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教案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2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教案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2份打包)

资源简介

 4.1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教学目标:
识记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识记并能理解传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辨证看待传统文化的能力。?
增强对传统文化继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情投入,快乐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教学难点: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习本节是应结合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建设中“移风易俗”、祭孔活动、我国的书法、美术、音乐艺术的流传等问题分析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纲要分析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授新课
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表现
(1)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传统建筑: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中国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3)传统文艺: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
形式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义
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文学艺术,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影响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中国)
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地位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子
元宵节看花灯、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等
北京菊儿胡同
京剧、武术、诗歌、书法等
“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3.传统文化的特点
4.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面性
注意:
(1)传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来说,是指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来说,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它或者表现于物质载体,如建筑、雕塑、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或者表现于各种知识信息的积累储存。
(2)作为传统文化必须是现存的,而不是已经湮灭的、绝迹的文化。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甄别与选择,自身的内容和形式已经成熟和相对稳定。
(3)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而非“永恒不变”,一定要把握传统文化的“变的绝对性”与“不变的相对性”。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并不意味着不同民族间的传统文化不具有共性的东西。
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怎么样)
1.是什么——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为什么——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
因为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3.怎么办——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的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1)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3)把握住社会制度的更替或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遇,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不失时机开展思想运动,加强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注意:
(1)如何用表格法区分文化继承与文化传播?
(2)如何正确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①做到“四看”:一要看它对社会稳定起维护作用还是破坏作用,二要看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三要看它对社会民主化进程起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四要看它对民众思想和社会风尚起净化提升作用还是毒害涣散作用。如爱国主义精神、“大同”思想、“和为贵”思想等是精华;“法轮功”之类的邪教及其宣扬的“宿命论”“世界末日论”等思想是糟粕。
②坚持“两原则”:要坚持民众认同和参与程度及以时间、地点和客观条件为转移的原则。当一个国家、社会、地区的绝大多数民众都对某种文化赞同、支持甚至参与的时候,一般来说,这种文化应被划入精华之列;不过,在一时一地被视为精华的东西,放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可能并不是精华,甚至是糟粕,如巫术等。
③当然,在传统文化中,有些是瑕瑜互见,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对此类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地戴上一顶“精华”或“糟粕”的帽子,而应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作科学、具体的分析。
课堂小结:
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潜在的推动因素。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予现代化以民族特色,也只有这样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现实的、具体的、有活力的现代化。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2)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国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蕴涵在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
4.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一、教学目标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理解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2.培养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理解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使得《青花瓷》的中国风分外动人,作词的方文山用“素胚”“仕女”“汉隶等词描绘了传世青花瓷的古朴风采,加上周杰伦唱腔柔情古朴,略带江南戏曲雏形,再混合复古音乐,构成佳作。?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青花瓷》的创作继承了什么??发展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文化继承与发展是什么关系?????????
(二)、教授新课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正确把握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2)不是任何思想运动都能促进文化发展。
(3)不能把教育排除在影响文化的因素之外,也不能把“教育”仅仅理解为学校教育,应是广义的教育。
(4)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对文化发展影响的程度是不相同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影响巨大。而社会制度的更替导致的是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是质变,所以对文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应是社会制度的更替。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2)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注意:
(1)无论是发展文化,还是继承传统文化,都要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存在先后顺序。
(2)在影响文化发展的几个因素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影响巨大。而社会制度的更替导致的是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是质变,所以对文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应是社会制度的更替。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对于继承和发展,不是要先继承,后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因为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的这种关系可用记关键词法去把握)。
(4)对文化的继承,是批判地继承。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还是对外来文化、本土文化,也无论是民族文化、世界文化,都要批判地继承。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一概继承。
(5)不能认为只有抛弃传统文化才能实现文化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实现文化的发展,不断创造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文化发展的根基。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①区别:a.内涵不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的是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指的是在文化继承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b.强调的重点不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文化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联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都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
课堂小结:
1.全面认识教育的文化力量
2.科学技术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的体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