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健康的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单元 健康的生活

资源简介

第八单元 健康的生活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知识点:
一、传染病简介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非传染病:患者自身的组织、器官等结构发生异常变化而引起的疾病。
3、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区别
疾病类型
病因
主要特点
主要预防措施
例子
传染病
由病原体引起的
传染性、流行性
搞好个人卫生、增强个人体质、接种疫苗
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肺结核、流行性乙型脑炎
非传染病
自身的组织或器官等病变引起的
无传染性和流行性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近视眼、肿瘤
4、病原体:能够引起人或其它生物患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如结核杆菌、流感病毒、蛔虫等。
5、传染病的类型
细菌性传染病:如肺结核、细菌性痢疾等
①、按病原体来分 病毒性传染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等
寄生虫性传染病:如蛔虫病、血吸虫病等
呼吸道传染病:流感、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
消化道传染病:蛔虫病、病毒性肝炎(如甲肝)、细菌性痢疾
血液传染病:乙型脑膜炎、乙型肝炎、艾滋病
体表传染病:狂犬病、破伤风、血吸虫病
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一般措施:
1、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不能流行起来。
(1)、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体能够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的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获生物媒介(如蚊子、苍蝇、虱子等),直接或间接传播给健康人。
(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传染病的人群。例如,一些未出现过麻疹的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2、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立即终止。预防传染病时,既要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又要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例如对麻疹和脊髓灰质炎,要以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为重点;对蛔虫病等消化道传染病,要以搞好个人卫生,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对淋病,要以杜绝性滥交,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对患者要及时治疗。
(1)、控制传染源:不少传染病在发病之前就具有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传染病的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处理。控制传染源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等。这样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3)、保护易感人群:在传染病流行时期应该注意保护易感人群,不要让易感人群与传染源接触,并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对易感人群来说,应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三、流感、肝炎和艾滋病
流感性感冒:由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源是患流感的人,病原体寄生在呼吸道黏膜中;传播途径是空气和飞沫;易感人群:周围免疫力差,身体不健康的人。
艾滋病(AIDS)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这种病于1981年在美国发现,现在已经在全球传播蔓延。它的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获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乳汁和尿液中,主要通过静脉注射毒品、不安全性行为而传播、血液传播和母乳传播。艾滋病的易感人群是所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
肝炎:肝炎有许多种,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甲型肝炎主要是通过食物传播,肝炎患者用的碗筷要同家人分开,否则容易是家人染上肝炎,饭馆的餐具要严格消毒,否则容易使顾客染上肝炎、流感、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知识点:
一、人体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
(1)、组成:皮肤、黏膜和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等。
(2)、功能:①、阻挡病原体的作用,皮肤和黏膜能阻挡入侵人体的病原体。
②、杀菌作用,皮肤和黏膜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具有杀
菌作用。
③、清扫异物的作用,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菌)的作用。
2、第二道防线:
(1)、组成: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功能:①、杀菌物质如溶菌酶,能够破坏许多病菌的细胞壁,使细菌溶解。
②、吞噬细胞分布在血液和组织器官(如淋巴、脾脏、肝脏等)中,可以将入侵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3、第一、二道防线作用的特点:
a、人人都是生来就有的。
b、对多种病原体都具有防御作用——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4、第三道防线:
(1)、组成: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的一种)
(2)、功能: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3)、抗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
(4)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花粉粒等异物)叫做抗原。

5、第三道防线作用的特点:
a、人出生以后才产生的。
b、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6、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
非特异性免
特异性免疫
作用范围
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形成时间
生来就有的
后天逐渐形成的
特性
非专一性
专一性
二、免疫的功能
1、免疫:最初含义,指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现在的定义,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2、免疫功能的三方面:
①、抵抗抗原的入侵,防止疾病的产生。该功能过强会产生过敏反应。
②、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该功能异常时,会对正常的自身细胞发生反应,而出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③、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该功能发生异常,会出现肿瘤等疾病。
3、过敏反应:
生活中人们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人吃了鱼、虾等食物后,会发生腹痛、腹泻、呕吐,或是皮肤奇痒难熬;有的人吸入花粉或尘土后,会发生鼻炎或哮喘;有的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发生休克,或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室内尘土、鱼、虾、牛奶、蛋类、青霉素等。
由于过敏反应是机体接触过敏原而引起的,因此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如果自己不能找出过敏原,可由医生用医学方法检测出来。已经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应当及时去医院诊断治疗。
三、计划免疫
1、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疫苗,按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等人群接种,使人体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控制、消灭传染源的目的。
2、疫苗:是指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将它接入人体后,可以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疫苗
预防的疾病
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
卡介苗
结核病
脊髓灰质炎疫苗
脊髓灰质炎
百白破疫苗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麻疹疫苗
麻疹
白破疫苗
白喉、破伤风
甲肝疫苗
甲型肝炎
流脑疫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乙脑疫苗
流行性乙型脑炎
麻腮风疫苗
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
3、计划免疫的意义: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
知识点:
一、安全用药
1、安全用药
A、出发点:根据病情需要
b、恰当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
c、目的:发挥最佳疗效,避免不良反应和危害。
2、处方药(Rx)
(1)、处方药: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能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
(2)、处方药大多属于以下几种情况:
  a、上市的新药,对其活性或副作用还要进一步观察。
  b、可产生依赖性的某些药物,例如吗啡类镇痛药及某些催眠安定药物等。
  c、药物本身毒性较大,例如抗癌药物等。
d、用于治疗某些疾病所需的特殊药品,如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3、非处方药(OTC):是指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非处方药适于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
中药是我国传统的药物,其有效成分主要是从各种植物或动物中提取出来的;而西药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由化学物质合成的,因此又被称为化学药品制剂。
4、安全用药的注意事项
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特别是在自己购买处方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明确疾病诊断。②、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正规的药品说明书应包括: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③、检查有效期,对药品包装上标明的生产日期、有效期及贮藏条件等,使用前须详细检查。若过期,则不能使用,否则会降低或失去疗效,甚至危及生命。④、准确用药,若用药不足,非但无效,反而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若用量过大,又会增加毒副作用,甚至引起药物中毒。⑤、避免诸药滥用。
5、家庭小药箱
(1)、配备原则:根据家庭成员的多少和健康状况而定,一般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特殊需要的药物等为主。
(2)、注意贮藏:备用药物应放在干燥、通风、遮光、阴暗处保存。
(3)、定期检查药品质量,看其是否过期、霉变、失效等。
(4)、常备药物:
内服药:感冒冲剂——治疗感冒;阿斯匹林——解热镇痛;黄连素——急性肠炎。
外用药:红药水——消毒、杀菌;碘酒——杀菌、清洗伤口。
医疗用具:纱布、消毒棉、体温计。
6、旅行小药箱:
(1)、常备的药:止泻类、感冒类、消炎类、镇痛活血类等等。
(2)、旅行小药箱的药物清单(举例):止泻:黄连素、泻立停;止晕:乘晕宁;感冒类:板蓝根、维C银翘片、感冒冲剂;轻微外伤:创可贴;特殊药物:硝酸甘油(心脏病患者随身携带)。
二、急救
遇到某人突然晕倒、撞车或溺水等意外或急病发生的情况时,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在急救车还未到达时,必须采取符合病(伤)情的救助措施。
1、拨打急救电话时要准确报告病人的病情、住址及姓名。
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1)、人工呼吸
a、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因煤气中毒、溺水、触电等而突然停止呼吸的情况时,常用人工呼吸的方法(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是口对口吹气法)进行急救。
b、人工呼吸就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每分钟内人工呼吸的次数,应该与正常人的呼吸次数一样,即每分钟吹气的次数为15—20次。
c、口对口吹气法的要领:
①、使病人仰卧、头后仰,将病人的衣领解开,腰带放松。
②、清除病人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救护者一只手托起病人的下颌,另一只手捏紧病人的鼻孔,然后深吸一口气,对着别人的口部用力吹入。
④、吹起停止后,救护者的嘴离开,并立即松开捏鼻的手,如此反复进行。
如果病人的胸廓能够随着每次吹气而略有隆起,并且气体能够从口排出,则证明人工呼吸有效。如果病人停止呼吸的同时心脏也停止跳动,则应同时做人工胸外心脏挤压。
(2)、胸外心脏挤压
救护者需站在病人的左侧,双手叠放在一起,有节奏地、有冲击性地用力向下按压病人的胸骨下端,使其下陷3—4厘米,然后放松。一般每做一次人工呼吸,需要做4—5次心脏挤压,即每分钟约做60—80次心脏挤压,如此反复进行。当病人出现自主呼吸,颈动脉有脉搏,并且脸色逐渐转为红润时,则证明抢救有效。
3、出血和止血
出血一般分为内出血和外出血两种。内出血一般指体内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诊断,要及时送到医院救治;外出血指体表的出血在送往医院之前,可先做急救处理。外出血有三种: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
出血的部位
主要症状
止血方法
毛细血管
血液呈红色,从伤口渗出或像水珠一样流出。
一般自行凝固止血,也可以先将伤口洗干净,然后贴上创可贴,或是在伤口处盖上敷料,用纱布绷带加压止血即可。
静脉
血液呈暗红色,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
在伤口的远心端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压迫止血。拨打“120”急救
动脉
血液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用出,如不及时止血治疗,患者就会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在伤口的近心端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压迫止血。拨打“120”急救
大动脉或大静脉出血,首先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压迫止血。特别是大动脉出血猛、急、血量多,如果抢救不及时就会造成生命危险。
第二章 了解自己 增进健康
第一节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知识点:
一、健康
1、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因此,健康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健康。
2、健康的生活不仅需要加强身体锻炼,搞好个人卫生,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还应当学会与人相处,维持好人际关系。
二、保持愉快的心情
1、心情愉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表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
2、日常生活上,每个人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如紧张、生气、烦恼,甚至焦虑、抑郁等。调节不良情绪的措施有三种:
  ①、转移话题法:当情绪不好时,有意意识的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如听音乐、
看电视、打球、下棋、散步等,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
   ②、渲泄法:把自己心中的烦恼向亲人或知心的朋友诉说甚至大哭一场,或者用摔枕
头、打沙袋等方式,把积压在内心的烦恼渲泄出来,这样也会有利于身心健康。但要注意宣泄的对象、地点和场合;方法也要适当,避免伤害别人。
   ③、自我安慰法:当你想得到一件东西,或者是想做某件事未能成功时,为了减少内
心的失望,可以找一个适当的理由来安慰自己,这样可以帮助你在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第二节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什么是生活方式 ?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行为习惯。包括饮食习惯、起居习惯、日常生活安排、娱乐方式、和参与社会活动等。
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1、资料分析:
1957年,导致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的前三位是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和肺结核,而在2003年,导致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的前三位是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
产生这种变化是由于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和肺结核等疾病主要由不良的生活环境和营养条件造成的,而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
死亡原因的变化说明,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对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生活方式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也常被称为“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
3、酒精和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低浓度的酒精(据测定0.25%以下)对水蚤的心率有促进作用,高浓度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抑制作用。这是因为低浓度的酒精能促进水蚤的新陈代谢,一定程度内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而浓度高时酒精主要对神经起麻醉作用。烟草浸出液对水蚤的心率有促进作用,因为烟草里含有烟碱(如尼古丁)等成分,有使神经兴奋的作用。
酗酒对人体的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有:酒精会损害人的心脏和血管,酗酒会使脑处于过度兴奋或麻痹状态,进而引起神经衰弱和智力减退,对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影响。长期酗酒,会造成酒精中毒。如果一次饮酒过多,还会导致人的死亡。
吸烟对人体的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有:烟草燃烧时,烟雾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会造成损害,使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降低,同时还能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等,还有可能会诱发肺癌。
4、吸毒的危害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毒品对人体危害极大,吸毒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并使人心肺受损,呼吸麻痹,严重的会导致死亡。吸毒者为支付吸毒巨资而不惜诈骗、偷盗等,严重危害社会。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吸毒危害更大。为了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保障社会的安全,一定要禁止吸烟,拒绝毒品。
三、健康生活方式
选择健康生活方式是获得健康、减少疾病的最简便易行、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健康生活方式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合理安排膳食
????合理安排膳食包括健康的饮食和良好的饮食习惯两大方面。健康的饮食是指膳食中应该富有人体必需的营养,同时还要避免或减少摄入不利于健康的成分。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按时进餐、坚持吃早餐、睡前不饱食、咀嚼充分、吃饭不分心、保持良好的进食心情和气氛等。
2、坚持适当运动
???? 生命需要运动,过少和过量运动都不利于健康。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环境选择适当的运动种类。
3、改变不良行为
无规律的生活习惯会扰乱人体的生命节律,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使疾病发生率增高,对健康极为不利。因此应该起居定时、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睡前不喝茶或咖啡,进食不过饱。心情平静,避免焦虑或激动,不做剧烈运动,不抽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等。
4、保持平和心态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让自己的思想跟上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变换角色,调整心态。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上要能够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社会,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
????要树立适当的人生追求目标,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样就会保持愉悦的一生。
请切记: ????幸福感完全是个人的心理感受——知足者长乐!
????人生在世,健康为本,千万不要因名利得失损害健康!
5、自觉保护环境
????人类生存的环境对人的健康十分重要,每个人都要遵守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遵 守社会公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如节约资源(水、 电、煤、煤气和天然气、纸张、汽油、木料等等);不污染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分类回收垃圾、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慎用洗涤剂等等);为保护环境贡 献力量(植树造林、保护绿地、保护野生动物等)。
6、学习健康知识
?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懂得健康知识,知识是不断调整自己行为的指南针。在当今新知识层出不穷的时代,健康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只有注意不断学习新的健康知识,抵制迷信和各种错误信息的影响,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健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