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1(解析版)1.2018年3月1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台湾旅行法》,严重侵犯了中国利益,助长了台独势力的气焰。三国时期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元朝时台湾正式归属中央,元朝管理台湾的机构是什么A.枢密院B.宣政院C.澎湖巡检司D.台湾省2.北宋时制成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的发明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3.宋朝时,某地名字因盛产瓷器而改变,成为瓷都,这个地方是A.景德镇B.广州C.东京D.临安4.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其中“一路”是指“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5.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图表。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A.经济重心南移 B.宋朝社会生活 C.人口大量南迁 D.苏杭生活富足6.在北宋末年有这样一个情景,一位大商人从四川到南方采购物品,他可能会携带的货币是A.交子B.半两线C.五铢钱D.开元通宝7.人民币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换工具,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就出现于古代中国,请问它叫A.银子B.交子C.会子D.条子8.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政府在泉州、广州等主要港口城市设立( )管理贸易。A.市舶司B.广州十三行C.中书省D.锦衣卫9.油条是我国分布面最广,食用频率最大的早点食品,它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油条最早出现于杭州,俗称油炸“桧”,此一名称反映了百姓对哪一位历史人物的同情与肯定A.岳飞 B.郑成功 C.文天祥 D.张骞10.南宋著名爱国主义文学家陆游在《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一词中写道:“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里的“胡”指的是A.蒙古B.女真C.契丹D.党项11.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一股全民鉴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潮。下列诗词中,最能反映岳飞抗金决心的是( )A.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B.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12.如图所示为宋石刻《中国最早的城市平面图——平江图》。西北角的“平权坊”和“西市坊”一带,只有坊名,没有坊门、坊墙。图文信息说明当时的苏州城A.市坊界限严格分明B.草市遍布城内各处C.市坊界限已被打破D.海外贸易繁荣兴盛13.隋朝至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经济文化发展成果显著。材料一:上海世博会把《清明上河图》制作成多媒体长卷,用北宋繁华的都市风貌,辉映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1)如图《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哪位画家的不朽作品?描绘了哪一城市的繁荣景象?当时该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什么?材料二: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请回答:(2)颜公指谁?与他同时代的书法家还有谁?材料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3)材料三描写的是什么传统节日?材料四:如图反映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结束于何时?(5)结合隋唐到元代经济文化发展历史,你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有何感想?1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台州是中国戏曲的发样地之一。据《台州地区志》记述:“晚唐、五代时,台州已有参军戏或杂剧演出。”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材料二:台州乱弹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注)2006年,台州乱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材料三:2010年以来,台州乱弹艺人多方寻我新出路,实现新发展,有《成继光》、《昭君出塞》等许多优秀传统刷目,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作编写了《老村新路》等新剧目,歌颂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好人好事;主创人员开设戏曲名家工作室培养后备人才,深入校园开展普及性公益讲座;走进乡村大舞台、走入电视台、登上国家大剧院,展现地方剧种的独特演年魅力;走出国门,问鼎德国国际文化戏曲节,并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获得中外嘉宾的高度称赞。(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2)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哪些历史事实有关?(3)综合上述材料,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宋书》材料二: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仗东南财富,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底。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渭南文集》材料三:宋代南方不仅手工业非常繁荣,而且商业相当发达,带来了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1)材料一描绘了江南怎样的社会状况? (2)从材料二中,我们看出北宋怎样的社会局面? (3)宋代南方有哪些典型的手工业?在宋朝的海外贸易中形成的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哪些? (4)综合分析,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时南方经济发展状况如何?材料二 南宋时,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2)材料二和材料三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格局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最终完成于哪一朝代? 材料四 南宋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北宋。宋高宗末年,市舶收入岁达200万贯,是北宋治平年间岁入63万贯的三倍多。(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宋朝政府最早在哪一城市设立了什么机构?(4)综合以上材料,从变化的原因中,请你谈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的启示。17.通过观察、研究流传下来的历史绘画,可以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发现历史踪迹,了解一些历史的原貌。下图是一幅历史名画(局部),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河一带。请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画名和作者。(2)画中描绘的北宋都城,当时称作什么?今天又称什么?(3)请举出北宋的传统节日(两个以上),和娱乐生活。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江南,一个美如画卷的天堂,一个经济发达的鱼米之乡,但在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却与黄河流域相差甚远,东晋南朝以来经过了历次开发,江南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迁《史记》记载西汉时期南方经济时说道:江南地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耕作技术落后,老百姓多数以打渔狩猎和采集为谋生手段……勉强温饱……大都贫困无积蓄……虽然江南地区没有受冻挨饿之人,但也没有千金富贵之家。?????????????????材料二 南朝《宋书》记载:江南是全国最富庶的地方……民户越来越多,土地辽阔而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年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供应。(1)分析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这个江南地区经济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经济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从什么时候开始,最终又在什么时候完成? (4)你认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根据环境决定论者的说法,我国经济重心由北而南的转移,纯然受着我国南北地理条件的差异所决定。但人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必要成分,也能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摘编自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朝代。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环境决定论者”的观点?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行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渭南文集》材料二 汉至宋代南北方人口变化简表(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情况主要得益于哪一优良稻种的推广种植? (3)根据材料二,概括出我国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化的原因。(4)材料二与材料一反映的现象之间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1.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故C符合题意;枢密院是元朝在中央设置的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的机构。故A不符合题意;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设置的管辖西藏事务的机构,故B不符合题意;台湾省是清朝在1885年设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已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北宋时,制成了罗盘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罗盘针就是指南针,故选D项。3.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4.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空前规模的发展,对外的港口主要有泉州、广州、杭州、福州等四大港口。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所以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5.A【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提示信息可知宋朝时期,经济中心南移,故A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财政收徒,没有涉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人口迁移的问题,故排除C项。地下苏杭说的是苏杭的景色美,不是生活富足,故排除D项。故选A。6.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携带方便。由此可知,北宋末年一位大商人从四川到南方采购物品,他可能会携带的货币是交子。故A符合题意;半两钱是秦朝的货币,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的货币,开元通宝是唐朝的货币。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7.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出现的最早纸币是产生于北宋前期四川地区的交子。因此B正确。银子是天然等价物,不是纸币,因此A错误。会子虽然是纸币,但晚于交子出现,因此C错误。条子不属于纸币名称,因此D错误。综上故选B。8.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政府在广州、泉州等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因此A正确。广州十三行是清朝闭关锁国时期唯一留下的对外贸易窗口,因此B错误。中书省是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重要构成,与题意不符,因此C错误。锦衣卫是明朝时期用于监察官民的重要机构,因此D错误。综上故选A。9.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但后来秦桧谋害了岳飞,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10.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胡未灭”可知“胡”指的是女真。因为南宋时期是宋金对峙;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都城会宁;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赵构称帝,以临安为都城,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选项B符合题意,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1.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岳飞是南宋抗金将领,“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反映了岳飞抗金的决心,故B符合题意;“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故A不合题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南宋抗元将领文天祥的诗句,故C不合题意;“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反映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12.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因此图文信息说明当时的苏州城市坊界限已被打破。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3.(1)张择端;东京(汴梁或开封都行);瓦子(2)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3)元宵节(4)南宋(5)有利于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各国友好交往等【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述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当时该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北宋都城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2)据材料二“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可知,“颜公”指颜真卿.隋唐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当推颜真卿和柳公权.颜真卿创立了雄浑敦厚的新书体,人称“颜体”,他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与他同时代的书法家还有柳公权和欧阳询。(3)据材料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描写的传统节日是元宵节。(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终完成。(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有利于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各国友好交往等。14.(1)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2)民国时期多战乱;文化大革命。(3)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解析】(1)根据材料一“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是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民国时期多战乱;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实有关。(3)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15.(1)农业发达,物资富足,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变得富庶。(2)北宋时,南方已是国家财赋的主要来源地;太湖流域已是全国重要的粮仓;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3)手工业有丝织业、棉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等;大商港有广州、泉州。(4)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的辛勤劳动。【解析】(1)依据材料一“地广野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发达,物资富足,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变得富庶。(2)依据材料二“实仰仗东南財富、‘苏湖熟,天下足’”可知,北宋时,南方已是国家财赋的主要来源地;太湖流域已是全国重要的粮仓;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很多来自江浙,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著名世界的大商港。因此,宋代手工业有丝织业、棉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等;大商港有广州、泉州。(4)根据上述材料及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的辛勤劳动,统治者重视等。16.(1)相对落后。(2)经济重心南移至南宋时最终完成;原因:南方战乱较少,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更适合农业发展;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南宋。(3)广州、市舶司。(4)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重视引进劳力、先进工具和技术。(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依据材料一“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分析概括可知,西汉时南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依据材料二、三信息“南宋时,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分析可知,材料二和材料三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出现这种变化的重要的原因是:南方战乱较少,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更适合农业发展;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这一变化最终完成于南宋。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所以南宋时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这表明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依据材料四“南宋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北宋。宋高宗末年,市舶收入岁达200万贯,是北宋治平年间岁入63万贯的三倍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宋朝政府最早在广州设立市舶司。(4)综合以上材料,从变化的原因中,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的启示有: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重视引进劳力、先进工具和技术。(言之有理即可)17.(1)《清明上河图》,张择端。(2)北宋都城当时称作汴京。今天称开封。(3)北宋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七夕节、寒食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写出1个以上,娱乐生活:耍旱龙船等,娱乐场所瓦肆上演戏曲、杂技、歌舞等。【解析】(1)依据题干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是《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画中描绘的北宋都城当时称作汴京。今天称开封。(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七夕节、寒食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娱乐生活:耍旱龙船等,娱乐场所瓦肆上演戏曲、杂技、歌舞等。18.(1)变化:由汉代的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发展到南朝的农业经济繁荣。(2)原因:两晋之际,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安定。(3)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开始:唐朝中后期;完成:南宋。(4)政府要积极鼓励;要保持相对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和技术;要重视科技进步;要保护生态环境等。【解析】(1)依据材料一“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大都贫困无积蓄”可知,汉代江南地广人稀并且经济落后。依据材料二“江南是全国最富庶的地方”可以得出结论,到南朝时,南方农业经济已开始繁荣。因此,南方经济由汉代的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发展到南朝的农业经济繁荣。(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可知,“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的是当时江浙一带的粮食产量高。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4)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往往是伴随北方的战乱对经济的破坏,而南方相对稳定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因此社会稳定与否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北民在南迁的过程中,不仅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也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经验带到南方,客观上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经济重心南移实际上是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是否稳定、统治者是否重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南方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深刻说明了这一点。19.(1)南宋。(2)不同意。理由: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自然条件。【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环境决定论说法片面,南方的环境只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所以不同意材料中“环境决定论者”的观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自然条件。20.(1)经济重心南移(2)占城稻(3)北方人口急减(北方人口占比不断下降),南方人口剧增(南方人口占比不断上升)(符合题意可)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符合题意均可得分)(4)材料二与材料一是因果关系(符合题意均可)【解析】(1)依据材料一”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行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苏湖熟,天下足”,可见从财政收入、农业生产等方面来看,南方的经济已经跃居主导地位,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2)结合所学知识,宋代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推动了粮食产量的增长。(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知从西汉到唐代再到北宋,我国北方人口急减(北方人口占比不断下降),南方人口剧增(南方人口占比不断上升)。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人口布局变化。(4)材料二反映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人口布局变化,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实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因此与材料一是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