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开放与革新的时代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1(解析版)1.“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是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C.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D.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2.如图是东晋至隋唐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隋唐时期这一比例变化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郡县制3.历史上称唐太宗统治时期为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开元之治D.贞观之治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下列有关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多谋善断,减轻了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②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③爱惜人才,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④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5.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博士说:“隋朝之所以兴盛有四个原因,第一是统一,第二是制度,第三是工程,第四是国际秩序。”这里的“工程”主要指 ( )A.长城 B.都江堰 C.长安城 D.大运河6.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描述:唐太宗贞观八年、九年时,粮食年年丰收,一斗米价值四五钱。到了贞观十五年时期,一斗米只值二钱。这段材料反映了A.当时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状况B.唐朝商业繁盛的景象C.开元盛世的经济繁荣的局面D.粮食价格低农民生活困苦7.隋朝修建的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的交流。大运河的中心位于A.涿郡B.长安C.余杭D.洛阳8.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 )A.唐玄宗时 B.武则天时 C.唐太宗时 D.隋炀帝时9.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中,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中央集权制10.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李清照B.武则天C.杨贵妃D.慈禧太后11.唐朝国势开始由盛转衰的标志是(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12.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年代,唐诗风格各样,题材广泛,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下列诗句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13.下列哪一史实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A.隋文帝灭掉陈朝 B.隋朝创立科举制C.隋朝统一度量衡 D.隋朝开通大运河14.某同学绘制了隋大运河示意图,其中AB两地对应正确的是A.洛阳江都B.余杭洛阳C.洛阳余杭D.江都洛阳15.“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据此,大运河在唐朝发挥的作用有①沟通了南北的交通②促进南北经济交流③加强对全国的统治④推动造船业的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6.唐朝诗人罗殷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诗中“平陈业”是谁的功绩(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17.千百年来,大运河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按要求回答问题。(1)请写出图中大运河的三点城市的名字:① ② ③ (2)写出大运河的四段:A. B. C. D. (3)该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18. 材料一:隋大运河示意图(1)大运河北达A________,南至B________。(2)写出运河四段名称:C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19.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材料二:唐朝初年,唐太宗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请回答:(1)以上材料都涉及我国古代哪项制度?(2)材料一反映了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理想是什么?实现此理想的途径是什么?(3)材料二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实施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唐太宗为这项政策作出了什么贡献?(4)材料所涉及到的制度在当时有什么积极影响?20. 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人赵嘏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唐太宗材料三:这种制度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北宋的吕蒙正自幼遭不幸,其父将其母子赶出家门,他们母子俩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他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财治国,成为宋初名相。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哪个皇帝时?(2)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他们的真正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说明这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之处?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摭言》材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材料一中“国家取士”主要通过什么选官制度?它的正式诞生是哪个朝代?(2)从材料二看,唐太宗时期这种制度的内容?后来,武则天为大力发展该制度,创立了什么制度?(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考试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军政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材料二: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垂老别》材料三:五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凭武力夺位,在位时间也都不长,最短的只有十个月。这五个朝代的统治平均约为十年,最短的不到四年。(1)材料一叙述的是哪一事件?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安史之乱”的结果和历史影响?(3)材料三中五代是指什么?其历史根源是什么? 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依据题干“五代十国”,结合课本所学,五代十国是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过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故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B项错误符合题意。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2.C【解析】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晋到唐朝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多,这一比例变化与科举制的实行密切相关。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控制,有利于平民参与到政权管理中来,故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3.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重用贤能,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故D符合题意;西汉的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故A不合题意;隋文帝统治时期被称为“开皇之治”,故B不合题意;唐玄宗统治前期被称为“开元之治”,故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4.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广开才路,注重官吏的选拔、考核,在经济方面,减轻了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全国的经济亦有所发展,整个社会秩序基本安定。她还大力发展科举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武则天的统治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①②③④符合题意,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5.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建立的工程是大运河。A项是秦朝时期的工程;B项是秦国时期的工程;C项是汉朝的都城,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6.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米价的变化,反映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盛世,故A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题干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A。7.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它以洛阳为中心,北连涿郡,南连余杭,连接了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的交流,故D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长安是隋朝首都,故B符合题意。故选D。8.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隋文帝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故D符合题意;唐玄宗时、武则天时、唐太宗时完善了科举制,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9.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为人们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故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0.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1.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国势开始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12.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大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这样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句的意思的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D项符合题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A项不合题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B项不合题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思是,不管烈火怎样焚烧,只要春天一到,小草又会生长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此题选择D。13.A【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故589年,隋灭陈朝,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14.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故AB两地对应的是洛阳、余杭,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15.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涿郡之渔商……江都之转输……利也博哉”,这是在说大运河的交通和经济交流,故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16.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因此诗中“平陈业”是指灭掉陈朝,统一全国,是隋文帝的功绩,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隋炀帝是隋朝第二位皇帝,是隋文帝的儿子;选项C唐太宗、选项 D唐玄宗都是唐朝皇帝,与“平陈业”无关。所以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17.(1)洛阳、涿郡、余杭。(2)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3)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片可知:大运河是在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七百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故①②③分别是洛阳、涿郡、余杭。(2)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片可知: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大运河自北而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主持开通大运河,隋朝大运河成为南北经济、文化、政治联系的纽带,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18.涿郡 余杭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解析】(1)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因此A是涿郡;B是余杭。(2)隋朝大运河从北往南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因此C是永济渠;D是通济渠;E是邗沟;F是江南河。19.(1)科举制度(2)反映了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理想是做官。途径是走科举取士的道路(3)目的是扩大统治基础,巩固其封建统治;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4)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解析】 (1)材料一“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是指平民百姓也可以凭借科举考试做官,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是说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因此两者都涉及科举制度。(2)材料一“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是指平民百姓也可以凭借科举考试做官,可见反映了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理想是做官,而途径是走科举取士的道路(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是说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可见统治者的目的是扩大统治基础,巩固其封建统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4)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外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20.(1)科举制度 隋朝隋炀帝(2)统治者 维护封建统治(3)打破了出身与门第的制约,有利于社会进步。【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意思是指唐太宗李世民采用了开科取士(科举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这真是个长远的策略,使得天下的英雄为科举考试耗尽才华,头发都变白了,因此“长策”指的是科举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2)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是说科举制度有利于为统治者选拔人才,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统治者,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扩大统治基础。(3)依据材料三“这种制度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可见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打破了出身与门第的制约,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有利于社会进步。21.(1)科举制;隋炀帝杨广。(2)进士、明经;殿试。(3)扩大了统治基础;改善了用人制度,创造出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给社会带来革新气息和创造精神。【解析】(1)由材料“进士之科”可知,材料二中“国家取士”主要通过科举制度。隋炀帝时期,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科举制度逐步完善,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要内容。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制度。(3)由材料“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可以看出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是扩大了统治基础;改善了用人制度,创造出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给社会带来革新气息和创造精神。22.(1)安史之乱;唐玄宗荒废朝政,任人唯亲,宦官奸臣当道,朝政日益腐败。(2)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3)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唐末藩镇割据的影响。【解析】(1)根据材料一“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根据“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军政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可知,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荒废朝政,任人唯亲,宦官奸臣当道,朝政日益腐败。(2)根据材料二“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结合所学可知,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指的是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