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政治必修三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教案(打包2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教案(打包2份)

资源简介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书典籍;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能力目标: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教学重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难 点】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教具准备】多媒体 、 学案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预习案(学生自主完成)
【考点知识】
1.中华文化发展的大致历程?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是什么?文字与汉字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史书典籍的作用和特点?
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第二部分 合 作 探 究
探究一:自先秦至当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一路走来,款款而行。“礼之用,和为贵。”和平是中国展现给世界的第一印象,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法则。“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
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只要秉承包容精神,本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困扰西方世界上百年的一个个命题,被中国智慧一举廓清。中华文明古国,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卓越的东方智慧,重返世界舞台中央。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知识,谈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元素的认识。
【解答】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人类情怀,又秉承了中国处理复杂问题的卓越智慧。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承包容精神,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为世界各国处理国际关系提供有益借鉴。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思想元素,激励世界各国共同创造幸福生活,为世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探究二 材料一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唐代的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结合自身的经验,收集了5000多个药方。两宋时期,设立了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善。近年来,中西医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中医获得了新的发展。2012年中医在澳大利亚获得了合法地位,正式纳入国家医疗体系。。
(1)请结合材料一中医的发展过程,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①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医经过历代发展逐渐完善,说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③中医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多种治疗手段、分科逐渐完善,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④中西医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使中医获得新的发展,体现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这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探究三 位于北京市南大门的中华文化园,继承了古代皇家团林的特点,又融入了现代园林的?风格,既可供人们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又可使人们与历史对话,思考今天,面向未?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集大成之作。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要回答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解答】①源远流长。 ②博大精深。 ③包容性
【易错易混点】
1.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
2.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冲击是中华文化走向衰微的主要原因。( )
练 案
一、选择题(48分)
1.(2019?江苏)“犁”的古文字如图,反映了农民驱使耕牛耕种的画面,其中有默默付出的耕牛,有对丰收的期望、有犁地的工具。透过这个小小的汉字,我们仿佛可以看见先民们在田地里艰辛劳作的身影。由此可见( C )
①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百花园的重要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 ④中华文化兼收并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是基于( B )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世界汉字文化艺术节以继承弘扬汉字文化,沟通世界传播友谊为宗旨。这说明( C ) ①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  ②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③汉字作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来源:学科网]
4. (2018?浙江)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迅速走红。它通过讲述我国九大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历史轶事和今生故事,让观众了解它们承载的古老文明和人文精神。央视推出的此类节目( A )①印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展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④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中华世纪坛序》中指出,“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说明( D )
A.中华文化的发展没有波折 B.中华文化优越无双
C.中华文化已发展到顶峰 D.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6.“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A.)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7.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D )
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 103 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A )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9.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源远流长。下列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认识,正确的是( B )
A.古老的中华文化的发展,没有吸收任何外域文化
B.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是很有说服力的
C.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包罗万象和容纳一切
D.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需要不断推翻旧文化,创造新文化
10.几千年前,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今天的华夏子孙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并随着时代发展增添了一些新“因素”。这说明( A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要一分为二地对待传统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来源:Zxxk.Com]
11.针对目前台湾使用繁体字,大陆使用简体字的现状,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达成协议,两岸民间合编一本“中华大辞典”,把所有的字词、语汇都做一个比较陈列,以求两岸交流时有更多互动的基础。繁体、简体字都是汉字体系文字,都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都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这说明( B )
①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地域特性  ②两岸人民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汉字是人类社会最完美的文字  ④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2.“汉语汉字溯源及现代应用研究·汉字部分”研究课题,是国家语委“十三五”重大研究专题。该专题聚焦汉语汉字的发展演变规律,系统描述汉字的历史发展谱系。国家语委如此重视该课题,是因为( B )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②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③汉字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④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A. 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由于电脑、手机的广泛使用,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越来越差,人们不同程度地遇到提笔忘字的尴尬,还出现很多错别字。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
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教育部为什么出台该《意见》,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
[答案]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意见》的出台对于保护汉字,传承中华文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来源:Zxxk.Com]
14.在维也纳联合国中心举办的“中国文字展”开幕式上,维也纳联合国行政司司长差猜差瓦立在致辞中说,中国文字展是一场文化盛宴。它不仅向观众展示了中国文字的历史、文化以及精美的造型,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作为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的中文以及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了解。汉字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是从古至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中国驻维也纳代表团临时代表陈佩洁在致辞中说,汉字有着5 000年的历史,是中国语言与文化的代表。它是人们沟通的工具,也是中华文明的载体。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有关《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文字展”的认识。
[答案] ①作为一种交流活动,在维也纳联合国中心举办“中国文字展”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就是其见证之一。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巨大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文字作为一种传媒手段,在文化传播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材料一 考古学家在六千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上发现了汉字的雏形,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历朝历代都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
材料二 相传我国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使他们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下来。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什么作用?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之一。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教学反思】
题号


3[来源:学科网]





9[来源:学科网]
10
11
12
答案
【教学反思】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明确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好兼收并蓄。
(3)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2.能力目标:
(1)提炼、解读信息与综合分析的能力。在不同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上,以“文化”为主线,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
(2)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结合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来源:Zxxk.Com]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2)增强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树立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信心。?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难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4学情分析 评论
? 学生通过之前的文学和历史学习知识学习,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兴趣。但是辨析中华文化区域性特征、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对学生来说仍有一定难度。同时学生综合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仍需加强。
? 学生学习本课的优势在于表现欲强、合作学习氛围浓厚、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弱势在于乡镇学校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系统性不强。
5教学手段与方法 评论
1.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2.方法:情景体验法、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
6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课堂回顾
上节课我们从文化发展历程的角度,学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本节课,我们将从中华文化成就和魅力的角度学习它的另一特征---博大精深。
活动2【讲授】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课堂活动一:你知道哪些领先世界的中华文化?[来源:Zxxk.Com]
?? 生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叙述领先世界的中华文化。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领先世界的中华文化归类,这种先进性主要是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表现出来。[来源:学*科*网]
课堂活动二:自主学习并归纳
?? 结合课本知识,尝试通过自主学习回答下列问题:
(1)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2)我国古代的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特点、意义是什么?
?? 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味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及对世界发展的巨大作用,进而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主要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表现出来。
??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活动一,参与课堂,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完成活动二,归纳文学艺术的特点、地位和作用分别是:特点---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活动3【活动】视频欣赏 评论
播放视频《都江堰技术简介》,为学生创造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体验,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活动4【讲授】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评论 [来源:学科网]
课堂活动三:欣赏并思考 ????
? 教师播放歌曲片段《我的家在东北》,请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东北有哪些独具特色的文化?
(2)结合东北文化,分析中华文化有区域特征的原因?
(3)你还知道哪些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4)各区域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东北的文化特色和成因。通过总结展示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使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明确各区域文化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活动5【讲授】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评论
课堂活动四:思考 (不同区域生活着不同的少数民族,所以中华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着民族特色) 请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有何贡献?? (2)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3)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 学会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点评,明确以下知识: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活动6【讲授】你怎么看 请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包容性的理解? 通过区域性和民族性特点,引申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强大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
活动7【活动】赏析混元三教九流图 感受中华文化包容性 评论
教师展示《混元三教九流图》,引导学生分析图片蕴含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来源:Zxxk.Com]
活动8【讲授】课堂小结 评论
本节课从三个方面呈现和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区域性;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这也正是中华文化的力量。
活动9【作业】如何辩证地看待中华文化
我国古代科技世界领先,我们为拥有这样的民族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华文化,为中华文化增添新的篇章。然而,为什么工业和科学革命却没有发生在近代中国,这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我们今天的作业是:结合李约瑟难题,思考应该如何辩证地看待中华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