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开放与革新的时代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2(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开放与革新的时代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2(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开放与革新的时代
单元素质评价练习题2(解析版)
1.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齡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这些现象表明(  )
A.唐太宗比较重视发展生产
B.唐太宗比较注重整顿吏治
C.唐太宗比较注重任用贤才和纳谏
D.唐太宗比较注意减轻人民负担
2.中共中央发布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厉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古时候即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这位皇帝是( )
A.隋炀帝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3.唐代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该诗句中称颂的“封建盛世”是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隋朝“光芒四射”的成就不包括(  )
A.祖国南北重归统一 B.创立科举制
C.开通了大运河 D.修筑万里长城
5.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下列史实中能够说明“唐蕃一家”的是
A.文成公主入藏
B.唐太宗设立管理西域的机构
C.唐玄宗册封回鹘首领
D.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
6.虽然武则天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史学家还是肯定了她的功绩。其原因是武则天( )
A.创立殿试制度 B.重用有才之人
C.打击大族势力 D.促进社会发展
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 ( )
A.《丹经》 B.《旧唐书》
C.《金刚经》 D.《大唐西域记》
8.唐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被唐太宗誉为“镜子”的人是( )
A.魏征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姚崇
9.这一制度创立于隋朝,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来选拔官吏,该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10.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你知道京杭大运河最早是谁统治时期开凿的吗?(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秦始皇 D.汉武帝
11.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材料表明科举制度(  )
A.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B.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C.为历朝发掘培养了人才 D.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2.隋唐时期,青年张三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
洛阳参加武举考试。这件事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13.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唐太宗重视
A.任用贤才
B.民生大计
C.民族关系
D.整顿吏治
14.“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
15.朝为田舍郞,暮为天子堂。科举考试改变了古代读书人的命运。这一改变开始于
A.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6.如下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作品《步辇图》(局部).此图背后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王昭君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
B.鉴真法师东渡日本
C.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D.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大宗
材料二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资治通鉴》卷二〇五
材料三 开元四年,宋璄为相“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正谏”。
——《资治通鉴》卷二——
材料四 (唐玄宗)思欲弃末敦本,阜俗安人。……急于务农,不夺人时。宽赋敛,节征徭,使天下为无事。
——《唐大诏令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概述唐太宗的执政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开创了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什么?
(2)材料二中的太后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评价她对唐朝的贡献。
(3)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唐玄宗所采取的措施。(任答两点即可,但必须概括出答题要点,不得照抄原文)
(4)读史明智,综上,谈谈你对一个国家要走向繁荣富强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四年,皇帝想重修乾元殿。大臣张玄素劝谏皇帝说:“现在这样大兴土木(指的是修建乾元殿),跟隋朝有何两样?……现在刚统一不久,国家元气尚未恢复,百姓生活极其贫困,接着又大兴徭役赋税,这是在重蹈隋朝灭亡的覆辙呀!”……上叹曰:“吾思之不熟(我考虑不全),乃至于是(以至于这样)。”于是罢役(放弃重修乾元殿)。
——辑录、《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太宗最终罢修乾元殿(不再重修乾元殿)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你学过的知识指出,唐太宗还有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或政策?
材料二 贞观八年,中年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言道:“修筑洛阳宫殿,劳顿百姓;收地租,加重数额;时俗女子喜好束高髻,这是受宫中的影响啊!”上(皇帝)勃然大怒,对房玄龄等人的说:“德参(中年县丞)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斗地租,宫女均不留发,这样才顺他的心思吗!皇帝想要治他诽谤罪。……过了几天,魏徵上奏说:“陛下近来不喜欢直言强谏,即使勉强包容,也不如过去那么豁达了。”
——摘自《资治通鉴》卷194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唐太宗在纳谏上有何变化?你认为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唐太宗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唐太宗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摘自《贞观政要》
(3)与材料一相比,概括材料三中唐太宗统治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看待唐太宗在历史上的地位?
(4)从唐太宗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或教训?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初与隋盛时人口、垦田、粮仓比较简表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
四千六百多万人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多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含嘉仓、洛口仓
材料二“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哉!”
请回答问题:
(1)请你分析材料一的统计数字,把答出的结论填到右边的空格中。
(2)材料一反映了隋朝社会的什么情况?
(3)材料二中这条“渠”指的是什么?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二评价者持什么态度?
20.看图,回答问题。
(1)上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禄东赞的情景。请问吐蕃当时的统治者是谁?他为什么多次派使者到唐求婚?
(2)唐太宗把哪个公主嫁到吐蕃?这对唐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影响?
(3)由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唐太宗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1.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鱼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①上述材料中的“河”是指什么河?修建于哪个朝代?当时的皇帝是谁?
②它以何处为中心?北达?南至?
③它自北向南可分为哪几段?
④它开通的目的是什么?
⑤它的开通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22. 隋朝在我国历史上因繁荣而辉煌,因短暂而惋惜,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文帝于589年灭陈,统一全国。文帝励精图治,发展政治经济,到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四五十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贞观政要》
材料二: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河及淮,通涿郡,筑长城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从役,死者大半。有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
﹣﹣《通典》
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材料四:到了隋末,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泽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旧唐书﹣李密传》
(1)从材料一反映的史实结合课本知识概括隋文帝统一后采取了哪些治国理政措施?
(2)从材料二中概括隋炀帝即位后的暴政。(写出其中两点)
(3)材料三中作者对大运河的开通持什么观点?结合上述材料请你以唯物史观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参考答案
1.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特别注重任用贤才,材料中他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做宰相,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都体现了唐太宗对人才的重用。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与材料内容涉及的角度不符。故选C。
2.C
【解析】
根据“大力提倡节俭,力戒奢侈浪费”“魏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大力提倡节俭,力戒奢侈浪费,出现了著名的盛世“贞观之治”。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3.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开元为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他统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是为“开元盛世”。开皇之治是隋文帝时期的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康乾盛世是清朝康熙和乾隆时期的盛世局面;故选C。
4.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修筑万里长城的是秦朝,不是隋朝。故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BC均是隋朝时期的成就,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5.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了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之间密切交往的基础。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BCD项与吐蕃无关,故选A。
6.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在位时期,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她的统治被称之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所以武则天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史学家还是肯定了她的功绩。其原因是武则天在位时的统治措施促进社会发展,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7.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印刷术的发展。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等。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故选C。
8.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任用人才,善于纳谏,从善如流。启用了敢于直言纳谏的谏臣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唐太宗任用的贤才,人称“房谋杜断”,姚崇是唐玄宗时期的贤才。故选A。
9.C
【解析】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故答案选C。
10.B
【解析】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这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故选B。
11.C
【解析】
依据题干“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 表明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即为历朝发掘培养了人才。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C选项符合题意;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A选项不符合题意;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B选项不符合题意;八股取士,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D
【解析】
依据题干“参加武举考试”,武举主要选拔将才,女皇武则天时期发展科举制,创立武举和殿试制度,故D符合题意。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B
【解析】
根据题干“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关注民生,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发展生产。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14.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史称安史之乱,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A
【解析】
隋文帝在位时改变了魏晋以来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的方法,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此题选择答案A。
16.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取材于唐贞观八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因而《步辇图》背后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ABD和《步辇图》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1)民本思想;贞观之治。
(2)太后指的是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唐玄宗鼓励发展农业,善用人才,还大力发展文教。
(4)要深得民心,国家安定,经济稳定,君主不剥削民力。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唐太宗注重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励精图治,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是对唐朝武则天的评价。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当政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依据材料三、四“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正谏”“(唐玄宗)思欲弃末敦本,阜俗安人。……急于务农,不夺人时。宽赋敛,节征徭,使天下为无事”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重用人才,还大力发展文教。
(4)综上所述可知,国家要走向繁荣富强,要深得民心,国家安定,经济稳定,君主不剥削民力。重视经济的发展,减轻人民负担;注重人才的选拔。
18.(1)原因:国家元气尚未恢复,百姓生活极其贫困,大臣进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唐太宗在纳谏上的变化是不如以前豁达,能虚心接受进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唐朝逐渐强盛,国库充足,国家富有。
(3)变化是大兴土木,注重享受,唐太宗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他是一代明君。
(4)注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善于改革,关注民生。
【解析】
(1)根据材料“现在刚统一不久,国家元气尚未恢复,百姓生活极其贫困,接着又大兴徭役赋税,这是在重蹈隋朝灭亡的覆辙呀”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最终罢修乾元殿的原因有:国家元气尚未恢复,百姓生活极其贫困,大臣进谏;唐太宗还有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或政策是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
(2)依据材料二“陛下近来不喜欢直言强谏,即使勉强包容,也不如过去那么豁达了。”的信息,以及材料一“吾思之不熟(我考虑不全),乃至于是(以至于这样)。”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唐太宗在纳谏上的变化是不如以前豁达,能虚心接受进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唐朝逐渐强盛,国库充足,国家富有,以致唐太宗有些骄傲自满。
(3)依据材料三“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唐太宗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唐太宗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的信息,与材料一相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唐太宗统治政策发生大兴土木,注重享受;唐太宗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他是一代明君。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唐太宗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的经验或教训是注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善于改革,关注民生。
19.(1)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2)隋朝经济繁荣
(3)隋朝大运河。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统治。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肯定大运河的作用。
【解析】
(1)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隋初,人口,三千多万”“ 隋盛时,四千六百多万人”分析概括可知,隋朝时期人口激增;“垦田,由一千九百多万多顷到五千五百多万顷”可知,垦田在不断扩大;“粮仓,由长安太仓到含嘉仓、洛口仓”说明了粮仓丰实。
(2)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可知,隋朝繁盛时期,人口激增,垦田在不断扩大,粮仓丰实。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隋朝成为国力强盛的王朝。
(3)依据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天下转漕(水上粮食运输),仰此一渠。”分析可知,材料二中这条“渠”指的是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统治。为了加强南北交通,隋炀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依据题干“北通涿都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表述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所以材料二评价者对大运河持的态度是:肯定大运河的作用。
20.(1)松赞干布 仰慕中原文明
(2)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了大批的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开明的民族政策
【解析】
(1)依据上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禄东赞的情景,吐蕃当时的统治者是松赞干布,他仰慕中原文明,多次派使者到唐求婚。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了大批的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依据上的内容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友好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
21.①大运河;605年;隋炀帝.
②洛阳;涿郡;余杭.
③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④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⑤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解析】
①依据题干材料“北通涿郡之鱼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结合所学可知,是对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描述。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动用百余万民工挖了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开通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②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隋朝大运河现为申报世遗称为“京杭大运河”。
③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④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动用百余万民工开凿大运河。
⑤隋朝大运河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22.(1)注意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2)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百姓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
(3)观点:隋朝的灭亡就是和大运河的开通有直接关系;我们应辩证的看待大运河的开通,隋朝大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隋朝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同时也因该看到由于大运河的开通弄得劳民伤财,民声鼎沸这也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解析】
(1)依据“计天下储积,得供四五十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隋文帝时期励精图治,注意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社会经济繁荣,隋朝出现繁荣昌盛的局面。
(2)依据“登极之初,即建洛邑”“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可以看出,材料二隋炀帝征发民工的史实包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由“每月役丁二百万人”“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从役,死者大半。有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可以看出,隋朝速灭的原因是隋炀帝统治残暴,百姓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
(3)根据材料“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认为,隋朝的灭亡就是和大运河的开通有直接关系,因此,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我们应辩证的看待大运河的开通,隋朝大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隋朝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同时也因该看到由于大运河的开通弄得劳民伤财,民声鼎沸这也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