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解读+文科综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解读+文科综合

资源简介

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解读----文科综合
眉山一中 高级教师 王怀福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 高级教师 陈志先
乐至县吴仲良中学 高级教师 陆正军
编者按:本文对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大纲版)的解读,以人民网教育频道公布的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大纲版)为依据。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文所提供的所有解读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文本为准。
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大纲版)文科综合部分在考试性质、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以及题型示例等方面均保持稳定,仅仅在考试内容部分的考试范围方面作了部分调整。
对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解读: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映
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据此,大纲拟订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要求”是分别对每—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特别应该重视文科综合《考试大纲》提出的“四个方面、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这些考核目标是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制定的,即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综合、比较,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等。这与以往从记忆、理解、应用三个方面来衡量的做法完全不同,在2007年和2008年高考命题中的表现就是沿着“能力立意”的改革思路,使之更有利于对考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准确评价,亦使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纵观近年来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高考试题,都坚持了“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突出考查考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的能力。从高考试题来看,虽然每道试题总是侧重于对某一方面的能力的考查,但总体上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
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读试题的信息,一要全面,二要准确。文综试题的信息主要从背景材料、设问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来获得。设问是研究背景材料的主题和灵魂,是关键信息;而背景材料的信息则需要具体把握,通过掌握它的中心思想及每一层次来获取。另外,不仅要掌握试题的显性信息,还要注意挖掘其隐性信息,通过一些关键字眼或注释来把握题意。总之,准确地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是科学解题的前提,决定着“答什么”和“如何答”。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一能力要求能够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能够综合运用政治、地理和历史三科知识去分析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考生不仅要能够正确地解释概念和原理,正确揭示现象中蕴含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运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与相关学科术语对社会现象和事物进行阐述。
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不仅能够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而且能够综合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具有创新思维能力。
二、对考试范围的解读:
地理:变化很小,只是在“世界地理分区”考点中将2008年的“欧洲的东部和北欧”改为“欧洲的东部和北亚”,以和教材完全对应。
历史:与2008年相比,2009年历史考试大纲没有任何变化。考试中心在去年对考查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点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后,力图实现今年在考试内容上与去年的平稳对接,保持稳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保持相对稳定的考试测量与难度,保持稳定不变的导向。
政治:2009年的考纲政治部分保持相对稳定,只是将政治学部分的考点“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复习中,考生不但要从总体上把握这一理论体系,还要特别注意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实际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理论,学会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三、学科备考建议:
地理:
1.加强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时区区时,大气运动,降水空间分布规律,气候,自然带,自然灾害,农业区位,工业区位,港口区位,人口,城市,旅游,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发展条件评价及发展方向等高频考点的复习。
2.强化地理统计图表的阅读训练。地理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有大量的统计图表,便于考生的四项基本能力。对地理统计图的各种类型(柱状图、扇形图、线状图、曲线图、饼状图、折线图、坐标图、风玫瑰图等)都要进行认真的训练,熟悉注意事项和解题技巧。
3.加强区域图的空间定位训练。区域地图近年来呈现出范围越来越、比例尺越来越大的变化特点,给考生进行准确空间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确的空间定位是答好区域地图相关设问的前提。掌握一些大区域(各大洲、大地形区等)的经纬度位置范围,著名半岛、岛屿的轮廓及所临的海洋,著名湖泊及海峡的轮廓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4.建立好区位问题的答题框架。地理区位问题是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同学们答区位问题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对题目缺乏整体的解题思路,往往是想到一点写一点,整个答题层次不清、逻辑混乱、要点不完整。建立好区位问题的答题框架是非常必要的和有效的复习方式。
5.关注5.12汶川大地震、北方小麦主产区的严重干旱、黄河发生建国以来最严重凌汛、神七的成功发射、南极站昆仑站的建立、宁夏、广西自治区成立50周年、食品安全、台湾问题、黑瞎子岛回归、印度恐怖袭击、以巴冲突等重大地理时事。
历史:
1、科学领悟考试大纲精髓。
2001年,国家高考开始走向综合阶段,到目前为止,高考大纲的修订有两次重大调整,第一次调整在2005年,将高校学术研究成果与中学教学结合;第二次调整是2008年,这次调整与我国的课程改革密切相关。所以,与其解读2009年考试大纲,不如解读2008年考试大纲。特别是将2007-2008年的高考试题与考试大纲结合处理更能理解考试大纲的精髓。
2、注意在四个“适当”上指导考生备考。
适当利用近年的史学范式整合教材体系,适当借鉴新课程改革省市的经验指导考生复习,适当注意地方史的复习,适当选编一些创新试题加强考生的针对性训练。
3、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加强史料判读。
教师要多注意新材料新情境设置,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既要理清史实,又要通过训练教会学生判读史料,与教材知识内容有效对应,特别是新课改实行的“三维目标”应是2009年高考历史复习的核心内容。
4、恰当处理热点与现实的关系。
所谓热点主要是指当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政治、经济、科技事件以及一些人文知识。一是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三是长效热点。这些热点不仅可以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分析,而且可以从政治、地理学科的角度分析。考生在知识复习中要灌注时代精神,在解读热点时要追加理性思考。另外在处理热点问题时,切忌按照时间顺序简单记忆热点,这是违背学科认知规律的。
5、加强考生的教材阅读指导。
历史学科的备考有其特殊之处,就是教材的复习始终是第一要务,熟练掌握教材可以做到在历史科备考上以不变应万变。
6、强化解题技巧的规范训练。
到备考后期阶段,考生的知识、能力已经培养到位,强化解题技巧的规范训练迫在眉睫,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考生的得分能力。
政治:
1、正确处理《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考试大纲》所列的考试范围是要点式的,要真正掌握这些考点,就要坚持以课本为本,重视阅读课本,尤其是后期复习更应回归课本,在大纲的指导下,在平时识记的基础上,把每一课的基本知识点按顺序、结构进行回忆再现,拾遗补缺,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知识结构。
2、正确处理《考试大纲》与社会热点的关系
文综卷的政治题将联系教材理论来展示热点,只有能够运用教材理论去分析的那些热点问题、那些新理论新观点,才会进入政治试题。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考生要注意在《考试大纲》和教材中为热点问题“寻根”,运用政治理论知识去分析说明热点问题,以热点为线索重构知识体系。2008年版的教材(特别是政治常识)吸收了近年来党和国家在理论上的创新,比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平发展道路”等,这些知识需要考生给予足够的重视。
3、正确处理《考试大纲》与试题训练的关系
试题是《考试大纲》的具体化,要达到《考试大纲》提出的要求,考生需要解答一定数量的高考题和模拟题,实现思维程序化,提高自己在新材料、新情境中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考生需要对政治试题进行分类,在解答不同类型的试题时,要注意探索答题规律、总结答题经验,掌握此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一般步骤,搞清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着弱点,集中精力加以攻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