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 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现进程中的民族政权关系问题,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民族政权、民族关系上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2. 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通过如何探究北宋与辽的关系,尤其是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创设条件,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合作与探究中提升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几个政权并存的一段历史。第一子目辽和西夏的建立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辽、西夏之间彼此既有有战争,更有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学生情况:学生对宋朝历史了解不多,尤其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更是陌生,对与北宋对立的契丹族和党项族建立的民族政权还有偏见。在教学中,教师加强这一方面基础知识的指导与教学,通过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分析,增加少数民族政权的感性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价值观,。教学方式:1.问题引领式教学,设计多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在引趣激疑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地图演示法教学,展示“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对学生进行比较直观的教学;3.合作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多角度阐述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灵活多样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和教学问题,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技术准备:多媒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关图片和材料学生能够具有从文学作品和文物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北宋、辽、西夏的关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民族关系的能力;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学生能够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北宋和辽、西夏和与战相关历史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友好交往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我国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对开发祖国边疆和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华各民族之间和则两利,战则两伤。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澶渊之盟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北宋和辽、西夏的战与和。教学阶段技术应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新课导入展示辽西夏北宋并立地图,提问: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回忆北宋的建立和领土范围,思考问题设疑激趣,引入课题一、契丹政族与党项族指导学生速读课本33到34页,找出“建立时间、建立者、建立民族,都城”政权四要素阅读教材,找到相关知识点 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比较和归纳能力教师展示图片和诗文,提问:从以上三幅图片和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契丹人的生产生活有何特点?观察和欣赏相关图片和材料思考契丹人生产生活特点。培养学生从图片和材料当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在课本上找到如下答案:1、契丹政权是什么时间建立的?是谁建立的“都城在什么地方?哪个民族建立的?介绍契丹民族的生活。2、西夏政权是在什么时候建立的?是谁建立的?都城在什么地方?哪个民族建立的?阅读教材,回答相关问题,在书上找答案,并做出标记。知道政权建立的相关知识,对契丹民族和党项民族以及民族政权并立并立有一个整体认识教学阶段技术应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教学阶段展示幽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图,教师提问“幽云十六州被辽割占,对中原王朝有什么影响? 观察地图上的重点城市和长城图标,思考幽云十六州地理位置、战略地位通过观察地形图,探究北宋对辽用兵的原因1、阅读课本35页,了解宋辽关系的特征:和与战。2、展示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找出澶州之战的基本要素结合课本,找出澶州之战的基本要素(时间,交战双方,关键人物)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从文字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1、提供澶渊之盟内容的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假如你是辽国的统治者……(第1、2小组)假如你是契丹族百姓……(第3、4小组)假如你是北宋的统治者……(第5、6、7小组)假如你是北宋的百姓……(第8、9、小组)2、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导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评价澶渊之盟3教师就课堂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进行了引导1、分组讨论,站在辽宋统治者和老百姓不同的角度分析澶渊之盟给双方带来哪些影响2、根据讨论结果,从不同的角度评价澶渊之盟,突破重点,自己得出结论“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小组讨论回答,1、培养学生能够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2.通过对澶渊之盟的评价,培养学生多角度阐述问题的能力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四、碰撞中的交融: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五,小结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进行学法指导,学以致用,以“战与和”关键字帮助学生梳理宋夏关系的变化脉络阅读课本,根据提问用关键字归纳法(战与和)归纳梳理宋夏关系的历程。引导学生用关键词归纳法“战与和”梳理宋夏关系脉络,培养学生找出关键词进行归纳的能力教师用了一系列图片和材料(辽夏铜器、瓷器与宋对比图、辽夏制度介绍、西夏契丹文字、),引导学生从政治文化各方面分析农耕文明对少数民族的影响。2、展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辽、西夏、北宋并立的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趋势展示空白政权并立简图根据老师的拓展,学生从政治、生活、文化各方面分析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影响分析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就是民族交融学生自己在简图上填出并立政权基本信息,上台展示培养学生从文物图片中寻找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政权并立的了解,查漏补缺。 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不足之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课堂不够活跃,气氛比较沉闷。原因第一在于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关注不够。提出的问题有的难度较高,不能做到紧贴学情。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锻炼了哪些能力,才是磨课的重点。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还要继续学习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