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政治必修三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教案(打包2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教案(打包2份)

资源简介

第五课 文化创新
5.1.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知识目标: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知道文化创新的作用,明确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及文化创造的主体。
能力目标: 通过举例分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通过举例说明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热情,通过学习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主体;积极投入社会实践,融入人民群众的意识。
【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学难点】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预习案(学生自主完成)
【基础知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来源:学,科,网]
文化创新的意义(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化创新的主体是谁?如何强化文化创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第二部分 探究案
探究一 在我国百年漫画史中,若论漫画艺术的影响力,恐怕没有哪一个时代能与抗战时期漫画的波澜壮阔、尖锐愤慨相比。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广大爱国漫画家以笔为枪,投入到这场“殊死的漫画大战”中。漫画随着炮火发展到全国,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成为漫画家们的绝好创作资源,他们饱蘸着辛酸、血泪和愤怒描画那些作品,铸就了抗战漫画这一段悲壮而又辉煌的历史。他们不顾自身安危,采用壁画、布上漫画、招贴等形式使漫画走近民众,推动了抗战救亡运动的发展。
抗战漫画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充满民族自信,将抗战必胜和侵略者必败的信念表现得非常充分,抗战让漫画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改变,空洞的题材被抛弃,对外国技巧的模仿被改变,漫画家在战火中更加明白了漫画艺术的使命,从而成长为为民族而战的文化战士。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抗战实践与抗战漫画的关系。
答案: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抗战漫画诞生于抗战的烽火,漫画家在抗战实践中创造出了特有的漫画形式。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抗战实践让漫画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改变,推动了抗战漫画的发展。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或: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抗战漫画对抗战救亡运动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探究二 “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分布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创、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的精神。“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如何体现文化创新作用的?
答案:(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首创的国家战略,对我国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一带一路”战略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3)文化创新能够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一带一路”战略体现了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的精神,是我国“贵和”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来源:学科网]
【 易混易错点】
区分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强调文化创新取材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强调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有能动作用,在社会实践中促进文化发展
2.文化创新的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不科学。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但是文化创新还有一个积极作用,即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从而也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
3.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渊源和源泉不能混为一谈。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是唯一的来源,也是文化创新的本质。
4.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
5.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作者的灵感;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达标测评】
1.大部分人都认为腾讯是抄袭起家,可如果腾讯真的只是一味地抄袭,如何能够成就今天企鹅帝国的伟业。马化腾告诉我们他成功的秘诀:“如果只是抄袭和模仿别人,没有自己的创新,一定是战胜不了竞争对手的,而QQ和微信都是其中的典范。”这一秘诀深刻地告诉我们(  B)
A.文化的自我淘汰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2017年11月12日越剧电影《情深》进行首映式。相比传统的舞台表演形式,越剧电影紧跟时代脉搏,不仅较好的把握故事节奏,还合理运用虚实镜头来组建故事,为传统的戏剧表演注入活力,开拓了戏剧发展的道路。这说明( C )
A.实现形式创新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B.博采众长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繁荣
C.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D.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 [来源:Zxxk.Com]
3.2018年1月,电影《无问西东》上映以来深受好评,影片反映四个不同时代却同样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成长奋斗的故事。一场电影,百年沉浮,既有青春、爱情,又有爱国、责任和担当,是一部堪称商业化成功的正能量电影。吸引观众的不仅是演员的颜值和演技,更是影片演绎的家国情怀。这部电影之所以深受好评是因为( C )
①立足实践,进行文化创作,反映了时代要求
②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④激发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了观众的精神力量
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4.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有人把摘除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可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依托的中医,就会如同离开了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这表明发展中医( A )
A.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B.要懂得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需要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D.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第三部分 练习案
一、选择题(48分)
1.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揭示了( C )
A.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B.艺术创作是胸有成竹的展现
C.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D.艺术创作是感觉和想象的融合
2.我国的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随着环境、人的体质、生活方式、药材性状等与过去相比发生很多变化,对于中医药来说,照搬古代典籍已经不能完全解决现代很多问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此来促进我国中医药的大力发展。环境、人的体质、生活方式、药材性状的变化推动中医药不断与时俱进,这告诉我们( A )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B.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3.一位文艺评论者说:“现代农业可以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但艺术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就不可能产生鲜活、富有生机的作品。”这段话说明( A )
①艺术创作必须源于社会实践  ②艺术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 
③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亦步亦趋  ④艺术作品必须服务于实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又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它们由于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这说明( C )
A.文化的自我淘汰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5.开封是首个“互联网+文化”智慧城市,在这里,游客扫描街头语音导览标识牌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听到绘声绘色的历史故事,还可以通过微信将开封文化带到世界各地。这表明( D )[来源:Z§xx§k.Com]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②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③网络文化是先进文化  ④科学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创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由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及其团队研制出的青蒿素药物至今仍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抗疟药物,成功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16年12月1日,在线发表于美国Cell(《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突破性研究表明,这一药物或许还可以拯救数亿糖尿病患者。这说明( A )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文化创新来自于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D.文化交流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
7.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柳体”,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这体现了( C )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于形式的变革
8.近期,某市开展了“好家风、好家规”微电影、微视频征集活动。这些作品重新解读、建构家规家风的本质,适应了人们的欣赏和文化需求。用这些方式来演绎家规家风意味着 ( C )
A.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B.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D.新传媒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9.《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获“星光奖”提名是众望所归。该节目通过舞美升级、赛制创新、名家点评、同步互动等形式创新和传播手段创新,激发了观众的诗词情怀,唤醒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开启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征途。《中国诗词大会》走红表明:( C )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③形式和传播手段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根本 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坚持的是真,希望更多有故事的人来到这里展现自己,希望这些人的故事能够感动别人,影响别人。”长期以来,中国达人秀节目一直坚守着这样的理念,从而在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这说明文化创作应该( A )
A.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反映群众的呼声 B.提供大众化的产品,满足各种人群的需要
C.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D.加大媒体包装力度,充分发挥媒介的影响力
11.有专家认为,我国的电视剧中有分量的精品越来越少。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这些电视剧的剧本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接地气”,观众对其叙事模式产生了疏离。要使文艺创作“接地气”,就必须( B )
①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②借鉴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 
③拓展广大观众的文化视野  ④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这一论断强调的是( D )
①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 ②只要深入社会实践就能创作出激荡人心的作品
③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作品才是最有价值的 ④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大批新闻工作者走向田间地头,来到学校厂矿,远涉边疆山寨,“一头汗两腿泥”,拉近与群众距离。植根火热生活,书写时代篇章。一篇篇生动清新的文字稿件,一段段引人入胜的广播电视节目,讴歌了群众创造,反映出时代风貌,回应了社会关切,人民群众拍手叫好。新闻战线文化创新为什么强调“走基层”?
答案: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可能做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新闻工作者只有投身实践,才能产生创作的灵感,才能创造出反映实践的优秀文化作品。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深入基层才能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优秀文化作品。④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为社会实践服务。深入基层,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14.我国茶叶输出量位居全世界第一,但人均消费仅为世界第六。茶叶在年轻人当中几乎没有市场。国内茶业的文化基调都是基于传统茶文化的延续,没有自我改变以迎合当代年轻消费群体渴望轻松、时尚的心理诉求。中国茶业缺的并不是延续传统文化的行业自觉,中国茶业缺的是迎合陌生市场需求的自我革新。提取中国文化的“旧”,结合市场需求的“新”。以创造变新为契机,去掉现代茶业冗余的保守、礼节繁琐。一身轻松步履轻健地向前,本土茶业必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结合上述材料,请从文化创新角度分析中国茶业应该如何走出困境?
答案: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中国茶业要走出困境,必须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突破“老一套”。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中国茶业的创新只有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进行迎合陌生市场需求的自我革新,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③在不断推动中国茶业内容、形式创新的同时,要大胆推动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
[教学反思]
第五课 文化创新 (第一框 ) 5.1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及基本途径。
2.理解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对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作用。
3 .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增强创新意识。
能力目标:1.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通过结合实例理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来源:学&科&网Z&X&X&K]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重点]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 2. 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难点] 1.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 导学案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法、 案例分析法
[教学课时] 3课时(含讲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预 习 案 (学生自主完成)
【考点知识】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基本途径?[来源:学+科+网]
2.如何正确认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3文化创新为什么需要博采众长?怎样进行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其原则是什么?
4.什么是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如何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
第二部分 合 作 探 究
【探究一】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春节上映,就获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它与西方灾难片的常规思维不同,当地球面对全球性的危机时,它选择的不是放弃地球离开,而是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它将西方的“术”与中国的“道”有机融合。电影的构思、讲述手法和拍摄技术等借鉴了好菜坞等西方经验,但又没有照照抄,而是消化吸收再创新。它传承了由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所代表的保卫自身家园的传统,将和谐共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做了巧妙的创造性转化,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流浪地球》换种方法告诉世界:愚公移球,中国人将子子孙孙努力下去,为更美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知识,分析《流浪地球》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解答】(1)《流浪地球》传承了古代神话所代表的保卫自身家园的传统文化,并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2)《流浪地球》的构思、讲述手法和拍摄技术等借鉴了好莱坞等西方经验,并加以消化吸收再创新。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交流借鉴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3)《流浪地球》将西方的“术”与中国的“道”有机融合,使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做了创造性转化,这启示我们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把握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探究二】2019年1月14日,屠呦呦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 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屠呦呦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 屠呦呦带领研究团队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汇集编写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正是这句出自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抗疟的记载,给了屠呦呦研究团队研究思路。在高温煮沸提取法失败后,研究团队通过改用低沸点乙醚溶剂提取方法,富集了青蒿的抗疟组分,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从而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认为青蒿素的研究成功,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 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人类的一份礼物。目前青蒿素抗疟的疗效比较客观,但青蒿素抗疟的药物深层机理还要继续研究。屠呦呦研究团队坚信:掌握青蒿素的抗疟机理,就能更充分地发挥药效,彻底征服疟疾! (1)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阐述屠呦呦团队是如何取得青蒿素研究成功的?

(2) 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历程对文化创新有哪些启示?
【答案】 ①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屠呦呦团队开展对中医药研究正是基于抗击疟疾的需要。
②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屠呦呦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从而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
③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屠呦呦汲取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精华,用低沸点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使研究终获成功。
【探究三】 材料一 美国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产生了轰动效应,使花木兰成为西方观众最为熟知的东方女性形象。该动画片借用了中国花木兰的故事,它的人物内核是美国式的,人物身上体现的是一种美国式的叛逆精神。美国人充分展开他们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的花木兰形象,且片中充满了美国式的诙谐幽默,如极富特色的配角木龙和蟋蟀。所以中国动画要想获得成功,美国在动画上的思维创造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为什么《花木兰》能够取得成功?在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材料二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指出:“当前社会上存在两种错误的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的倾向,首先是盲目崇拜及模仿国外的某些建筑,一味追求奇、特、怪的造型;其次是照搬传统建筑形式的符号和构件,盲目制造假古董。大部分城市都有这种毛病。”
(2) 根据材料,想想当前社会上为什么在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上会产生两种错误倾向。
【答案】这些地方在文化创新上没有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盲目崇拜及模仿国外的某些建筑,犯了“民族虚无主义”错误。照搬传统建筑形式的符号和构件,盲目制造假古董,犯了“守旧主义”错误。
【易混易错点】
1.正确理解“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错误倾向
特点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离开传统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
否古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注入时代精神
守旧主义
否今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借鉴与融合
封闭主义
否外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民族虚无主义
否中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来源:学科网ZXXK]
3.实现文化创新要避免出现与过去重复的东西。(×) 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4.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失去了文化创新的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5.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者之间是矛盾的。(×)
不矛盾。文化创新不能离开传统而空谈,否则就失去根基。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要求文化创新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第三部分 练 习 案
一、选择题(48分)
1.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今天要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就要( B )
A.超越生活、改变社会 B.立足实践、扎根生活
C.继承传统、满足大众 ?D.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2.振兴戏曲艺术,仅有传承是不够的。要在尊重传统、保持底色、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因时而变、探索创造,适应时代、服务当代,赋予传统戏曲新的时代气息。由此可见( A )
①文化创新不能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③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  ④在新时期必须创新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北京故宫微信公众号曾推出一组动态图片,该动态图片用卖萌的现代风格来表现古代历史人物,利用时空错位的幽默效果吸引注意力,吸引了大批原本对博物馆兴趣不高的人参与其中。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需要( B )
A.立足于社会实践 B.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博取眼球,哗众取宠
4.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长期沿袭下来的约定俗成,形成特定的“剪纸语汇”,是现代剪纸的依据,失去它,就等于失去了根,失去了中国民间剪纸的风格特色,这说明( A )
A.文化的创新要以文化的继承为基础 B.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
C.文化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D.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
5.“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美,近代尚善”。追寻几千年中国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书法与社会同步,强烈地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从一个方面启示我们,文化创新( C )
①必须立足社会实践  ②要承袭传统文化 
③必须体现时代精神  ④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情景交响音乐剧《木兰诗篇》,巧妙地将戏曲音调和交响乐进行有机融合,并加以发展和再现等作曲手法。它吸纳和融汇了歌剧、音乐剧、戏剧、清唱剧、情景剧等适合情景表演元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戏曲风格咏叹调”。一经问世便引起西方主流歌剧界的关注。上述做法佐证了( A )
①文化创新应该尊重文化多样性,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②应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并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③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借鉴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形式上积极创新,才能有市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
7.在传统戏曲发展面临困境的情况下,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却场场爆满。该剧尽量保留原剧本中的精华部分,大胆借鉴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特点,从视觉、听觉、舞美等方面下功夫,用青春的演员演青春的爱情故事,让大批年轻观众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青春版《牡丹亭》让年轻人喜欢上老戏曲给我们的启示是( A )
①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文化创作应自觉迎合年轻观众的实际需求
③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实现形式的创新 ④坚持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来源:学科网ZXXK]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在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D )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 ? D.③④
9.2017年12月3日,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惊艳亮相,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强势结盟,通过综艺节目的方式由明星将27件顶级国宝的故事演绎出来,让观众像看电视剧一样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国家宝藏》整体观感大气恢弘、美轮美奂,从创意到形式再到效果都备受好评。该节目的成功在于( A )
①在传承中发展,探索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表达方式
②创新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反映当代人审美需求
③坚持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满足了现代观众的需求
④承袭和回归传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0. 鲁迅先生在谈到中外文化交流时主张实行“拿来主义”,对外国文化不能照单全收,要有所借鉴。这要求( A )
①既要有海纳百川、熔铸百家的气魄,还要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 
②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④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习近平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里强调的有( C )
①文化创新要立足于融通中外文化资源
②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才能推进文化创新
③ 吸收国外文化的精华是推进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
④文化创新的本质在于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
12.一个民族,疏离了历史,自然就无希望;舍弃了文化,也就失去了灵魂。这说明,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 A )
A.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B.批判“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
C.把实用主义和形式主义结合起来 D.继承传统文化和历史习俗
二、非选择题
13.为主动适应文化建设新常态,广东省惠州市积极探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新路子,把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决避免大拆大建。在惠州水东街(始建于北宋年间)改造过程中,坚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坚持“传统中式为主,近代西洋式为辅”的设计原则。改造后的水东街将突出岭南文化特色,恢复古城风貌,更好地将惠州古城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起来。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惠州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是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的。
答案:(1)立足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创新能力。(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批判地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注入时代精神。改造后的水东街更好地将惠州古城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起来。(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借鉴他国优秀文化成果,提高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新水东街的设计借鉴了部分西洋风格。
[来源:学&科&网Z&X&X&K]
14. 某校高二(1)班的同学围绕近段时间比较火的《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综艺节目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其中。同学们研究发现这些新开播的综艺节目都是引进国外版权,同时还有许多电视台准备加入引进的队伍。同学们在讨论中形成了两种观点。
观点一:综艺节目在中国起步较晚,“拿来主义”是一个必经之路;
观点二:盲目跟风引进国外节目,不利于中国电视行业的发展。
选择一种你赞成的观点,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赞成第一种观点:①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坚持“拿来主义”,能够学习和吸收国外综艺节目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电视节目创新。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坚持“拿来主义”,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有利于中外电视行业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我们对自身的认同和对别人的理解。③只要在引进国外版权时,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就不仅不会丧失我们自身的特色,而且能促进中国电视原创节目的发展。
赞成第二种观点: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盲目跟风引进国外节目,可能会忽略对我国自身电视节目优点的继承和发扬,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②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电视节目的创新必须要立足我国的国情,引进的国外节目可能不符合我国观众的审美情趣。③盲目跟风引进国外节目,有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会导致中国电视原创节目缺乏,不利于我国电视行业的长远发展。
15.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咏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
答案:①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清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③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