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1体味文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涵义,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探究式教学、归纳综合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部分预习案(学生自主完成)一、基础知识1.什么是文化?2.文化的特点是什么?3.文化的形式有哪些?4.文化的本质(作用)是什么?第2部分探究一(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2)参加学校运动会、演讲会、辩论会、文学社、合唱团等(3)某国议员竞选(4)购买蔬菜水果(5)习近平出访俄罗斯(6)庐山自然风景、九寨沟自然风景(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8)3D电影、机器人表演等(9)杂技团的猩猩画画(10)苏州园林(1)你认为以上哪些属于文化现象?请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2)庐山自然风景、九寨沟自然风景、苏州园林都是文化吗?为什么?探究二201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10周年,。十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经历了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的不凡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党政军民学的大力支持下,汶川人民弘扬抗震精神,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灾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的社会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弘扬抗震精神的意义。(12分)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仅要追求物质的现代化,也要追求精神的现代化。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中国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③弘扬抗震精神,不仅有利于促进汶川人民“再创辉煌”,也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精神力量。二、易混易错点1、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都是文化范畴()2、文化是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3、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自发形成的,也可以通过参加文化活动获得()4、人在社会实践创造的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5、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6、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强大的物质力量()第三部分练习案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D )①2019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②唱戏、跳广场舞、晨练、下棋等社区居民活动③房地产税法正式列入中国立法规划④郑州一中2019年3月6日举行春季田径运动会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2.一说到“水巷小桥多”,人们往往能想到苏州的园林;一提及“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人们往往会想到石头城南京;而谈及“万里山峦舞巨龙”,则让人联想到北京长城的沉雄大气。这种文化现象说明( D )①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②不同地域文化存在截然不同的差异[]③传统建筑是承载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④地理环境差异决定城市文化的多样性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3.宋代词人辛弃疾唱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说明( B )A.文化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展文化4.“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香……“随着一阵清脆明快的京剧曲调声,学生们有板有眼地做起了戏曲课间操。戏曲课间操不仅提升了学生做课间操的兴趣,也成为同学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材料说明( C )A.大众文化的发展可以高雅与通俗并存B.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文化思想C.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发展并享用文化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5.中国和意大利分处古丝绸之路两端,是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出访意大利期间,中意双方签署了多份有关文化遗产的合作文件,包括防止文物盗窃、盗掘、非法进出境、过境和走私以及促进文物返还等。这些文物是( B )①反映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②中意两国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③中意两国扩大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见证④中华文明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为纪念港珠澳大桥开通,中国邮政、香港邮政和澳门邮电共同发行了《港珠澳大桥》纪念邮票。邮票上的中国结造型与画面前景的三地地标性建筑(香港会展中心、珠海大剧院、澳门大三巴牌坊)形成呼应。材料体现出( A )①文化是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②精神文化产品总要凝结在物质载体之中③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总是同步的④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③7.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时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告诉我们( C )①思想政治课是文化传播的最主要途径②思想政治课是滋养先进价值观念的生动载体③思想政治课决定了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④思想政治课要全面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在以前,一些药店会在门上贴着写有“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的对联;而现在,一些药店门上可能会贴着“买药品50元送鸡蛋1斤”的宣传图片。药店门上的这些文字( A )①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③印证了文化现象无处不在④体现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某中学定期举办校园之星评选活动,为获得校园环保之星、才艺之星、志愿服务之星、自强之星、管理之星、学习之星和特别贡献奖的学生颁奖,在青年学生中树立典型,激发学生勇于争先的进取精神,引起当地社会的积极反响。开展校园之星评选活动的文化价值在于( D )①为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②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生动载体③为学校树立了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④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塑造了鲜活榜样和正能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0.什么是文化?著名作家龙应台说:“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这告诉我们( A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 ②文化是可以通过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 ③文化是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 ④文化是在个人成长中自发形成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11.书信是有情物,每一封书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在手写书信传统悄然逝去的今天,《见字如面》电视栏目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养料。从这一现象中可以体味到( B )①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书信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获得和享用文化④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根基,可以促进人的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2.近日,一组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为主题的“高颜值”公益广告相继亮相深圳龙华区观湖辖区主干道及重要节点,成为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这些设计时尚的公益广告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正能量”融入百姓生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D )①文化的育人功能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②公益广告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宣传载体③设计时尚的公益广告才能传递正能量④“高颜值”的公益广告推动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13.由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自开展以来,各地群众推荐了大批感人的好人好事,有力地促进了各地道德模范的选树工作,营造了学习、关爱、崇尚、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发挥了引领道德风尚的积极作用,提高了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运用“文化的力量”的知识,分析说明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的意义。(12分)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②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更好地发挥先进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8年9月23日,是我国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对抓好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殷切期望。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解答】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通过设立农民丰收节可以引起全社会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和重视,营造重农强农的氛围。[]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该丰收节的设立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③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该节日的设立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期待,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该丰收节的设立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教学反思[]1.2文化与经济、政治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首先让学生辨别生活中的文化、经济、政治活动,其次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再次让学生明白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最终促使学生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弘扬民族文化。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关系,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2)能够对生活中的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正确的分类,能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1)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经济、政治、文化的分类,培养学生的辩别能力。(2)课堂学生列举各种文化活动以及对文化活动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领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关系,领会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文化竞争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框题是高中二年级的内容,学习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高一学生要强一点,因为经过一年多的高中学习生活,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和适应高中知识的方法,课堂前部分采用我主要采取讲授法和直观演示法为主,让学生理解文化、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课堂后半部分采取讨论的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质疑、析疑,真正的参与课堂活动活动,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四、教学过程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 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P9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点评: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中渗透着文化的作用阅读材料,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让学生积极发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体会“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过渡到下一步内容引导学生阅读P10“专家点评”,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点评:这段话说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问:你对《三国演义》印象如何?引用名言: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思考并回答问题用学生熟悉的内容更能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问题:你能举例说明吗?↓点评:中国的发展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西方的发展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点出:“不同性质的文化的不同作用”是指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让学生分组讨论阅读P10“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讨论问题我带领学生分析课本上的活动探究,让学生们观看视频材料帮助学生对文化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进行辨别和分类。然后让学生们举例说明,综合探究,最后通过集体讨论得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这个问题是本课重点。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集体讨论,得出结论。[来源:Zxxk.Com]文化是“软国力”,但文化的作用“不软”。引导学生阅读P11“专家点评”,思考所反映的问题↓点评:说明文化在当今国际竞争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举实例说明↓幻灯片演示⑧:中华深厚灿烂的文化是北京申奥成功的重要因素讲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来源:Zxxk.Com]讲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阅读,思考,讨论????思考,举例学生在《政治生活》的内容中了解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对这部分内容不陌生,简要的讲述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关系[]把知识目标上升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1.1体味文化 教案.doc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1.2 文化与经济、政治 教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