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教案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2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教案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2份打包)

资源简介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中华文明的见证;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理解: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中华文化辉煌历程的表现?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3、文字、汉字的地位与作用?
4、史书典籍的地位、特点、原因?
5、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与措施?
(二)讲授新课
1.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可用下表来展示:
时期
主要文化思想
成就
殷周
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统一的民族文化得到发展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代
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中华文化得到较大发展
隋唐
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中华文化进入气度如虹的全盛时代
宋元明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
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
明清
西方近代文化思想传入
中华文化走向衰微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吗?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与史学典籍,有其合理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着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这种具有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史学典籍的出现,能够将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记载并流传下来。
(2)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①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 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③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课堂小结:
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文化创新。
(4)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来源:学§科§网]
3.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及其意义。
4.理解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二)教授新课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表现
(2)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②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注意:
(1)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2)如何区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
二者侧重点不同,区域性侧重于地域色彩,民族性侧重于文化的民族差异。中华大地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千差万别,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如滇黔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三秦文化等。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共同体,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和生活习俗,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并非完全无关联,有时二者经常结合在一起,一些地域文化又是民族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注意:
(1)在分析具体材料是否能够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时,可以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来思考。
(2)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3)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4)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5)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
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