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2(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2(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2(解析版)
1.《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傍晚)。”材料反映了宋代
A.社会分工细致
B.市民生活丰富
C.民间艺术精湛
D.边境贸易繁荣
2.阅读下图,发出如此感慨的是(  )
A.辽军 B.金军 C.蒙古军 D.突厥军
3.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下列在宋朝不可能出现的情景是
A.到开封城内热闹的“瓦子”游玩
B.过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C.乘坐有指南针的海船到达阿拉伯半岛
D.可以吃到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食物
4.北宋的开封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最为繁华的是
A.白马寺
B.大相国寺
C.大明寺
D.须弥福寿庙
5.南宋有位诗人写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描写的是
A.金朝统治者的醉生梦死
B.杭州的繁华
C.西湖的秀美景色
D.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
6.穿越时空,来到右图所反映的那个时代,我们不能做到的是
《清明上河图》
A.在京城逛“瓦舍”,看杂耍
B.在南方吃到香喷喷的占城稻
C.一边喝茶一边看吴承恩的《西游记》
D.在四川经商时携带纸币
7.北宋《清明上河图》展现当时店铺林立、生意兴隆、人口稠密的街市景象。这幅图可研究
A.宋朝政治制度
B.宋朝文化
C.贞观之治
D.商品经济
8.下列经济作物中,属于两宋时期从广东、福建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的是
A.茶树
B.棉花
C.葡萄
D.玉米
9.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主题时,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其中“?”处应填写
A.北宋
B.南宋
C.明朝
D.清朝
10.下列北宋发生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辽天祚帝做了金军的俘虏
②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
③金军攻破北宋都城汴金
④宋徽宗把帝位传给宋钦宗
⑤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去。
A.④③⑤②①
B.②①④③⑤
C.②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③
11.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图为契丹族货币,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契丹文字已创制
B.契丹族仿效中原王朝
C.契丹族出现货币交换
D.契丹族商业繁荣发展
12.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材料反映宋代造船业十分发达,当时造船技术最为精良的是( )
A.泉州 B.广州 C.温州 D.明州
13.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先后在广州、泉州等地设置机构进行管理。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
——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宋代所造海船,载重量一般有数百石至五千石,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宋代海船设置了水密隔舱,增加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船上使用了指南针,能准确辨别航向。
宋朝采取奖励通商的政策,给予外国商人优惠待遇,当时的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2)结合材料,写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及海外贸易最远到达的地区。
14.材料论述题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请说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以上是思想家培根对四大发明影响的论述,请你在材料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对应的三项。(要对应填写,顺序颠倒不得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中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中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北方人口的变化。
(2)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何时开始的?何时完成的?
(3)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你认为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17.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老的中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文明)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拱:围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为政》
(1)材料一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概括其思想核心?
(制度文明)
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朝代
中央
地方
秦朝
皇帝握有至高无上的、统治全国的权力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郡县两级制,由皇帝任命行政、军事长官
汉朝
汉承秦制
实行“① ”,削弱诸侯国势力
唐朝
合并州县
元朝
中书省
为管理广袤的土地,元朝逐渐形成一套②
明朝
原来的皇帝—中书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変化
三司分治
清朝
军机处的设置,始于雍正年间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2)指出秦朝中央政府的“监察官”是什么?填写完整表格中①②两处的信息
(3)请概述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权力演变的规律。
(经济文明)
材料二:下面的图片反映了唐朝时期人民的创新能力。
(4)分别写出材料二中的图1、图2两种农具的名称。
材料三:
(5)材料三中的三幅图片反映了宋代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重要表现?并据此概括我国古代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文化文明)
品读经典,穿越时空,历代先贤的智慧和情怀会在你的心灵中慢慢沉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四:中国人通过著书立说实现了文化的薪火相传。据不完全统计,从西汉到清代,古代中国人留下的典籍有18万种,236.7万卷,涉及经学、史学、地理、法律、医药、诗歌、农学等丰富的门类。在文化传承中,中国人的“书”也从单调的竹木简演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图书。
——摘编自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
材料五:历经几千年的风雨,中国人的文化风味都留在了一部部厚重的典籍里。
——摘编自《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
(6)根据材料四,中国人“文化的薪火相传”主要依靠什么途径?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人的“书”从竹木简演化为图文并茂的图书,主要得益于哪些重要的发明?
(7)根据所学知识,填写材料五书目中③④两处被隐去的信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18.宋朝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最为发达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造船修船已经开始使用船鸡,这比欧洲早了500年,宋代工匠还能根据船的性能和用途的不同要求,先制造出船的模型,然后依据画出来的船图进行施工。欧洲在16世纪才出现简单的船图,落后中国三四百年。……同时,宋代北自京东路,南至海南岛,港口以十数,数量有明显增长,对外经济交流较前代有迅速发展。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材料二 宋代建立了专门机构,负责根据商人所申报的货物、船上人员及要去的地点,发给公凭,即出海许可证;派人上船“点检”,防止夹带兵器、铜钱、女口、逃亡军人等;“阅实”回港船舶;对进出口的货物进行征税。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宋代设立的这个专门机构是什么?宋朝设立这一机构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 宋政府也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宋王朝对民间的互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对在海外招商作出了贡献的海商,宋政府还会赐予官职。
(3)材料二中宋政府对海外贸易持何种态度?
材料四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宋朝的对外贸易对今天我们构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什么启示?参考答案
19.阅读下列材料。
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取得了灿烂的成就,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在这一时期出现或得到广泛的应用,使我国的封建经济得以继续发展。请结合下列材料,进行问题探究。
(科技史料)
材料一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覆盖)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版,持就火炀(烘烤)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平坦的磨刀石)。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梦溪笔谈》
材料二 忽作一声霹雳,谓之“爆仗”。则蛮牌者引遲,烟花大起。……或就地放烟火之类,又一声爆仗,乐部动《拜新月慢》曲,有面涂青碌,戴面具金晴……又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殿裏绿袍靴简,如钟馗像者。
——《东京梦华录》
(1)阅读材料一,写出这一科技的发明者。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说一说这一科技发明的作用。
(2)材料二所描写的是游乐场景,颇近乎西方的万圣节,人们都戴着假面具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燃放烟花爆竹已很盛行。“烟花爆竹”是哪一发明的应用?
(科技图片)
材料三 (如下图)
(3)图一是什么?图二是罗盘针,又叫指南针,它传人欧洲后发挥了什么作用?
(科技评论)
材料四 他在比较日本和中国时指出,“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那种卓越的发明”。这个发明清单被后来著名的英国生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和汉学家李约瑟发扬光大,称之为四大发明。
(4)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谈谈你对科技发展影响的认识?
20.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是古国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材料二:
材料三: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根据材料一表格提供的数据,概括南北方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一趋势为南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从什么时期开始?到什么时期基本完成?
(3)材料三中提出宋朝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当时著名的大商港有哪些?为管理海外贸易,政府还在主要港口设置什么机构?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根据“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题目材料是反映了瓦子的场景,体现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所以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多次打败金军。金军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3.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等在明代传入中国,在宋朝不可能出现,故D符合题意;到开封城内热闹的“瓦子”游玩、过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乘坐有指南针的海船到达阿拉伯半岛在宋朝可能出现,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4.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宋元时期有很多大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的开封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5.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继位,史称南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苟且偷安,不思国仇家恨的精神状态。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6.C
【解析】
依据题目给出的《清明上河图》判断时代是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明清小说,不属于宋朝时期,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是C。
7.D
【解析】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北宋《清明上河图》展现当时店铺林立、生意兴隆、人口稠密的街市景象,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幅图可研究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情况,故D符合题意。AB与经济无关,C发生在唐朝唐太宗时期,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8.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两宋时期棉花从广东、福建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故B符合题意;茶树在唐代以前就在南方种植,故A不合题意;西汉时期葡萄传入中国、明代玉米传入中国,故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9.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最终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说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B
【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建立后先灭辽,后攻北宋,宋徽宗把帝位传给宋钦宗,1126年,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都城汴京,第二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宝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故正确顺序为②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①辽天祚帝做了金军的俘虏④宋徽宗把帝位传给宋钦宗③金军攻破北宋都城汴金⑤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去,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D
【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北宋、辽、西夏曾出现过并立的时期,辽的统治者在同中原的密切交往中,逐渐受到先进中原文化的影响。图中的契丹货币都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并出现了货币交换,材料不能体现商业繁荣发展,选项D不正确,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A
【解析】
题干中引文主要强调了宋代造船业十分发达,但福建的造船业是最为发达的,广东次之,而温州与明州的又次之,而选项中只有泉州属于福建,而温州与明州均属于浙江地区,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1)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造船业发达;技术先进,配备指南针;采取奖励通商的政策;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2)市舶司;非洲东海岸;
【解析】
(1)根据材料“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先后在广州、泉州等地设置机构进行管理”可知,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根据“宋代海船设置了水密隔舱,增加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船上使用了指南针,能准确辨别航向”可知,宋代造船业发达;技术先进,配备指南针;根据“宋朝采取奖励通商的政策”可知,宋代采取奖励通商的政策;根据“宋朝海外贸易路线示意图”可知,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畅通。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广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当时中国海船最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14.(1)毕昇
(2)观点:中国古代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论述:①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省时省力,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②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航海开始使用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航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③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作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任意两点,或表述相近即可)
结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面貌和状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解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平民发明家毕昇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2)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
观点:中国古代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论述:①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省时省力,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②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航海开始使用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航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③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作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任意两点,或表述相近即可)
结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面貌和状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5.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解析】
据材料可知,第一种在文学上指的是印刷术,第二种在战争上指的是火药,第三种在航海上指的是指南针。
16.(1)南北方人口的变化是北方人口南迁,南方人口剧增,北方人口减少。
(2)经济重心南移,唐朝中后期开始,南宋完成。
(3)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北方农民大量迁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南方自然生产条件优越。
(4)维持和平安定的环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政府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表格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方人口的变化是北方人口南迁,南方人口剧增,北方人口减少。
(2)依据上述材料“苏湖熟(丰收),天下足。”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这种变化开始于唐朝中后期,南宋时期完成。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北方农民大量迁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南方自然生产条件优越。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是要维持和平安定的环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政府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
17.(1)孔子,“仁”的学说。
(2)御史大夫 ; ①处填写:“推恩令”;②处填写:行省制度;
(3)皇权不断强化,丞相权力逐步削弱,直至全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弱化。(任一点即可得分)
(4)图1名称曲辕犁;图2名称筒车
(5)主要表现:造船业发达;商业繁荣;世界最早纸币出现。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6)著书立说;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7)③《史记》);④司马光;
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拱:围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孔子的学说,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仁”的学说。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中央政府的“监察官”是御史大夫,表格中①处应该填写:“推恩令”;②处应该填写:行省制度。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权力演变的规律是皇权不断强化,丞相权力逐步削弱,直至全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弱化。
(4)依据材料二中的图1、图2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 是耕地工具曲辕犁,图2 是耕地工具筒车。
(5)依据材料三中的三幅图片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经济发展中的造船业发达;商业繁荣;世界最早纸币出现的内容,由此可知,我国古代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6)根据材料四“中国人通过著书立说实现了文化的薪火相传。据不完全统计,从西汉到清代,古代中国人留下的典籍有18万种,236.7万卷,涉及经学、史学、地理、法律、医药、诗歌、农学等丰富的门类”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文化的薪火相传”主要依靠著书立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的“书”从竹木简演化为图文并茂的图书,主要得益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7)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五书目中 ③、④两处被隐去的信息是③《史记》;④司马光;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应该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18.(1)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2)市舶司。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
(3)支持。(意思对即可)
(4)促进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平等经济交流;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对外经济交流。(意思对即可)
【解析】
(1)问从材料一中“宋朝造船修船……比欧洲早500年”可以看出,宋朝造船业领先世界;从“港口以十数,数量有明显增长,对外经济交流较前代有迅速发展”可知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北宋政府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海外事务和海外贸易,目的是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
(3)由“宋政府也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可以看出宋政府支持海外贸易。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实行对外开放,鼓励对外贸易,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科技的发展与应用。
19.(1)北宋的毕昇。
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或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火药。
(3)司南。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重视科技的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活字印刷术,北宋庆历间,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体现了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的优点,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烟花爆竹”是火药的应用,唐朝时期,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到宋代,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当时,人们主要利用火药的特性,制成爆炸性武器,运用到战争中。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司南,图二是罗盘针,又叫指南针,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重视科技的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0.(1)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人口增加为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经济重心南移;唐朝中后期;南宋。
(3)广州、泉州;市舶司。
【解析】
(1)通过读图可知,汉至宋我国南北方人口比例发生变化,逐渐由北方人口占大多数到南方人口占大多数,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通过材料图示可以看出从北向南比重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唐朝中后期由于北方战乱等因素,大量中原人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3)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市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