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植物的生活与栽培 一、种子的萌发与播种育苗(一)种子萌发的过程1. 豆种子的结构:菜豆种子由种皮和胚构成。种皮位于种子的最外面,对胚有保护作用。胚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构成。 2. (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特点: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与菜豆种子一样,由种皮和胚构成。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除了包括种皮和胚以外,还有胚乳。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乳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子叶,都比较肥厚,里面贮存着较多的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 3. 种子萌发的过程:当种子接触水分后,便吸水膨胀,使种皮软化且透性增加,从而使外界的氧气容易进入胚和胚乳。在酶的作用下,贮存在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供胚吸收利用 。胚得到营养物质以后,细胞分裂速度急剧加快,胚的体积迅速增大,胚根尖端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随着幼根的生长,胚轴也在伸长,并弯曲着拱出地面,不久子叶展开,露出胚芽。胚芽逐渐发育,形成茎和叶,这时就生长成一棵幼苗了。 4. 种子的休眠:有些植物的种子虽然是活的,萌发的外界条件也适宜,但是它们成熟后不能立即萌发,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芽,这种现象叫做种子的休眠。各种植物种子休眠的时间不同,有长有短,有的几周,有的几年,有的更长。(二)种子萌发的条件 内在条件:主要是种子本身要发育完全,完好无损,已通过休眠阶段,且在种子的寿限之内 。 外界条件:适量的水分、充足的氧气和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外界条件。二、根的吸收作用与水肥管理(一)根的生长1. 根尖的结构:从根的尖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叫做根尖,是根生长的主要部位。各种植物根尖的结构基本相间,从尖端向上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四部分。 2. 根尖的功能:(1)根冠:细胞较大,形状不规则,排列不整齐,具有保护作用 。(2)分生区:细胞体积小,近似正方体,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核大,有很强的分裂增生能力,能不断地产生新细胞;所产生的新细胞有两种去向,下部的仍具有分裂能力,继续分裂, 上部的停止分裂,不断伸长,形成伸长区。(3)伸长区:细胞能不断生长伸长,但细胞长到一定程度就不再伸长。 (4)成熟区:表皮细胞长出突起,这些突起就是根毛,于是原来的伸长区就变成了成熟区,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3. 根的特性:根不仅有向地生长的特性,而且还有向水、向肥生长的特性。(二)根对水分的吸收1. 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根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它从土壤里吸收大量水分,满足植物体的需要。根吸收水分主要在根尖进行。在根尖中,成熟区的根毛细胞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根毛的细胞壁薄,细胞质少,液泡大;成熟区的上部,根内的一些细胞也发生了分化,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消失,上下连接,失去细胞间的横壁,形成了中空的运输水分的导管,所以,成熟区的吸水能力最强。 2. 植物吸水的原理:根毛细胞之所以能够吸水,是因为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土壤溶度的浓度。土壤溶液中的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进人根毛细胞的液泡中。同样道理,水分会逐步进入到根的表皮以内的层层细胞中。植物细胞能够吸水也能够失水,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三)无机盐与植物的生活 1. 植物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植物在生活过程中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它们对植物生活各有不同的作用。含氮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繁茂;含磷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和运输。 植物缺氮:植株矮小;新叶淡绿,老叶黄色枯焦。缺磷:植株矮小;茎叶暗绿或呈紫红色。缺钾:茎秆细弱,易倒伏兵团叶色黄,老叶焦枯并蜷缩。 植物需要量较少的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除了需要氮、磷、钾外,还需要钙、硫、铁、棚、锤、铜、铮、铝等多种无机盐。有些无机盐,植物需要量虽然很微小,但它们对植物生活的作用却很重要。如苹果树缺锌会引起小叶病,油菜缺硼会造成只开花不结果。对白菜、菠菜等以生产叶为主的植物要多施氮肥;对番茄、小麦等以生产果实和种子为主的植物要多施磷肥;对马铃薯、甘薯等以生产茎或根为主的植物要多施钾肥。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对种类无机盐的需要量也不同,苗期需要氮肥较多,中、后期需磷肥、钾肥较多。三、芽的发育与整枝打权1. 芽的分类:植物的芽有不同类型。按照芽的着生部位不同,可将芽分为顶芽和侧芽;按芽将来发育情况的不同,可将芽分为叶芽、花芽和混合芽。叶芽由生长点、叶原基、幼叶、芽轴、芽原基五部分构成。 叶芽各部分的作用是:芽轴一一发育成茎。生长点一一使芽轴不断伸长。叶原基一一发育成幼叶。幼叶一一发育成叶。芽原基一一发育成侧芽。 2. 顶端优势: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顶芽和侧芽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顶芽旺盛生长时,会抑制侧芽生长。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顶芽停止生长,一些侧芽就会迅速生长。这种顶芽优先生长,抑制侧芽发育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四、叶的光合作用与光能利用(一)光合作用的产物1. 有机物: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主要产生淀粉,并可进一步合成其他有机物。 2. 氧气:动植物和人的呼吸及燃料燃烧消耗的氧气,都是光合作用产生的。(二)光合作用的原料1. 二氧化碳:在缺少二氧化碳的情况下,植物不能制造出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 水: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来自参与光合作用的水,这说明水也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三)光合作用的场所1. 叶片的结构: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1) 表皮:叶片的表皮位于叶片的最外层,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活细胞组成;表皮的外面常有一层角质层;表皮上面分布着一些由两个保卫细胞构成的气孔,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表皮的结构既有利于光线透入,又能防止叶片内的水分过多散失,且对叶片还有保护作用。 (2 ) 叶肉:叶肉位于上、下表皮之间,是叶片的主体部分,由许多叶肉细胞组成。叶肉细胞中含有绿色颗粒状的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肉属于营养组织,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靠近上表皮的栅栏组织细胞呈圆柱形,排列比较整齐,细胞里含有的叶绿体比较多;靠近下表皮的海绵组织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比较疏松,细胞里含有的叶绿体比较少。 (3 ) 叶脉:在叶肉中分着一些成束存在的细胞,这就是叶脉。叶脉里有导管和筛管,导管能将水和无机盐输送给叶肉 。筛管能够把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运送到其他的器官。 光合作用的公式是 光能 二氧化碳+水一一一→淀粉(贮存能量)+氧气 叶绿体 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完成了两个方面的转化:一、是物质转化,即把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成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二、是能量转化,即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五、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利用1. 植物体的呼吸作用:植物体所有生活的细胞都进行着呼吸作用。植物体吸进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线粒体是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细胞器。 2. 呼吸作用公式: 线粒体 有机物+氧气一一一→二氧化碳+水+能量 3.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要依靠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如果没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就会因缺少原料而无法进行。如果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会因没有能量而无法进行。因此说,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 4. 影晌呼吸作用的因素:呼吸作用的强或弱主要受温度、水分、氧气及二氧化碳浓度等条件的影响。六、植物的蒸腾作用与植树造林1. 蒸腾作用: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气孔散发出去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叶是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其他器官也能进行少量的蒸腾作用。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通过导管输送到叶,只有 1%左右供光合作用和其他生命活动利用, 99%左右的水分变成水蒸气从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2. 蒸腾作用的意义: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以及水分与无机盐的运输。进行蒸腾作用时水变成水蒸气,会吸收周围的热能,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使叶片不至于受强烈阳光照射而灼伤。 3. 蒸腾作用的调节: 气孔是由两个半月形保卫细胞组成的。植物通过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开闭来调节蒸腾作用的。七、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 制造有机物: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并贮存了能量。有机物和能量不仅供给植物本身的需要,而且是生物圈中人类与其他生物食物及能量的来源。人类普遍利用的能源,如柴草、煤炭、天然气等,都是现在或过去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贮藏的太阳能。 2. 维持碳一一氧平衡: 生物圈的大气中,氧气约占 21%,二氧化碳约占 0.03%。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平衡状态,其他生物才能进行正常的呼吸作用。据推测,阔叶林在生长时,光合作用每吸收 1000kg二氧化碳,就可以释放 730kg的氧气。因此,人们称绿色植物是天然的碳氧平衡器。 3. 参与水循环: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了水的循环,并对稳定水循环具有重要作用。据推测, lhm2森林每年要向空中蒸发 1. 2 x 108kg水。 植物的蒸腾作用蒸发、吸收了大量的水分,促进了水的循环,为涵养水分、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其他作用: 绿色植物在防风固沙、美化环境、挡风吸尘、消毒杀菌、消除噪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四单元 动物的生活与饲养一、动物的食性与合理饲喂1. 动物的食性类型: 不同动物的食性各不相同。有些动物以植物为食料,有些动物以其他小动物为食料;有些动物以多种动植物为食料,而有些动物仅以某一类动物或植物甚至仅以某一种动物或植物为食料。不同食性的动物,它们的消化系统的结构也有很大的不同。 动物吃食料的习性,叫做食性。以植物为食料的习性,叫做植食性;以其他动物为食料的习性,叫做肉食性;既以植物为食料,又以动物为食料的习性,叫做杂食性;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遗体、遗物为食料的习性,叫做腐食性。2. 动物的取食结构: (1) 蝗虫: 有适于咀嚼植物枝叶的咀嚼式口器。 (2)蚊子: 有适于吸食血液和植物汁液的刺吸式口器。 (3 ) 青蛙: 主要以农业害虫为食,它的口腔开阔,舌根生长在口腔底部的前端,舌尖却伸向口腔里面。舌又长又宽,前端分叉,表面布满大量的黏液。当青蛙发现昆虫的时候,舌就从口腔里突然翻出,把昆虫黏住,卷入口中。 (4) 鸡: 鸡的口腔里没有牙齿,吃进去的食物不经过咀嚼就整个吞下,但它的砂囊有非常发达的肌肉壁,砂囊的内壁上有一层很厚的角质膜,砂囊里含有吃进去的砂粒。砂囊能够进行强有力的收缩,这时砂囊里的食物就被角质膜和砂粒研磨粉碎,有利于消化。 (5 )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的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食肉哺乳动物的犬齿一般都比较发达、尖锐,可撕裂食物。 一般而言,食草性动物比食肉性动物和杂食动物的消化道要长。而且还具有特别发达的盲肠。牛是一种食草大家畜,它的胃有四室,分别叫做瘤胃、蜂巢胃、重瓣胃和皱胃,牛吃草时进食很快,草料在口腔里粗粗咀嚼后就咽到胃里,食物暂时在瘤胃内贮存,等到休息时,食物又逆行回到口腔里细细咀嚼磨碎,然后重新咽到胃的其他室内消化,这种现象叫做反刍。除牛以外,羊、骆驼等也是反刍的草食动物。二、动物的运动与饲养场所1. 单细胞动物的运动: 草履虫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游动,变形虫靠伪足伸缩而移动。 2. 蚯蚓的运动:蚯蚓通过体壁内的肌肉收缩和舒张,并与刚毛的伸缩相互配合在土壤中蠕动。 3. 鱼类的运动: 鱼类靠各种鳍的作用和身体发达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使身体左右摆动或前行。 4 .昆虫的运动:昆虫靠翅的快速振动,使它们能够在空中飞行。 5. 鸟的运动:鸟类的前肢变成了翼,能够自由地朝翔在天空。 6. 哺乳动物的运动: 哺乳动物的四肢很强壮,能够在陆地上奔跑和跳跃。 脊椎动物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依靠骨、骨髓肌和关节的协调一致来完成的。 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动物的运动需要能量。能量的来源是食物,食物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营养成分进入细胞,再通过呼吸作用,将营养物质中贮藏的能量释放出来,以满足动物的运动及其他生命活动的需要。因此,动物每完成一个动作,不仅要靠运动系统,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三、动物的呼吸与饲养密度1. 低等的、结构简单的动物的呼吸器官: 草履虫、水螅、蛔虫、蚯蚓等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主要靠体表进行呼吸。 2. 大数昆虫: 用气管进行呼吸。 3. 一些生活在水中的动物: 如鱼类、贝类、虾类,用鳃进行呼吸,但是鲸、海豚、海豹、海狮、海象等水生哺乳动物则用肺呼吸。 4. 生活在陆地上的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 用肺进行呼吸。 5. 鸟类的双重呼吸: 由于鸟类的肺非常发达,还有气囊与肺相通,这些气囊分布在体内器官之间,有的还突入到骨腔里。因此,当鸟在举翼飞翔时,外界空气就进入肺里,其中大量的氧气在肺里进行了气体交换,还有一部分空气进入气囊。当鸟翼下垂时,气囊收缩,气囊里的空气又经过肺,在肺里再次进行气体交换。这样,鸟每呼吸一次,空气就两次经过肺,并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 6. 青蛙的呼吸: 青蛙的幼体一一蝌蚪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青蛙虽有肺,但仅是一对简单的薄壁囊,还要靠皮肤辅助呼吸。四、动物的体温与饲舍温度1. 体温: 是指动物身体内部的温度。动物的体温对机体的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极为重要。 2. 恒温动物: 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体温,不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些动物叫做恒温动物或温血动物。 3. 变温动物: 除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以外,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及所有的无脊椎动物的体温,都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动,这些动物叫做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 4. 变温动物对体温的调节: 变温动物体内没有调节体温的结构,只有通过行为来调节体热的散发,或从外界吸热来调节体温。 5. 恒温动物对体温的调节: 恒温动物之所以能够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因为它们不仅可以通过某些行为来调节体温,更重要的是它们有完善的自身调节体温的结构。 心脏四腔供氧充分 通过呼吸、排泄等途径散热 消化系统完善,营养充足 体温恒定 呼吸系统完善,呼吸旺盛 体表被羽或毛,保温良好 五、动物的行为与生产管理 (一)动物行为的特点1. 动物行为: 泛指动物的动作或活动,包括动物的爬行、游泳、奔跑、飞翔以及其他的运动方式;还包括动物的取食、繁殖、攻击和防御等动作;甚至动物竖起耳朵,发出声音、改变体色、静止不动、注目凝视等都是动物行为的一部分。 2. 动物行为产生原理: 动物行为的产生是由外界剌激或体内的生理变化而引起的,并且离不开动物体自身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作用,也离不开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 3. 动物行为的特点: 动物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对其周围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对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都具有重要作用。(二)动物行为的类型1. 动物的觅食行为: 通过独特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许多动物有贮食行为,动物的各种贮食行为都与周围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对于动物度过缺少食物的种种难关,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十分有利的。 2. 攻击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或巢穴而相互攻击。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的攻击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双方虽然斗争相当激烈,但是很少受到致死性伤害。 3. 防御行为: 就是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动物的防御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如逃跑躲避、静止不动、释放臭气、集体御敌等。防御行为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繁衍是十分重要的。 4. 繁殖行为: 是与动物繁殖后代有关的行为,越是高等的动物,繁殖行为越复杂。 5. 节律行为: 动物随着地球、日、月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了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活动,这种表现出昼夜、季节和潮汐节律的活动,叫做节律行为。例如鱼的洄游和鸟的迁徙。 6. 动物的社群行为: 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维持群体共同生存的一系列的行为。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不是同一种的许多个体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群体内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三)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1. 先天性行为: 这种动物生下来就有的,由身体里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叫做先天性行为。蜜蜂采蜜、鸟类孵卵、鱼类洄游、鸟类迁徙、蛇的冬眠等,都属于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2. 学习性行为: (或称后天性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不是由遗传因素控制的。如大山雀提绳取食、幼黑猩猩学会用树枝取食白蚁 、训练动物的绕道能力等。学习性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它能使动物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六、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 动物不能直接利用外界能量和无机物制造有机物,而是通过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转化为自身的物质和能量,从而促进生物圈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2. 动物主要是通过残酷的生存斗争来获取食物的。生存斗争促进了生物的进化和生物物种的多样化,使生物圈更加生机勃勃。 3. 通过草食动物吃绿色植物,调节和控制了植物的数量,对提高整个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重要作用,对植物的生长、繁殖起着控制作用。 4. 蚯蚓等动物是改良土壤的能手,它在土壤中生活,能增强土壤保肥、保水的能力,对农作物生长大有益处。蜓蚓还能帮助人类处理城市垃圾。 第五单元 微生物的控制和利用一、细菌的控制和利用1. 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都是单细胞的。细菌一般有三种基本形态:球形、杆形和螺旋形。 2. 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 是它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遗传物质 (DNA)集中的区域,叫做拟核。这样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此外,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有些细菌还有鞭毛、荚膜、芽孢等特殊结构。鞭毛是某些细菌的“运动”器官,荚膜起保护和营养作用,芽孢是细菌细胞内形成的对不良环境有强抵抗力的休眠体。 3. 细菌的生活方式: 绝大多数细菌不含叶绿素,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属于异养生物。其中有的细菌依靠分解动物尸体、粪便和植物的枯枝落叶等获得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有的细菌依靠从活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内吸取有机养料,进行寄生生活。同时,不同的细菌需要的生活条件不同,有些细菌需要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呼吸,这类细菌叫做好氧性细菌,例如枯草杆菌等;有些细菌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呼吸,叫做厌氧性细菌,例如乳酸菌、甲烷菌等。无论是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进行的呼吸,都是细菌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的过程。 4. 细菌的繁殖: 细菌是通过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这两个细菌长大以后又进行分裂。在适宜的条件下,有的细菌 20 -30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可见,细菌的繁殖速度是十分惊人的。 5. 细菌分布: 在土壤、空气、水中乃至我们的身体上都可以找到它们。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 2000-3000m以下的深海、在很热的温泉中,都有它们的踪迹。二、真菌的控制和利用(一)酵母菌和霉菌1. 酵母菌: 酵母菌是单细胞个体,呈卵形。它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成形的细胞核,细胞质里有明显的液泡。在环境适宜时,成熟的酵母菌细胞向外生出突起,叫做芽体。芽体逐渐长大,脱离母体后,成为一个新的酵母菌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做出芽生殖。酵母菌除了进行出芽生殖外,还能进行孢子生殖。 酵母菌不含叶绿素,进行腐生生活。它在有氧气和无氧气的条件下都能生活。在有氧气的条件下,酵母菌把葡萄糖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较多的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酵母菌则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同时释放出较少的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 2. 霉菌: 包括青霉和曲霉,它们的菌体是由许多菌丝组成的,菌丝具有横隔,它们都是多细胞的霉菌,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青霉和曲霉的菌丝,有的长在营养物质的表面并向上生长,叫做气生菌丝;有的蔓延到营养物质的内部,叫做营养菌丝,它们从营养物质内吸收有机养料,进行腐生生活。青霉和曲霉通常是靠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 3. 真核生物: 酵母菌、霉菌等真菌及动植物的细胞里都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叫做真核生物。(二)食用真菌1. 蘑菇的形态结构: 蘑菇是常见的大型真菌。蘑菇的地上部分好像一把张开的雨伞,伞盖部分叫做菌盖,伞柄部分叫做菌柄,整个地上部分叫做子实体,子实体是由菌丝构成的。蘑菇的地下部分是纤细的菌丝,交错伸展在土壤或腐殖质中。 2. 蘑菇的生活: 蘑菇的细胞里不含叶绿素,它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从土壤或腐殖质中吸收水分和有机养料,进行腐生生活。 3. 蘑菇的生殖:孢子生殖。蘑菇菌盖的下面生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薄片,叫做菌褶。菌褶的表面生有许许多多褐色的孢子,孢子成熟以后就散落下来。孢子一旦落到条件适宜的地方,就萌发出菌丝,然后从菌丝上长出子实体来。三、病毒的控制和利用1. 病毒的形态结构: 一般来说,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只能用纳米(用nm表示, lnm=1/1000000mm)来表示它的大小,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结构非常简单,都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由核酸组成的核心两个部分。 2. 病毒的生活: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这些被寄生的生物叫做寄主。病毒在寄主的细胞里进行增殖,它在自身的遗传物质指导下,利用寄主细胞里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病毒离开寄主的细胞时,就不再有任何生命活动; 一旦有机会侵人活细胞,生命活动又重新开始。病毒的增殖对寄主能造成危害。 3. 病毒的种类: 根据寄主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三类。四、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 自然界中大量的腐生细菌和腐生真菌,能促使动植物遗体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又被绿色植物吸收和利用,为制造有机物提供了原料。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不能分离。例如大豆、花生等豆科植物与其根瘤中的根瘤菌之间、地衣中的藻类与真菌之间的关系都属于共生。此外,生活在牛、羊、骆驼等草食动物胃肠内的某些细菌,可以帮助动物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人的肠道中也生活着大量细菌,其中有些种类能够制造多种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而动物和人则为这些细菌提供生存场所和食物,彼此也构成共生关系。 少数细菌、真菌和所有病毒营寄生生活,它们寄生在人体和动植物体内,从中吸收营养物质,导致人和家畜、家禽、农作物等患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