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与分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因和要求。[]2.解释与论证:了解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对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历史的必然。3.预测与选择: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领导力量、道路选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4.辨析与评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2.科学精神:多角度分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措施。3.公共参与:担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任。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因和要求。教学难点: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领导力量、道路选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改革开放的40年,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40年。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国文化艺术事业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文化领域各项事业不断取得积极进展,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更好满足,文化自信得到彰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入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为什么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方向?(二)讲授新课一、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1.走出误区:“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主义”等主张,都不能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2.曙光初现(1)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2)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3.确立方向(1)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开创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还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4.坚定道路(1)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源:学科网ZXXK](1)原因: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2)要求: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1)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原因:我们的文化作品,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3)要求①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②文化自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注意: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世界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有利于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有利于打破西方文化霸权,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途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性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目的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3.厘清三个概念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区别先进文化是相对于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或者是一般大众文化而言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相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而言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联系就其内容来说,三者是一致的。都是把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作为其科学内涵;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因此,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原因精神文明建设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促进各项事业发展措施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促进文化交流传播4.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服务对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创作主体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基本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课堂小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措施9.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与分类:了解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基础知识。2.解释与论证:了解文化自信的作用、原因、表现。3.预测与选择: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因和措施。4.辨析与评价: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原因和要求。(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2.科学精神:多角度分析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措施。3.法治意识: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4.公共参与:公民应积极担当,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因和措施。[]教学难点: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原因和要求。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样,既可保证中华民族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大冲击下避免滑入文化虚无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陷阱,防止民族自信的消解;又可避免古老文明因过度自恋而导致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国粹主义,防止民族文化发展进步活力的消解。文化自信来自于哪些方面?(二)讲授新课近代中国的惨痛历史证明,没有文化自信,任何努力都没有方向,民族没有前途,国家没有希望。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结果是中国人的文化迷茫,“文化他信”倾向逐步演变成一种不时泛起的思潮,认为中国只有“全盘西化”才有出路,才有希望。中国共产党在国家衰败、民族危亡之时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取得革命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找回了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成功,使中国人民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我们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中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坚定文化自信。一、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1.文化自信[](1)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2)原因: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表现:这种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原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2)要求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②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原因[](1)作用: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2)形势: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2.要求(1)指导思想: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面向实际: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聆听时代声音,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3)理论引领: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凝聚民族复兴的坚定意志和磅礴力量。(4)舆论导向: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9.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docx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9.2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