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辽阔的疆域中国 1、经纬度位置:东半球、北半球,大部分是中纬度、北温带 优的位置 2、相对位置: 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濒太平洋,西南邻近印度洋; 越西部北部深入内陆. (二) 1、陆地国土:960万平方公里,世界第三,与欧洲差不多大----陆地之大中 2、四至点---------------------------------------------------------- ----------------四至之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 (黑龙江省) 1350E 东西经度差62度, 国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730E 东西时差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北端: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上中心线的 (黑龙江省)530N 南北跨纬度49度, 最南端: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南北温差大 (海南省)40N辽3.海洋国土---------------------------------------------------------------------海域之广 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 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北起 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口,南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 阔 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疆 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群岛:舟山群岛 海峡: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 4、中国的邻国 ------------------------------------------------------------------ 邻国之多 域 陆上邻国:14个( 东朝鲜, 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 西南印度尼不丹,南部还有缅老越) 海上邻国:6 个 韩日菲马文印尼 (三)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优越性 1、特点: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东临太平洋: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与各国海上往来和发展海洋事业(2)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有利于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3)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定义:一个国家为了便于管理而划分的分级区域系统,称为行政区划。沿革 战国时,秦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元朝,中国出现了省级行政区明初,沿用元制,后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司清朝,全国设23个省,基本奠定今天我国省一级行政区划的格局。二、三级行政区划 便于行政管理1、划分原则/目的 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促进民族团结三级行政区划 ① 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② 县(自治县、市) ③ 乡(镇、民族乡)三、省级行政区 23个省 34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 2个特别行政区需要掌握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轮廓,以及相互的位置关系(P6-7图表记忆)两湖两广两河山, (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河北、河南、山东、山西) 内海台重北上天, (内蒙古、海南、台湾、重庆、北京、上海、天津)? 二宁四西青甘陕, (辽宁、宁夏、四川、西藏、青海、甘肃、陕西)? 四江云贵福吉安, (江苏、江西、浙江、黑龙江、云南、贵州、福建、吉林、安徽)? 新疆港澳好河山。 (新疆、香港、澳门)? *省级行政区之“最”: 邻省最多的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8个)邻国最多的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个)面积最大的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纬度最高的省:黑龙江省 纬度最低的省:海南省 面积最大的直辖市:重庆市跨经度最广的省:内蒙古自治区 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人口最多的省:广东省人口最少、面积最小:澳门人口密度最小的省:西藏人口密度最大的省:江苏省华侨最多的省:福建省、广东省岛屿最多的省:浙江省大陆海岸线最长的省:广东省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云南省煤矿最丰富的省:山西省既有陆上疆界,又有海上疆界的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辽宁省5.1.3 一、众多的人口1、人口数量大: 13.9亿(世界第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人口密度大:143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较高,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3、中国的人口分布 (1)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以东人口稠密; 以西人口稀疏(东密西疏)。4、我国人口东密西疏的原因: 东部 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 发展工业的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经济水平高,人口多而稠密 西部 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崎岖,气候干旱,沙漠,戈壁面积占相当大的比重,不利于农业生产;工业起步晚,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少而稀疏二、多民族的大家庭 (1)中国是一个有 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2)汉族人口数量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91.5%,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8.5%。(其中 壮族人口最多)(3)超过5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和藏族民族分布 汉族: 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少数民族: 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地区。(云南省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回族是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3、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4、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的生活和生产各具特色。)民居:傣家竹楼 羌族碉楼 蒙古包 回族的清真寺 风俗:汉族赛龙舟 傣族的孔雀舞 藏族的献哈达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傈僳族刀杆节 彝族火把节 朝鲜族老人节 以歌代言的壮族饮食:藏族糌粑、青稞酒、酥油茶 新疆抓饭启示:理解、尊重其他民族习惯,入乡随俗,不说有辱少数民族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学会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第二课 山川秀美 5.2.1 复杂多样的地形一、五种地形的分布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南北走向:横断山脉;贺兰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特点:海拔最 高、世界屋脊;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内蒙古高原( 特点:地势平坦 ,草原辽阔, 牧人天堂) 黄土高原 (特点:黄土深广,水土流失, 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 (特点:石灰岩广布,山奇水秀)3、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最干旱准噶尔盆地---第二大、纬度最高柴达木盆地---地势最高四川盆地---最富饶、紫色盆地4、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 ---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纬度最高华北平原---第二大,重要的小麦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三大,河网密布,“鱼米之乡” 三大丘陵: 东南丘陵(最大)、山东丘陵、辽东丘陵我国地形特点(一般可以从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的种类和分布三个方面来描述。)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为农、林、牧、副、渔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我国地势的影响: 1、河流多数东流入海;河水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便利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 2、我国人口、城市密集在东部地区 3、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4、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 形成丰沛降水平均海拔地形主要地形单元第一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柴达木盆地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第二阶梯1000—2000米高原和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三阶梯500米以下平原和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5.2.3 母亲河黄 河长 江源头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北麓青海省的唐古拉山的各拉丹东雪峰长度5400多千米,我国第二长河6300多千米,我国第一大河注入海渤海东海经过的省区青、川或蜀、甘或陇、宁、内蒙古、陕或秦、晋、豫、鲁(9个)青、藏、川或蜀、云或滇、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经过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段划分上游: 源头---河口(内蒙古) 中游:河口---桃花峪(河南) 下 游: 桃花峪---入海上游: 源头---宜昌(湖北) 中游: 宜昌---湖口(江西) 下 游: 湖口---入海口支流上游:湟水、洮河 中游:渭河、泾河、汾河上游: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中游:湘江、汉江、赣江主要景观上游:黄河第一坝---龙羊峡大坝 塞上江南---宁夏平原中游:壶口瀑布下游:开封附近的“悬河”上游:发源地---各拉丹冬雪峰 著名峡谷---虎跳峡(云南) 都江堰(四川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 三峡大坝(湖北,世界最大水利工程)中游:武汉港下游:长江三角洲概况水文特征上游落差大,多峡谷,流水急,水能资源丰富。落差大,多峡谷,水能资源丰富。中游含沙量大(世界最大)河道弯曲,湖泊众多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江阔水深,航运便利开发与治理黄 河长 江作用引黄灌溉,发展农业;水能丰富,修建水利工程和水电站——解决生活和工业用水用电给予我们航运、发电、灌溉等诸多便利;依托便利的航运和丰富的水资源等条件,长江经济带发展迅速问题含沙量大;下游出现“地上悬河”;凌汛易造成洪涝灾害,所以首要工作是防洪原因:黄河进入下游平原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河”原因:降水充沛、地势低平;上游植被破坏,河床淤塞; 中游围湖造田,湖泊蓄洪能力降低 治理措施①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沙;②上游兴建水利,加强生态环境建设;③中游保持水土,种草植树,这是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④下游固堤分流、引黄淤灌。①首要工作是防洪②上游做好水土保持,兴修水利; ③退田还湖;④中下游疏通河道,加固大堤,兴修水利; 为保护母亲河青少年如何做:①认识、宣传保护母亲河的意义;②树立忧患意识,节约用水、保护环境,与破坏江河环境的行为作斗争;③植树造林,保持水土。5.2.2 季风的影响温带季风气候 北方地区一、中国气候分布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方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云南、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 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北地区,内蒙古、新疆等 高原山地气候 青藏地区二、中国气候特点1、气候类型多样,各地气候差异显著2、季风气候影响大***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1)南北跨度大,纬度高低不同;(纬度位置)(2)东西跨度大,离海远近不同;(海陆位置)(3)地形地势起伏大。(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对人们 生产生活的影响?(1)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环境。(2)可以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3)使各地人们的饮食习惯不同。(4)使各地的建筑特色、交通方式各有差异。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 -冈底斯山脉三、季风气候的影响利:1、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雨水,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适宜农作物、树木的生长,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弊:2、季风的不稳定性有时会带来涝灾或旱灾,暴发寒潮。***夏季风来得早、退得迟,或来得迟、退得早,雨季的长短会发生变化,从而引发涝灾或旱灾;有时冬季风来得过早过猛,产生寒潮5.3.1 秦岭--淮河分南北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气候类型 北方地区 平原、高原 温带季风气候 南方地区 平原、盆地、高原、丘陵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一、四大地理区域 西北地区 高原、盆地 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地区 高 原 高原山地气候二、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三、南方和北方的差异 南方 北方 1、自 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然 气候 特征 气温:大部分地区1月均温高于0℃ 1月均温低于于0℃ 环 降水:年降水量多于800mm 年降水量少于800mm 境 水文特征: 河湖多、水量大,冬季普遍 河流少、水量小, 不结冰,便于航运 冬季结冰,不利于航运 耕地类型: 水田为主 旱地为主 2、人 生产 主要作物:以水稻为主 以小麦玉米为主 文 特色 耕作制度:一年两熟或三熟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环 生活 饮食:米饭 面食 境 特色 交通 既有陆路交通,又有水运 陆路交通发达,基本无水运 民居 注重通风、防雨;尖顶为主; 注意防寒;平房为主; 室内一般无取暖设备。 室内一般有取暖设备。四、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2)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3)我国一月均温0℃等温线;(4)我国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5)我国亚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6)……5.3.2交流与互补探究五 走进台湾一、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范围:台湾由台湾岛、澎湖列岛、 台湾地理钓鱼岛、赤尾岛等80多个小岛组成。 位置的独特性:2、位置 经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 具有重要的战略 相对位置:西望大陆,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 和交通作用 相望,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濒南海 二、台湾的自然环境1、气候:(1)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中南部,台湾省大部分属于 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2)季风气候显著,气温较高,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火烧寮是中国降水最多的地方。 2、地形 (1)地形种类主要有山地、丘陵和平原,以山地为主; 山脉主要在中部,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 (2)地势东高西低,玉山为台湾最高峰。3、河流 (1)受降水影响,河流众多、水量丰富 (2)受地形的影响,河流短小,流速快,,落差大, 水能丰富;大多数河流自东向西流。 (3)最长河流是浊水溪,最大湖泊是日月潭4、自然资源 动植物资源丰富,农作物品种繁多,矿产资源丰富5、自然灾害 位于板块交接处,多火山、地震;临太平洋,多台风三、认识台湾的特色 1、自然特色 台湾的物产丰富:动植物资源丰富,农作物品种繁多,矿产资源丰富 享有很多美称 亚洲天然植物园: 植物类型多样,有奇特的银叶板根;樟树是最著名的树种 蝴蝶王国: 蝴蝶种类多、数量大 水果之乡: 盛产水果 东方甜岛: 盛产甘蔗 海上米仓: 盛产稻米 森林之海: 森林覆盖率高 东南盐库: 有东南最大的盐场--布袋盐场2、人文特色 (1)人口 人口众多、稠密,分布不均 (2)民族 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是高山族 (3)语言 说汉语,通用的方言是闽南话 (4)城市 台北是台湾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它也是台湾省最大的城市。高雄是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 (5)经济发展 20世纪60年代后,台湾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出口商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