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教案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2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教案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2份打包)

资源简介

1.1 体味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
①文化的概念
2、理解: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后天养成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感知、分析文化现象,发现文化的内涵的过程,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表现形式,培养学生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文化的内涵、文化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的正确态度,树立重视文化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什么是文化?
原因:这是学习《文化生活》模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方法:①从社会生活现象切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中与“文化”有关的现象;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③教师归纳、点拔。
【教学方法】
演绎与归纳相结合;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学法指导】[来源:学#科#网Z#X#X#K]
研究性学习;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来源:Z_xx_k.Com]
本学期,我们要学习政治课里面的第三个模块,那就是《文化生活》。可能有一些同学又在暗想了,又是一个沉闷的学期!但是,如果我们谈谈“快乐女生”,说说NBA。那可能就会很有趣。其实,我们一直都在享受着文化,追求着快乐。
除了刚才所提到的“快乐女生”和NBA,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参与过哪些文化活动呢?
(鼓励学生列举例子)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繁华的社会,用我们雪亮的眼睛来窥视着种种文化现象。在我们的校园中,将要进行什么样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举例,归纳)
我们现在的文化生活很丰富,那么生活在几百或者几千年前那些前辈们,你们猜猜看,他们有文化生活吗?大概是怎样的呢?(设置悬念,学生探究)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生,谈谈海南或全国各地不同的文化习俗)
我们聊了“文化”这么久,究竟什么是文化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我们本课要重点探讨的理论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一个热身。(出示判断题:哪些属于文化现象?略)
2、文化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得出结论)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它是指一种“观念的科学”。
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那么我们反来过想一下,除了我们人类,别的物种朋友具有这些活动吗?牛弹琴?鸡跳舞?疯狂的石头?(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并且,是要经过人类的艰苦实践,在是社会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那能不能这么说,文化是人与生俱来就有的?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文化”?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3)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来源:学&科&网]
(4)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
就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来说,它是我们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通过受教育,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选作《周易》的文段)
点拔:这里的文化有“教化”的意思。
(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两个“镜头”,分析:谁更有文化?)
点拔:小学生让座,体现出了一种教养;男青年在公共汽车内抽烟,缺乏公共礼仪、教养。
既然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那么文化一定有它独特的魅力和力量。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文化的力量。
3、文化的力量。
每当大家在看电视或者参与其他文娱活动的时候,也许家长在旁边唠叨:“看电视可以当饭吃啊?”其实他们说得没错。我们想想,看电视可以抵御饥饿吗?上网可以抵御寒冷吗?很明显不能。但是,我们每每看到一段感人的节目,阅读到一段奋进的文字,都会泪流满面或者血液澎湃?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思考,归纳)
(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结合课本的探究活动)
从探究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共产党宣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但是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一些文化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悲剧。比如受封建思想观念影响较大的地区和个人,如重男轻女,出现不少的社会悲剧。
(引导学生思考,归纳)
(2)文化具有不同的形式。从地域看,有中外文化;从时间看,有古今文化;从性质看;有先进与落后文化。
(3)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文化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
非常好,我们已经很轻松地把今天的内容学习完毕。下面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小结)
【板书设计】
一、体味文化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2、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来源:学#科#网Z#X#X#K]
(3)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4)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
3、文化的力量
(1)文化是一直精神力量
(2)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3)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教学反馈与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人说,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  )[来源:学科网ZXXK]
A.否认了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B.否认了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
C.否认了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D.否认了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我国的象形文字告诉我们(  )
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D.文化就是语言、文字
3.古希腊哲学家说“人是驯化或开明的动物”,“人是政治生物”,“人是最能够获得最丰富多彩技艺的动物”;后来有人说“人是文化的动物”,“人就是动物加文化”;再后来又有人提出“人不是附加在动物基础上,人一开始就是从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是完整的”,“人就是人,不是动物”,“人的本质是文化”。上述材料说明(  )
A.文化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
B.文化和人没有本质的区别
C.先有文化,后有人的产生
D.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4.如果把刚刚出生的中国婴儿托付给一个美国白人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英语并习惯于用刀叉吃饭。如果把刚刚出生的白人婴儿托付给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抚养,那么他一定是说汉语并习惯于用筷子吃饭。这说明(  )
A.文化不是遗传的,而是人类在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
B.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完全取决于他所生活的家庭
C.文化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
D.文化是人与生俱来的
(二)简答题
5.如何理解文化内涵?
(答案略)
【教后反思】
(略)
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分析: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2学情分析
我们的文科学生属于平行分班,且大多是由于理科学不明白才无奈选材文科的。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3重点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4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文化以及文化的作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文化、经济、政治三者的关系,我们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二)讲授新课
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探究活动一: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
(1)你能对上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吗?[来源:学科网ZXXK]
(2)也许有些内容难以归类.你的理由是什么?[来源:学科网]
(3)你和你的家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吗?
探究提示:[来源:学#科#网Z#X#X#K]
(1)经济活动包括: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开一家小餐馆。政治活动包括: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考虑。我这一票投给谁”就交通管理或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文化活动包括: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参加一项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2)旁听一次“听证会”、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两项活动不易归类,因为听证会包括立法听证会、价格听证会等;而到市场购物,也可能是到文化市场选购书籍、艺术品等。
(3)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我们会受到科学的熏陶,感受到文明古国丰厚的文化积淀;参加军民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我们会体会到丰富多彩的军营文化。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来源:Z,xx,k.Com]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
?(2)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 一方面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注意: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如同不能简单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一样.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时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盖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 点拨:教材此处的“专家点评”阐述了如下道理:不同的社会形态(如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具有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如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等),这些不同的社会文化,都对该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探究活动二:文化与经济、政治是如何相互交融的?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3)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点拨: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旨在让我们体会和感受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巨大发展前景。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
(2)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点拨:教材此处的“专家点评”主要说明人才和知识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引导同学们明确我国目前所处的国际竞争形势,从而增强危机感,树立竞争意识。
2.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
探究活动三:根据上面的材料(见课本,此略),从科技水平和精神状态两方面,你能看出文化与综合国力有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综合国力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文化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愈益突出的一个方面。材料正表明,我国在科技力较为薄弱的情况下,民族的精神力起到了较好地弥补作用,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
(四)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来源:Zxxk.Com]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表现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教学反思
本课在设计中有效使用了导学案,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难点、疑点、探究点、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较好达到预定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