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单元质量评估(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单元质量评估(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质量评估试卷
(分数: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有一句唱词是“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这句唱词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 B )
A.寇准 B.宋真宗 C.宋高宗 D.明太祖
2.相传,唐太宗在临终前,要求将《兰亭集序》真本随同下葬,以便他在地下也能随时欣赏。唐太宗喜欢的《兰亭集序》被誉为( B )
A.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天下第一行书
C.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D.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
3.在讲三国时期结束的历史时,老师在幻灯片上画出了三国鼎立示意图,并按灭亡的顺序依次删除。老师删除的顺序应该是( B )
A.魏—蜀—吴 B.蜀—魏—吴
C.吴—魏—蜀 D.魏—吴—蜀
【解析】蜀汉263年灭亡,曹魏266年灭亡,东吴280年灭亡。所以顺序是蜀、魏、吴。
4.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艺术成就和中外交融的特点的是( D )
A.王羲之的书法 B.顾恺之的绘画
C.文房四宝 D.石窟艺术
5.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的高潮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 B )
A.三国鼎立时期 B.西晋后期
C.东晋 D.北魏
【解析】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更多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6.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是( C )
A.呆板僵硬 B.达到鼎盛
C.承上启下 D.无所成就
7.其统治有“贞观遗风”的封建帝王是( C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8.下列皇帝中,在位的先后顺序是( C )
①唐太宗 ②武则天 ③唐高宗 ④唐玄宗
A.②③①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①②③④
9.“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其中关汉卿的代表作是( B )
A.《西厢记》 B.《窦娥冤》
C.《牡丹亭》 D.《桃花扇》
10.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实形象地再现了下列哪一商业城市的繁华景象( A )
A.开封 B.洛阳 C.长安 D.成都
11.岳飞抗金赢得了人民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A )
A.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性
B.他被秦桧诬陷,蒙受冤屈
C.岳家是古圣人的后代
D.他对皇帝赤胆忠心
12.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与南宋对峙的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是( C )
A.辽 B.西夏 C.金 D.元
13.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元朝专门设置哪一机构加强对它的管辖( A )
A.宣政院 B.伊犁将军府
C.安西都护府 D.西域都护府
14.下列史实中,与忽必烈有关的有( A )
①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国
②创立的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重视农业生产,鼓励人民开荒种粮,推广棉花种植技术
④建立元朝,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的是成吉思汗不是忽必烈。
1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比隋朝统一南北早( D )
A.400多年 B.500多年
C.600多年 D.800多年
【解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是秦,建立时间是公元前221年。隋朝统一南北的时间是589年,秦朝建立时间比隋朝统一南北早800多年。
16.隋炀帝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的根本条件是( D )
A.隋朝初期人口急剧增长
B.有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作为基础
C.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D.隋朝初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17.宋代以前,君臣“对坐议事”。从宋太祖开始,大臣在朝堂上只能“站而论道”。导致北宋时期君臣之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可能是( D )
A.当时君臣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B.当时大臣奏请的事务太多
C.宋太祖人老眼花
D.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8.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写道:“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这说明唐朝( D )
A.权力中心转移到了政事堂
B.三省之间扯皮的现象被杜绝
C.皇帝的决策失误彻底消失
D.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19.小明正在阅读与如图人物有关的书籍,以下内容不会出现在书中的是( D )
A.陈桥驿发动兵变 B.宋朝的建立
C.杯酒释兵权 D.率兵灭亡唐朝
【解析】宋太祖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但唐朝不是直接被宋朝取代的。907年,节度使朱全忠夺取政权,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20.北宋历史上,曾经有两位皇帝一同经历了亡国的过程,这两位皇帝是( B )
①宋太祖 ②宋太宗 ③宋徽宗 ④宋钦宗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史称“靖康耻”,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馀机至丘垄。
——俞应符《漳河疑冢》
材料二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1)两则材料中都提到一个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前者批评他多疑,后者赞扬他有志向。这位历史人物是谁?(1分)
【答案】曹操。
(2)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经历了两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请写出这两次战役的名称和结果,并说说这两次战役有什么共同特点。(6分)
【答案】第一次: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第二次: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两次战役都是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3)请简要分析这两次战役的影响。(4分)
【答案】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交流是每个时代永恒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侥,覆衣天下。
——《宋书》
(1)材料一中的路线是谁开辟出来的?他为后来哪条路的开通奠定基础?(4分)
【答案】张骞。丝绸之路。
(2)材料二中“北魏是汉化先行者”是指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指出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4分)
【答案】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交融。
(3)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有何发展?这与人口的迁徙有何联系?(4分)
【答案】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有怎样的认识?(3分)
【答案】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我国民族关系虽然偶有战争,但发展的主流是和睦相处、友好交流(民族平等、友好交往)。
23.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
《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唐朝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 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4分)
【答案】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5分)
【答案】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货物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原因:地理环境影响。
(3)造成材料三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案】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间、中外间文化交流等。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二 历史记载,蒙古军队围攻金朝的开封城,金军用一种称为“震天雷”的火器抵御,点火发射时,其声如雷,百里外都可听见。
材料三 王选是我国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材料一所述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朝代?后来指南针由什么人传入欧洲,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2分)
【答案】北宋。阿拉伯人。
(2)材料二中“震天雷”的使用得益于我国四大发明的哪一种?用于军事战争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它本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在近代,西方列强却用它打开了侵略中国的大门,对此你有何看法?(4分)
【答案】火药。唐朝末年。中国未能发挥先进科学技术的作用,发展停滞不前;中国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缺乏创新,导致落后挨打。
(3)有汉字印刷以来,印刷术的第一次改进是由谁来完成的?印刷术的两个重要发明人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3分)
【答案】毕昇。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材料二 如图
  
图1 北宋纸币铜版拓 图2 南宋纸币“会子”                
铜版拓片
材料三 据成书于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记》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新置五十九县,绝大部分在南方。据北宋初年统计,当时北方人口只有100多万户(包括北汉3.5万户),后来陆续平定南方诸国,又得230万户。南方人口已经是北方人口的两倍。《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根据材料一,说出北宋都城商业繁荣的景象。(2分)
【答案】商铺林立(商家众多);商家实力雄厚,交易金额巨大。
(2)材料二反映出两宋时期已出现纸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纸币出现的原因及它的影响。(4分)
【答案】原因: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金属货币携带不便。影响: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这一情况的政治原因有哪些?(6分)
【答案】说明南方经济得到显著发展,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的态势已相当明显。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②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③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答出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