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规则的演变 同步练习(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 规则的演变 同步练习(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一课 规则的演变
同步练习(解析版)
1.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求助于专门法律服务机构。下列不属于专门法律服务机构的是 ( )
A.消费者协会 B.公证处 C.法律援助中心 D.律师事务所
2.登机前人们排队进行安全检查,公路上行人、自行车、机动车各行其道,以上两种现象分别体现了哪个方面的社会秩序( )
A.交通秩序、社会管理秩序 B.生产秩序、交通秩序
C.社会管理秩序、交通秩序 D.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
3.中国建设银行与国家税务总局签署合作协议,率先建立起以征信互任、信息共享为基础的新型银税合作机制。针对按时足额、诚信纳税的小微企业群体,建行创新推出了“税易贷”产品,最高秒批200万元贷款。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这是中国建设银行的一种盈利模式 ② 这种合作机制将大大增加国家各项收入
③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④企业讲诚信,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泰戈尔:“那些仅仅循规蹈矩的过活的人,并不是在使社会进步,只是在使社会得以维持下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秩序保障了社会规则的实现 B.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
C.遵守社会规则需要自律和他律 D.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积极改进规则
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② 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③李某因闯红灯被交警处以罚金200元 ④有不良行为的人,必定会走上犯罪之路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6.图示法是学习概念间关系的重要方法。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7.2019年10月1日下午,南宁交警发现一辆有超员嫌疑的客车,超员了17人。随后交警依法暂扣车辆处罚并对乘客进行了卸客转运。客车司机的行为( )
①扰乱了公共秩序 ②属于犯罪行为
③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④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8.下列规则通常是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流传的是 ( )
A.汽车进入市区不能按喇叭
B.“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
C.浙江景宁山区年轻让年老、成人让少年的行路规矩
D.学生必须推车进校
9.对别人取得的成绩,不但不为别人高兴,反而不择手段中伤别人。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妒忌心理的表现 B.没有本着公平法则参与竞争
C.违背了道德要求 D.表明竞争弊大于利
10.2017年1月29日,一名成年男子在未 买票的情况下翻墙进入宁波雅戈尔动物园,之后又越过园内隔离栏,跳进虎山近距离逗虎时被老虎拖咬,最后经抢救无效死亡。该事件警示我们 ( ▲ )
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养成良好的自控能力
②提高遵守规则意识,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③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
④老虎咬人只是个案,不需要引起警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到2018年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也即“限塑令”)执行已满10周年。某校七年级王睿同学决定利用双休日就“塑料袋的使用”进行一次社会调查。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1.王睿同学除了上网查阅大数据外,还走进超市,在收银处拍照。这种调查方法属于
①访谈交流法②文献查阅法 ③问卷调查法④实地考查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限塑令属于
①风俗习惯②成文规则③新的规则④单位规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第25条首次明确将考试作弊作为一种具体犯罪行为,并于2015年11月正式实施,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①规则随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完善
②规则的演变说明以前的规则都是错误的
③生活中的规则无处不在
④规则的演变见证着生活的历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人行道从“跳石”到“斑马线”的发展历程说明了规则( )
A.有着悠久的历史 B.是不断完善和更新的
C.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 D.是随意制定的
15.G20峰会期间,超过100万名的志愿者“小青荷”活跃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积极参与志愿工作,为G20峰会贡献力量。他们的行为( ▲ )
①行使了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
②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③彰显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④传递了社会主义的正能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学法守法用法,加强自我防范)
2019年3月11日,中学生陈某因琐事与同学王某发生争执,王某用随身携带的弹簧刀(管制刀具)将陈某的胸部及背部等身体多处部位捅伤,事后经鉴定为重伤二级。陈某向公安机关报案,警方立案侦查后将案件移交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依据《刑法》,被告人王某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判断被告人王某的行为性质,并说明理由。
(2)本案中的起诉属于哪类诉讼?陈某讨回公道的行为对你有何借鉴?
(3)被告人王某的行为与结局给我们带来哪些警示?
17.(聚焦生活,遵守规则)
(聚焦生活一)2019年7月30日,重庆一位驾驶保时捷的女司机在斑马线掉头时,认为另一车辆的男司机挡路,下车后辱骂对方“穿得差,开叫花车”,并率先出手给男司机一耳光,男子也反手扇了她一巴掌。经过警方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女司机驾车未按规定掉头,罚款200元;驾车带宽檐帽、穿高跟鞋等妨碍安全行车的行为,扣2分,罚款50元。
(1)请从道德、法律两个角度评析女司机的言行。
(聚焦生活二)2019年春节前后,演员翟天临博士论文造假事件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不诚信现象,如:考试作弊、借东西不还、失约、做错事不承认、抄袭作业等。
(2)校团委准备开展以“你我携手,共建诚信校园”为主题的活动,要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请你写出两点倡议。
参考答案
1.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消费者协会是一个社会组织,其职能是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监督,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均属于专门的法律机构,排除。
2.C
【解析】
材料“登机前人们排队进行安全检查”体现的是社会管理秩序;材料“公路上行人、自行车、机动车各行其道”体现的是交通秩序,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排除。
3.D
【解析】
本题考查诚信的作用。诚信是一项民法原则,现代社会注重信用体系和制度建设。题文中中国建设银行与国家税务总局签署合作协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诚信意识,而不是为了盈利和增加国家税收,①②错误,ABC选项排除;诚信是企业道德无形资产,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实办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客户;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③④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
4.D
【解析】
材料“那些仅仅循规蹈矩的过活的人,并不是在使社会进步,只是在使社会得以维持下去”强调的是要敢于打破规矩,才能推动社会进步,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排除。
5.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违反了法律,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①正确;未成年人受到我国法律的特殊保护,但年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承担刑事责任,②错误;罚金对犯罪分子的一种刑罚处罚,而李某闯红灯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较小,尚不构成犯罪,不会受到罚金处罚,③错误;有不良行为的人,如果改邪归正,就不会走上犯罪道路,④正确,因此C选项正确,ABD选项排除。
6.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因此主刑的范围大于附加刑,B选项符合题意;违法不一定犯罪,但是犯罪一定违法,A选项排除;诉讼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等,C选项排除;社会规则包括道德、法律、纪律、规章制度等,D选项排除。
7.C
【解析】
材料中司机是违反交通规则,超载属于一般违法,也是行政违法行为,因此③④正确,C选项符合题意;①②与材料无关,ABD选项排除。
8.C
【解析】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规则指社会团体为实现某种目标,规定出让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的类型分为成文的规定(明文规定);不成文的规定(约定俗成的)。浙江景宁山区年轻让年老、成人让少年的行路规矩。属于不成文的规定(约定俗成的)。C选项符合题意;汽车进入市区不能按喇叭属于成文的规定(明文规定),A选项不符合题意;“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属于成文的规定(明文规定),B选项不符合题意;学生必须推车进校属于成文的规定(明文规定),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9.D
【解析】
本题考查妒忌心理的相关知识。题目要求选择认识不正确的,属于反向选择题。分析题意可知,别人比自己优秀,采取手段中伤别人,体现的是妒忌心理的表现,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A错误。不择手段中伤别人没有本着公平法则参与竞争,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B错误。违背了诚信的要求,违背了道德的要求,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C错误。没有表明竞争弊大于利,错误,符合题目要求,D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10.A
【解析】
本题考查生命的相关知识。成年男子在未买票的情况下翻墙进入动物园,近距离逗虎时被老虎拖咬,最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生命对我们来说是最宝贵的,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①正确。这启示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要增强规则意识,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②正确。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提高自我保护意识,③正确..①②③是对的.老虎咬人只是个案,不需要引起警觉不对,我们对此应高度警觉,珍爱自己及他人的生命,④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11.D
12.C
【解析】
1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网查阅大数据属于文献查阅法。走进超时,在收银处拍照属于实地考查法。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故排除ABC项。故选D。
12.根据材料“《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也即‘限塑令’)”是一项成为规则,是以前没有的规则,是新的规则。故C正确。国务院颁发的文件,不属于单位规章,也不属于风俗习惯。故①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
13.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中的规则无处不在,规则随着生活的需要不断完善。规则的演变见证着生活的历史。故C正确。规则的变化是根据生活的需要,不能说明以前的规则错误。故含有②的选项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
14.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跳石”是最开始的规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跳石”被“斑马线”取代,这说明人类的规则是在不断完善和更新,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规则有着悠久的历史,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规则的变化,完善,没有体现最初规则的从出现,故排除C项。规则不适合随意指定的,故排除D项。故选B。
15.D
【解析】
本题考查我们的理想与责任的相关知识。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权利和自由,①错误。体现的是公民道德义务不是法定义务,所以排除②。题文材料中志愿者“小青荷”的行动是服务社会的亲社会行为,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③正确。传递了社会主义的正能量,④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16.(1)犯罪,或刑事违法行为。理由:把同学捅成重伤,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该行为触犯了刑法,符合刑事违法性。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属于刑法处罚,因此是犯罪,即刑事违法行为。
(2)刑事诉讼 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自觉遵守法律,增强法律意识,学法守法,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解析】
(1) (1)本题考察对犯罪行为性质的认识,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落实知识目标,难度不大。仔细阅读材料,提炼关键词句,回归课本,运用政治术语回答。先回答行为属于犯罪性质的,理由根据犯罪的特征来阐述,围绕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三个方面来回答。
(2) (2)本题考察诉讼的相关知识。民事诉讼法中的起诉,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因自己的或依法受其管理、支配的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请求法院予以审判保护的诉讼行为。 刑事诉讼中的起诉,指享有控诉权的国家机关和公民,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对指控的内容进行审判,以确定被告人刑事责任并依法予以刑事制裁的诉讼活动。分析材料可知属于刑事诉讼。启示我们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3)本题考察法律的相关知识。被告人王某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警示我们要学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律观念。
17.(1)不尊重他人,属于违法行为
(2)自觉树立诚信意识,培养对人守信、随时负责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共建诚信校园的各项活动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自觉从小事做起,例如诚信考试、不说谎话、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兑现等。对于身边的不诚信行为,敢于批评指正。
【解析】
(1)保时捷的女司机在斑马线掉头时,认为另一车辆的男司机挡路,下车后辱骂对方“穿得差,开叫花车”,并率先出手给男司机一耳光,男子也反手扇了她一巴掌,说明女司机不尊重他人。女司机驾车未按规定掉头,罚款200元;驾车带宽檐帽、穿高跟鞋等妨碍安全行车的行为,扣2分,罚款50元,说明女司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违法行为。。
(2)此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怎样参与诚信校园建设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运用,只要从树立诚信意识、积极参与诚信校园建设活动、同破坏诚信的行为作斗争等方面回答,角度多元化,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