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童年的水墨画》本课时教学内容、学情与目标设定学 习内 容解 析本课语言简洁明快、亲切自然,能唤起学生对生活里的真善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其中《童年的水墨画》以诗歌的形式,呈现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多姿多彩、自由自在、童真溢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为“理解难懂的句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教学时,要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同时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感受到童年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和珍惜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学 习目 标设 定1.认识“墨、染”等6个字,会写“墨、染”等11个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3. 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重 点难 点预 设重点预设: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难点预设: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本课时教学结构设计教 学结 构流 程本课时学习评价设计【主要内容】1.自学生字词,能正确书写。2.绘制思维导图。 3.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4.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评价反馈】 1.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认读、书写生字词。 2.大部分学生简洁绘制出思维导图。 3.学生基本能流利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说出感受。【主要内容】1. 生字词检测 2.通过景物,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 3.总结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溪边》。 5.仿写童年诗,学生展示,师生评价。【评价反馈】 1.大多学生能通过景物,生动描述画面。 2.大多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3.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体会童年的美好。【主要内容】1.能通过景物,想象画面,用文字描写出来。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3.能背诵《溪边》。【评价反馈】 1. 大部分学生能通过景物,用文字描写自己想象的画面。 2. 部分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3. 学生能熟背《溪边》。 本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播放童年)师:同学们,还记得童年这首歌吗?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剃头大师》这篇课文,充满了童趣和童真。今天我们继续感受童年,走进童年的水墨画。 (板书课题)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本课围绕“多彩童年”这个主题,所以本课在课前播放歌曲《童年》,提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提前感受美好童年,勾起学生美好童年的回忆。 【二、初读课文,检查认读生字词】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老师一会来检查同学们在家预习的情况。(学生读完,课件出示) 水墨画 染色 钓鱼竿 打碎 扑腾 浪花 拨开 葫芦 清清爽爽 蘑菇 扇动(多音字标蓝。作为动词读第一声,作名词读第四声)师:老师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生读完,点一下多音字。师:这里的“扇”除了读第一声,它还可以读第四声。当它作为动词的时候读第一声,扇动。作为名词的时候读第四声,扇子。【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在家的预习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易错字、重点字和多音字。【三、细读课文,重点品读《溪边》】师:看来同学们生字词掌握得还不错,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生字词,一起来学习这三首诗。师:同学们看看《溪边》《江上》《林中》这三幅画中,你能告诉老师这三幅画分别描绘了哪些场景?生:分别描绘了孩子们在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拾蘑菇的场景。(1)《溪边》①想象画面师:归纳得真准确,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首诗《溪边》。师:你能在诗中看到哪些景物?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生圈字)生:我能在诗中看到垂柳、溪水、山溪、人影、钓竿、蜻蜓、草地、鱼儿。师:你找得可真准确呀!同学们喜欢这么美的景物吗?那你能通过这么美景物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吗?同桌之间讨论一下。(找2名学生回答,师点评)师:这样的景色,不仅美,还充满了欢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读)②理解难懂的句子师:同学们,这幅描写溪边的画多美呀,你有没有觉得哪一个句子比较难理解呢?当学生说到: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贺知章的诗《咏柳》,联系自己生活,说说你看到的垂柳的姿态以及颜色。师:垂柳把溪水当作镜子,垂柳会照镜子吗?这里把溪水比作什么?把垂柳比作什么?又把山溪比作什么?通过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你体会到了山溪的什么特点?(清澈、平静)师:这么清澈、平静的山溪,多美呀。那还有没有你认为比较难懂的句子?当学生说到: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是什么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生回答)师:溪水还把什么给染绿了? (生回答)师:溪水把这么多的景物都给染绿了,不仅染得更美了,还染出了一幅童年的水墨画。同学们还有哪些句子不太理解呢?当学生说到: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师:同学们,这里老师有个疑问需要大家帮帮。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咱们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下。(生回答)师:同学们你们钓鱼的时候,一条大鱼上钩了,你们是什么心情呀?师:钓鱼实在是太有趣儿了,我们画中的小朋友,钓上鱼后也乐得哈哈大笑起来, 所以在我们读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③有感情地朗读师:那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品一品这幅跟画一样美的诗。 老师想先找个男生来读一读。师:同学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点评)师:那请男生在刚刚同学们点评的基础上,再来读一读,看看你们能否读得更好。(生读)师:女生觉得男生读得怎么样?要不要来挑战一下他们?(女生读完大家一起读)师:老师好像也感觉到同学们像钓到了一条大鱼那么欢快的心情,这么愉快的心情,这么美的诗句,这么美好的画面,我们能不能背下来呢?师: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咱们尝试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背诵。(指名背诵,出示提示语)师:刚刚这位同学背诵得既流利,又富有感情。其他同学也一起来边想象画面,边带着愉快的心情背出来。④小结师:同学们的记忆力可真好,那老师要考考大家,刚刚我们是怎么学习《溪边》这首诗的呢?分了哪几个步骤呢?生:1、圈景物,说说通过景物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2、理解难懂的句子,那我们是怎么理解难懂的句子?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联系生活体验等。(板书)3、有感情地朗读。【设计意图】通过重点品读第一首诗,教会学生品读诗歌的方法。让学生在景物中想象童年的画面,懂得如何运用多种方法去理解难懂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好的画面并背诵。【四、小组自学《江上》、《林中》】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刚刚学习《溪边》这首诗的方法,接下来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剩下的两首诗中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首,用刚刚我们总结出来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自学,一会我们来找小组来展示。(生讨论)师:老师看大家都小组合作学习得很认真,哪一组先来展示一下?(1)《江上》生:①景物有浪花、银牙,通过景物我可以看到……的画面。②难懂的句子有: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这时候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师:怎么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上下文想想“水葫芦”“两排银牙”指的是什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们比喻成“水葫芦”。师:孩子们在水里拍水嬉戏,你泼我我泼你,还钻入水中,笑着从水中冒出来,掀起水花,咧开嘴大笑时还露出了两排银牙。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是你跟小伙伴像他们一样在水中嬉戏,是什么样的心情?生:愉快、高兴、欢快。师:所以第三点,有感情地朗读时,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江上》?③有感情地朗读师:小组同学一起带着愉快的心情,活泼的语气来读一读《江上》(生读)其它同学点评,再找小组读一读。师:这个小组读得真好,老师好像看到了你们几个在水中嬉戏打闹的样子,你看你漏出的两排银牙,好像诗中的小朋友一样。我们跟着这个小组的同学,一起带着愉快的心情来读一读《江上》这首诗。(2)《林中》师:有没有哪个小组选《林中》这首诗?生:①《林中》的景物有松树、松针、雨珠、小蘑菇,我通过这些景物,能看到……的画面②难懂的句子有:“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里运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斗笠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孩子。因为蘑菇的伞状菌盖就像斗笠的样子。孩子们像蘑菇一样,出现在雨后的林中,尽情地嬉戏玩耍,欢乐极了。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雨后你戴着斗笠,在树林中出现,像不像雨后的蘑菇?当你在树林里跟小伙伴采到蘑菇后高兴地在嬉戏、打闹、大笑时,把一串串松针上的雨珠都抖落了,你会是什么心情呢?③有感情地朗读。师:所以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带着欢快的心情读出小朋友拾到蘑菇的心情。(小组读,生点评)师:还有小组能来挑战一下吗?师:那我们一起带着拾到蘑菇时快乐的心情读一读吧。(3)有感情品诵三首诗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好像感受到一幅幅美好的画展现在眼前,接下来请男生带着拾蘑菇时的欢快心情再来读一读《林中》(放音乐)师:请女生带着在水中嬉戏时的高兴读一读《江上》师:最后请所有的同学,带着钓到了大鱼时的愉悦心情来背一背《溪边》【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溪边》时总结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学,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总结能力、合作能力。最后升化朗读情感,同时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感受到童年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 本课时教学评价与反思【优点与特色】《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包括了三首小诗,分别以,溪边、江上、林中为题,表现了儿童极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墨画般美丽。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1.整堂课结构、框架清晰。2.听、说、读、写均能落到实处。3.学生能通过品读一首诗歌,想象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4.学生能总结、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5.学生能在朗读中体会和丰富情感,感受童年的美好。6.学生能总结和掌握学习童年诗歌的主要方法。7.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自学后两首诗。3.学生能在意境中体会情感。【问题与建议】1.品读第一首诗歌,时间稍长。 2.问题设置应更简洁。【优点与特色】1.课堂结构、框架清晰。2.小组合作探究气氛浓烈。 3.能落实教学目标。【问题与建议】1.品读时注意把握时间,师应尽可能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说多提问题。 2.问题设置可以更简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