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月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是学生了解从古到今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指导学生认识月球的一般情况。2.能力、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意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初步形成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自己学习能力的探究意识。【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教师准备有关月球的录像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每当皓月当空的夜晚,人们抬起头,总会看到一轮明月。你知道那些有关月亮的传说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嫦娥奔月》。1.播放配乐故事《嫦娥奔月》。2.谈话:月亮上真有玉兔和嫦娥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月球。(板书课题)二、新授:1.思考质疑(1)提问:你们向探究月球的秘密吗?你们想了解月球的哪些方面呢?(2)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如:月球距离地球有多远,月球上面有什么,月球上的阴影是什么,月球上有多热等等。2.学生交流汇报、答疑。(1)谈话:现在,我们开一个“月球知识知多少”的读书交流会吧!看看那个同学了解的月球知识多。(2)学生知识搜集到的有关月球的基本概况,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月球的知识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以补充。3.教师补充。(1)教师播放有关月球的录像(最好是学生的汇报中没有提及的内容),是学生在共享性的学习活动中共同构建知识。(2)对于没有解答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课下想方法,继续寻求答案,激发他们课下继续学习的欲望,是学生的科学探究不因教学的结束而终结。【作业布置】 1.观察月球的外形变化2.每隔两天观察一次月球的外形,坚持观察一个月,用铅笔把观察到的月亮表面和外形画在书中的记录表中。3.思考:月亮外形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月亮的什么时候为“一轮明月”?月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月球与地球的关系。2.知道月相的变化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1.连续一个月对月相变化进行观察,把数据记录下来分析。2.根据实验能用实验原理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3.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月球的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互相配合完成实验任务。2.尊重实验证据和事实,对认识科学现象充满兴趣。【教学重点】通过课本的模拟实验,知道产生月相变化的原因。【教学难点】月相变化的原因。【教学准备】一个一半黑一半白月球模型,粉笔、太阳图案。【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你知道月球吗?新课讲解:一、活动一:观察月相的变化。1.连续一个月对月相变化进行观察,把观察的月相记录下来。2.可以画图记录月相。3.分析观察记录,找出月相变化有的规律。4.小结:天空中的月亮常常改变模样,有时像圆盘,有时像镰刀。二、活动二:月相变化的原因。1.先在地上画一个大圆圈代表月球轨道,再在墙上贴一幅太阳的画。2.一位同学手举一半黑一半白的月球模型,沿着“月球轨道”移动。3.移动时月球白的一半始终对着太阳图案,另一位同学则站在“地球”的位置观察。作业:查找资料,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三、活动三:登陆月球。1.月球在引力、表面物质组成等方面与地球存在巨大的差异。2.如果你有幸成为宇航员,你会带什么东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