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西北地区 同步练习(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 西北地区 同步练习(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三课 西北地区
同步练习(解析版)
1.下图为小西同学针对环境问题梳理的知识框架,“……”处内容应该是( ???)
①建设人工林场
②合理利用水资源
③大力发展旅游业
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读“我国Y市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据此回答以下各题。
2.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酸雨严重
C.土壤污染 D.土地盐渍化
3.为了防止该区域环境进一步恶化,该地区必须(  )
①严格治理大气污染,落实科学发展 
②科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③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④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条件的发展策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5月,丽水援疆指挥部党委副书记张志军带领全体援疆教师开展“送课讲学”交流活动。从区域交流角度看,丽水市选派教师到新疆支教属于(  )
A.技术交流 B.信息交流 C.经济交流 D.人才交流
2018年夏天随着电影《西虹市首富》的热映,主题曲《卡路里》也随之火遍大江南北,其中“保温杯里泡枸杞”这句歌词在90后、00后的年轻人中广为流传。据此回答以下各题。
5.宁夏是我国枸杞的重要产地。枸杞具有耐寒性极强、抗旱能力强等特点,一般生长在光照的地区。由此可知宁夏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沙漠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寒带气候
6.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气候干旱,但宁夏平原素有“塞上江南”之称,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如今的宁夏已经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下图中宁夏区位优势描述合理的有(  )
①平原地区,地形平坦 
②河流流经,水源充足 
③历史悠久,农业发达 
④“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支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位于黄河流域的毛乌素沙漠是我国的四大沙地之一,但经过60多年的治理,这座“沙漠之都”变成了“大漠绿洲”。下列治理措施中,毛乌素可能采用的有(  )
①参加实践,植树种草
②防风固沙,呵护生态
③减少污染,监督举报
④引水拉沙,引洪淤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汉语成语“得陇望蜀”中的“陇”和“蜀”分别指的是
A.云南省、四川省 B.甘肃省、四川省 C.贵州省、云南省 D.甘肃省、云南省
9.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下,黄土高原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文化,下列属于流行黄土高原地区的民歌形式的是
A.二人转 B.黄梅戏 C.信天游 D.秦腔
10.有人描述他家乡的气候:冬天很冷,夏天较热,全年降水较少。他的家乡在(?? )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11.暑假期间,小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外地旅游了。在那个地方,他们喝到了新鲜的牛奶和奶茶,还参加
了一种叫作“那达慕”的盛会。请问,小丽最有可能去的地方是(  )
A.太湖流域 B.四川盆地 C.内蒙古高原 D.天山牧场
12.阅读地图,回答问题。
图1 埃及区域图 图2 新疆区域图
(1)根据图1和图2,指出埃及参照新疆的相对位置。
(2)棉花是喜光喜热比较耐干旱的作物,棉花生长发育需要水分和养料,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获得但开花期(即授粉期)及收获期忌多雨。结合图1和图2,分析说明埃及和新疆两地成为棉花优产区的共同有利条件。
(3)一直以来两国人民“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展”,运用20世纪50年代的史实印证携手共命运的关系。
13.内蒙古草原辽阔,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地区。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简述内蒙古地区多年平均降水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产生的原因。
(2)长期以来,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蒙古族同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列举两项反映他们生产、生活的习俗。
(3)近年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草场退化日趋严重,试分析主要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14.12月5日,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昔日“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塞北荒原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据图回答塞罕坝林场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简称,判断它在北京的哪个方向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塞罕坝林场的老造林人在多次试种后选择了樟子松,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塞罕坝林场大规模种植樟子松的原因?
(3)塞罕坝林场的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的库布齐沙漠曾被称为“死亡之海”。几十年来,当地通过种植甘草等治沙措施,实现了“人进沙退”,吸引各方游客纷至沓来,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成功典范。
资料卡
甘草习性
宜旱作,喜阳怕涝,适宜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灌溉便利的沙质土壤中生长。
(1)根据上图和资料卡,说说库布齐沙漠种植甘草的有利自然条件。
(2)根据上图,分析库布齐沙漠从“死亡之海”变成旅游胜地的原因。
1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一所示省区是▲(必须填全称);A是▲盆地,B是▲山脉,该省区气候干早,2000多年前,人们创造出一种古老的灌溉设施,叫“▲”,将高山雪水经过暗渠引到农田里,既免去运水之劳,又减少水的蒸发。
(2)图二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跨越了▲和▲地区:C的地形区是▲高原,D是▲海,是我国的内海。
17.种沙棘,绿荒漠,富百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鄂尔多斯市: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西部,全市沙漠占总面积的48%,年蒸发量2000—3000毫米。现人工种植沙棘面积约700万亩。近十几年来,大力发展沙林产业,形成“种植沙林——修复生态——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发展产业链。下图为那尔多斯市及周边示意图。
沙棘:落叶灌木,具有对旱、耐寒、耐贫薄、抗风沙等特性,根系发达并具有较强固氮能力,沙棘果实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沙棘叶饲料价值很高。
(1)指出上图所示区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特点,及与北方农牧交错带总体走向大致相当的年等降水量线。
(2)简析鄂尔多斯市大面积种植沙棘后,对黄河下游带来的影响。
(3)结合材料,从区域发展角度分析鄂尔多斯市大力发展沙棘产业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非洲环境治理的有关知识,试题难度较易。
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由于长期受殖民统治,经济发展落后,有些国家靠出口一种或几种原材料。非洲要摆脱单一经济的发展,也需各国帮助。非洲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一洲,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了粮食的极度短缺,为了满足粮食需要,不断的破坏生存的环境,现阶段人口、粮食、环境是非洲面临的巨大问题。 图中所示的是非洲的环境问题,其治理措施是合理控制人口、建设人工林场、合理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等,所以①②④符合题意,③与题意无关。故选B。
2.A
3.D
【解析】
2.从图中可知,该地区宜林土地面积大,但耕地面积比重高,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故选A。
3.该地区容易出现水土流失,不是大气污染,故①不正确,用排除法可知选择②③④,故选D。针对水土流失问题采取的措施有科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条件的发展策略。
4.D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之间的联系。教师属于人才,选派教师到新疆支教属于人才交流。故选D。
5.A
6.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宁夏平原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农业的优势。
5.据题意可知,光照充足,气候干旱,温差大,所以气候可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枸杞喜冷凉气候,耐寒力很强,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强,在干旱荒漠地仍能生长,光照充足,枸杞枝条生长健壮,花果多,果粒大,产量高,品质好。故选A
6.由黄河冲积而成的宁夏平原的区位优势,地形平坦,黄河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历史悠久,农业发达,“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支持,叙述正确但不属于区位优势。故选A
7.B
【解析】
根据黄河流域的毛乌素沙漠是我国的四大沙地之一,但经过60多年的治理,这座“沙漠之都”变成了“大漠绿洲”,进行分析解答。
黄河流域的毛乌素沙漠是我国的四大沙地之一,但经过60多年的治理,这座“沙漠之都”变成了“大漠绿洲”;在治理沙地过程中采用参加实践,植树种草,防风固沙,呵护生态,引水拉沙,引洪淤地。故选:B。
8.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陇是甘肃省的简称;蜀是四川省的简称,故B正确。云南简称滇或云,故排除A项。贵州简称贵,故排除C、D项。故选B。
9.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信天游是黄土高原地区流行的民歌形式,故C正确。二人转是东北地区流行的文艺形式,故排除A项。黄梅戏是安徽的地方戏,故排除B项。秦腔是陕西的地方戏,故排除D项。故选C。
10.C
【解析】
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我国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少,故选C。
11.C
【解析】
由题目可知,小丽和她的爸爸妈妈旅游的地方,喝到新鲜的牛奶,参加了“那达慕”盛会,她最有可能去的地方是内蒙古高原,这里生活的少数民族以蒙古族为主,蒙古族属于游牧民族,盛产牛羊肉、牛奶等畜产品,有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故选C。
12.(1)位于非洲,在新疆的西南方向。
(2)自然环境:地处北温带,气候干旱,光热条件好;地势相对低平,灌溉水源足;沙质土壤;石油等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经济基础
人文:交通便利
(3)20世纪50年代中埃共同的反帝反殖立场下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解析】
根据新疆与埃及经济发展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据图分析可知:
(1)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在新疆的西南方向;
(2)埃及和新疆两地成为棉花优产区的共同有利条件是自然环境:地处北温带,气候干旱,光热条件好;地势相对低平,灌溉水源足;沙质土壤,交通便利;
(3)20世纪50年代中埃共同的反帝反殖立场下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13.(1)特点:绝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降水少于400毫米;由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东多西少)。原因:绝大部分地区属于非季风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由东向西,海洋影响越来越小。
(2)举行那达慕大会(或赛马、射箭、摔跤);住蒙古包;穿蒙古袍;吃牛羊肉和奶制品等。(答出两点即可)
(3) 原因:畜群不断扩大(过度放牧);不注意草场保护。(言之有理,说出一点就得分)
措施:改游牧为定居,避免草场进一步退化;建设人工草场,提高产草量。(言之有理,即得分)
【解析】
整体分析:该题以读内蒙古自治区的轮廓图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内蒙古地区多年平均降水分布的特点和原因,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草场退化日趋严重的原因和措施,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1)读图可知,内蒙古地区多年平均降水分布的特点绝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降水少于400毫米;由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东多西少)。原因:绝大部分地区属于非季风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由东向西,海洋影响越来越小。
(2)长期以来,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蒙古族同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列举两项反映他们生产、生活的习俗:举行那达慕大会(或赛马、射箭、摔跤);住蒙古包;穿蒙古袍;吃牛羊肉和奶制品等。(答出两点即可)
(3)近年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草场退化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畜群不断扩大(过度放牧);不注意草场保护。(言之有理,说出一点就得分)
措施:改游牧为定居,避免草场进一步退化;建设人工草场,提高产草量。(言之有理,即得分)。
14.(1)①冀 ②东北方向 ③一般定向法
(2)塞罕坝林场海拔高,气温低,适合耐寒性强的樟子松生长;塞罕坝林场,全年降水较少,适合樟子松针叶稀少短小,蒸发少的特点;塞罕坝林场风沙大,土壤贫瘠,而樟子松能适应其环境。
(3)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退化的环境是可以被修复的.
【解析】
此题考查荒漠化的治理。
(1)据图得知,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简称是冀。根据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原则,塞罕坝林场位于北京的东北方向。
(2)通过图中等高线判断,塞罕坝林场海拔在1500——2000米之间,海拔高,气温低。结合樟子松的生长习性分析,樟子松耐寒性强,适合生长在塞罕坝林场;根据塞罕坝林场气候状况得知,塞罕坝林场年均降水量460毫米,全年降水较少,而樟子松针叶稀少短小,具有减少蒸发的特点;塞罕坝林场大风天数53天,风沙大,土壤贫瘠,而樟子松适应强,在养分贫瘠的风沙土及土层很薄的山地砾石上均能生长良好。
(3)塞罕坝林场的老造林人根据其自然环境,选择种植樟子松,就是体现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原理;塞北荒原最后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海,体现了退化的环境是可以被修复的道理。
15.(1)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光照强;临近黄河,有季节性河流、湖泊,灌溉便利;沙质土壤广布。
(2)流沙面积减少,固定沙地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湖泊、河流增多。有铁路经过,兴建了多条公路,交通较为便利;古遗址多,开辟了多个旅游景点。
【解析】
(1)根据图片和资料卡可知库布齐沙漠种植甘草的有利自然条件是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光照强;临近黄河,有季节性河流、湖泊,灌溉便利;沙质土壤广布。
(2)根据图片可知库布齐沙漠流沙面积减少,固定沙地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湖泊、河流增多。有铁路经过,兴建了多条公路,交通较为便利;古遗址多,开辟了多个旅游景点。因此它从“死亡之海”变成了旅游胜地。
16.(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天山,坎儿井。
(2)北方、西北;内蒙古,渤海。
【解析】
(1)根据图示可知图一所示地区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A是塔里木盆地;B是天山山脉。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气候干旱,2000多年前,人们创造出一种古老的灌溉设施,叫“坎儿井”,将高山雪水经过暗渠引到农田里,既免去运水之劳,又减少水的蒸发。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跨越了我国的北方和西北地区。C是内蒙古高原,D是渤海。渤海我是我国的内海。
17.(1)东南向西北递减(或由东向西递减)。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2)种植沙棘保持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流入黄河,减轻黄河下游因泥沙沉积造成河床抬升等影响。
(3)鄂尔多斯市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气候干早,沙漠广布,生态环境脆弱。沙棘具有耐早、耐寒、耐贫瘠、抗风沙等特性,可在这里生长,能防风固沙;且具有较强固氮能力,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沙棘的果、叶具有很高经济价值,发展沙棘产业能提高收入。大力发展沙棘产业,形成良性发展产业链,产生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蒙古高原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农业。
(1)据图分析,图中区域东南部年等降水量线是400毫米,往西北部走是200毫米,由此确定 所示区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特点 东南向西北递减(或由东向西递减)。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东的地区,降水相对较多,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发展了种植业,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西的地区,降水较少,发展了畜牧业。故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作为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
(2)鄂尔多斯市大面积种植沙棘后,增加了植被,起到了森林保持水土的作用,减少了黄河下游的泥沙沉积。故答案为: 种植沙棘保持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流入黄河,减轻黄河下游因泥沙沉积造成河床抬升等影响。
(3)鄂尔多斯市大力发展沙棘产业的原因 : 鄂尔多斯市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气候干早,沙漠广布,生态环境脆弱。沙棘具有耐早、耐寒、耐贫瘠、抗风沙等特性,可在这里生长,能防风固沙;且具有较强固氮能力,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沙棘的果、叶具有很高经济价值,发展沙棘产业能提高收入。大力发展沙棘产业,形成良性发展产业链,产生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