资源简介 第二框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见学生用书P85]1.辽宋和战(1)契丹的兴起①生活状况:__契丹人__原居住在__辽河__上游一带,过着游牧生活。②政权建立:10世纪初,契丹首领__耶律阿保机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定都__上京__。阿保机就是__辽太祖__。③官制:为了有效管理境内各民族,辽王朝在中央设__南、北面官__,“北面官”的长官一般用契丹贵族;“南面官”的长官杂用汉人、契丹人等。④政策:效仿中原制度;注意__减轻赋役__,奖励垦荒;建立__孔庙__,春秋祭祀;开设__科举__,选拔人才;模仿汉字笔画创制__契丹文字__;制定__成文法__。⑤契丹的发展:长年生活在辽国的汉族人也能在当地__安居乐业__,而“忘南顾之心”。10世纪中期,辽统治地区呈现出“__耕垦千余里__”的兴旺景象。辽的冶铁、丝织、制瓷等手工业也得到高度发展。(2)宋辽关系:契丹建国后,势力不断向南发展,经常南下对__中原地区__进行劫掠。北宋几次北伐,均告失败,转而采取__消极防御__的对策。(3)澶渊之盟①背景:1004年,辽军进攻__北宋__,直逼黄河岸边的__澶州城__,宰相__寇准__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射杀辽军统帅,辽军遭受重挫,转而提出议和。宋真宗在有利形势下接受议和。②内容:辽退兵,宋辽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和绢等钱物。③影响:此后,宋辽间出现100多年__相对和平__的局面。(4)契丹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影响:随着契丹人南下,__乳酪__传入中原。契丹的__服饰__传入中原后,仿效者甚多。幽燕地区的汉族和契丹人经常__通婚__,不少汉人为儿孙起契丹名字。2.宋夏和战(1)西夏建立:11世纪前期,西北游牧民族——党项族首领__元昊__在今宁夏地区建立政权,称大夏皇帝,都城在__兴庆府__,史称__西夏__。(2)宋夏议和①背景: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而且破坏了双方正常的贸易。②内容:元昊对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银、绢、茶叶等。③影响:议和后,__边境贸易__重新开放,促进了双方边境地区的发展。(3)西夏的发展①西夏的冶铁、印刷、制瓷、毛纺织等手工业均相当发达;西夏所造兵器锋利无比,被誉为“__天下第一__”。②西夏诸帝十分重视__儒学__,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书。仁宗在位时,下诏尊孔子为“__文宣帝__”。③仿效中原王朝开设__科举__;用汉文铸造__钱币__;模仿__汉字结构__,创造西夏文字。保留至今的西夏文印刷品,是目前所知__世界上最早__的__活字印刷实物__。★知识提升辽、西夏、北宋比较表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民族建立者都城灭亡辽916年(10世纪初)契丹耶律阿保机上京1125年,金灭辽西夏1038年(11世纪前期)党项元昊兴庆1227年,蒙古灭西夏北宋960年汉赵匡胤(宋太祖)东京(今开封)1127年,金灭北宋◆思维延伸1.如何看待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与和?战:频繁的民族战争使社会动荡不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战争客观上也使各民族有了更多的接触。和:和议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是统治者牺牲人民利益换取的和平局面,“岁币”给北宋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但和议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2.如何评价“澶渊之盟”?积极: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此后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消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一、选择题1.“澶渊之盟”前北宋对辽采取的主要政策是( A )A.防御 B.进攻 C.和亲 D.投降2.西夏效仿中原王朝表现在( C )①开设科举 ②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 ③用汉文铸造钱币 ④推广汉语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3.建立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D )A.契丹族 B.匈奴族 C.鲜卑族 D.党项族4.如果你想考察辽和西夏的历史,你会去今天的( D )A.杭州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B.河南省和银川市C.杭州市和银川市D.辽宁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5.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 A )A.宋、辽 B.宋、夏 C.宋、金 D.辽、夏6.北宋与西夏和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最终都进行了议和,其主要原因是( D )A.双方都爱好和平B.北宋“积弱”,被迫求和C.契丹和西夏归顺了北宋D.双方势力均衡的产物7.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最大的贡献是( C )A.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B.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C.加快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D.加强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解析】四个选项的表述都是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但题目的要求是“最大的贡献”,考查的着眼点应当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比中原地区生产方式落后,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既是学习汉族先进生产力的过程,也是学习汉族生产关系的过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也就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应当是最大的贡献。C项正确。8.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史书当中对此事评价不一,下列各项中肯定澶渊之盟积极作用的有( D )①澶渊之盟对宋朝是一个屈辱的城下之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澶渊之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保持了长期相对和平的局面③北宋大臣说:“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过百分之一”④“(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②③④分别从双方实力、对财政的影响和双方社会发展方面肯定澶渊之盟的作用;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是澶渊之盟的消极作用,①排除。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沿边一带汉人大批流入安定的辽帝国国境……带给契丹人农业、手工业的高级生产技术和更高级的国家管理技术。契丹人所以能超越突厥、回纥,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帝国,全靠汉人的贡献,所以辽帝国把汉人当作智慧之源……它的政府组织,完全为迁就汉人而设。——柏杨《中国人史纲》材料二 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宋史·夏国传》(1)材料一说明汉人的迁入给契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答案】给契丹社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国家管理经验。(2)材料一、二说明了辽和西夏在建立过程中具有什么共同之处?【答案】仿效中原的政治制度,学习汉人先进的生产技术。(3)两则材料表明当时民族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有何意义?【答案】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