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综合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Ⅱ.考试内容一、考核目标与要求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据此,本大纲拟订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要求”是分别对每一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 目标\要求 Ⅰ Ⅱ Ⅲ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二、考试范围(一)政治第一部分 经济常识1.商品和商品经济(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3.企业和经营者(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兼并与破产(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4.产业和劳动者(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6.银行和储蓄者(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原则(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经济全球化;外汇与汇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2)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关税;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 哲学常识1.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3)规律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8)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3.认识论(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3)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4.人生观和价值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4)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5)理想与现实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6)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第三部分 政治常识1.我国的国家制度(1)我国的国体国家的性质和职能;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家职能(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3)我国的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依法治国(4)我国公民与国家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2.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1)政党与政权政党的特征;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3)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我国的民族和宗教(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基本特征;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我国的宗教政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4.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1)当代国际社会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主权国家及其权利;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2)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3)我国的对外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第四部分 时事政治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二)历史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1.先秦(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井田制和分封制(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农业和畜牧业;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5)先秦时期的文化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2.秦汉(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末农民战争(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越南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5)秦汉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哲学与宗教;史学与文学;雕塑与绘画3.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文学和艺术4.隋唐(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与募兵制;租庸调制;两税法(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和新罗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6)隋唐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文学和艺术5.五代、辽、宋、夏、金、元(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金的建立;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蒙古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元朝的灭亡(6)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理学和史学;文学6.明、清(鸦片战争以前)(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2)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和明末农民战争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明末农民战争(3)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4)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本主义萌芽;对外贸易(5)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和西藏地区的关系;改土归流;台湾府的设置;清朝的疆域(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7)明清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进步的思想家;明清小说;类书、丛书的编纂;西学东渐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1.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过程(2)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发动侵略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4)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资政新篇》;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5)新思想的萌发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洋务运动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洋务运动的效果(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3)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马关条约》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5)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同盟会的成立;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2)清朝政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4.北洋军阀的统治(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袁世凯专政与称帝;“二次革命”;“二十一条”;护国运动(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的壮大5.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五四运动的经过(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工人运动的高潮(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5)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北伐军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发展;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帝国主义的干涉;“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6.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工农武装起义;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2)日本大举侵华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3)红军的战略转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华北事变;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8.人民解放战争(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的爆发(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9.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新中国的诞生及其历史条件;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严峻的经济形势;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10.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开始;全国夺权和二月抗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动乱中的国民经济;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1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伟大的历史转折在徘徊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成就(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5)“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6)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第三部分 世界近代、现代史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2)文艺复兴2.欧美资产阶级革命(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的背景与进程;君主立宪制的形成(2)欧洲启蒙运动(3)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从君主立宪派到雅各宾派;拿破仑帝国的兴亡(4)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英属北美殖民地状况和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3)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5)亚洲革命风暴4.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3)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4)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5)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5.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6.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2)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国际联盟的成立;华盛顿会议(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3)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的侵略;西班牙内战8.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慕尼黑阴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1)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对德国、日本法西斯的处置;两极格局的形成(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战后初期的苏联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与东欧的变革;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美苏争霸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5)亚洲经济的发展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印度经济的发展;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10.世界格局的变化(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2)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冷战后的国际形势;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3)世界经济的发展11.现代科学技术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三)地理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1.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日地关系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赤道。纬线。纬度。经纬网及其意义。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4)宇宙探测宇宙探测的意义。宇宙探测的现状。2.大气(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对流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3)大气降水降水的时间变化。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4)天气、气候与人类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5)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等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3.海洋(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洋流。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海洋开发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3)海洋环境保护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4.陆地(1)陆地的组成要素和地壳变动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3)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5.地图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1.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农业农业区位因素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2)工业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2.人口与环境(1)人口的再生产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市。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2)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3)人口素质与环境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4)人口迁移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聚落的形成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2)城市的区位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3)城市化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4)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城市的合理规划。4.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2)交通运输和通信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3)商业贸易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的布局。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5.文化景观(1)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2)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6.旅游活动与环境(1)旅游活动及其作用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活动的作用。(2)地理环境与旅游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资源的价值。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3)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7.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2)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3)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8.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2)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1.世界地理概况(1)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2)世界的居民和国家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世界的国家和地区。2.世界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3.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1.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2.中国的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3.中国的地形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4.中国的气候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5.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长江、黄河、珠江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京杭运河概况。6.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7.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8.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城市。9.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10.青藏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城市。11.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地理位置和范围。经济发展的特点。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12.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商品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保护。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新区发展的模式。Ⅲ.命题指导思想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IV.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2.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3.题型试卷一般包括选择题和综合题等题型。4.内容比例三科的内容比例与中学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三个学科的总课时数比例大体相当。5.试题难度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6.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综合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题型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