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五四运动 课时作业(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课 五四运动 课时作业(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九课 五四运动
课时作业(解析版)
1.某消息传来,中国爆发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资产阶级为之奔走呼号;学生游行示威,火烧曹宅;商人罢市歇业;工人罢工停产。从上述现象看,该运动属于(  )
A.一二·九运动 B.五四运动
C.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2019年正值五四运动100周年。有学者评价,“五四运动使中国走上了永不回头的、光明的启蒙之路”。以下关于五四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的运动
③反对北洋政府外交上的软弱无能
④工人阶级起到了先锋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 十一条”等口号,上述口号所体现出的五四精神主要是( )
A.爱国 B.进步 C.民主 D.自由
4.梁漱溟先生谈到新文化运动历史时所说:“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下列选项属于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最大贡献是( )
A.创办《新青年》 B.提倡学术、思想自由
C.倡导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D.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
5.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政府镇压的力度不同 B.农民阶级的麻木不仁
C.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不同 D.后者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6.下列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是思想解放运动
②都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
③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④都号召人们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7.《申报》曾报道:“1919年6月,北京某机关接到里昂三十日发无线电云,二十八日下午三时,……突有某国代表拒绝签字,各国代表大为震惊。日本尤为惊异之邑云云,观似拒绝签字者即系我国代表。”下列事件与材料中现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诞生
C.北伐战争 D.新文化运动
8.周厚才在《温州港史)中写道“1919年温州港进口的外国棉花比1918年减少34.1%,日本海带减少60.7%,日本布伞减少24.7%。”最有可能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中国近代工业诞生,国货增多
B.北洋军间割据混战,政局动荡
C.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抵制洋货
D.中日之间爆发战争,贸易受阻
9.1919年6月,巴黎二十八日路透社电《中代表不签字之通告》:“中国代表团发表文告解释不签字之理由,谓和会关于山东问题之解决殊欠公允,中国曾于五月四日向各国首相会议提出抗议……”从这则通告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巴黎和会是“一战”战胜国的分赃会议
②中国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被拒绝
③中国代表团最终没有凡尔赛条约上签字
④中国国内爆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这表现在五四运动
①五四运动激发了青年的爱国热情
②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③五四运动加速了新文化运动的步伐
④五四运动促进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制国家的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抗争和探索中不断走向觉醒、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尝二百兆以后始也……乃上万言书,力陈变法之不可缓。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在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少年中国学会的宗旨是:“振作少年精神,研究学说,发展社会事业。”在《新青年》的影响下,青年学说也开始出版新式刊物,介绍新思想和新知识。青年学生所组建的进步团体和创办的新式刊物,推动着启蒙运动不断高涨。
材料三:(公车上书运动)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影响……(而五四运动)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体现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之间的有什么关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决定接受西方的科学、民主和文化作为新秩序的基础。……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产生背景。
材料二:“五四运动”大事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此次“五四运动”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中华民国教育部主事关于“罢学风潮”条陈:
(3)材料三中“过激派伪说”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一至三阐明你的推断理由。
13.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
(现场)
材料一:
(觉醒)
材料二:《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至1926年停刊,期间刊登了许多宣传新思想的文章。按各文类别归类列表(部分)如下:
类别
1920年9月前(篇)
1920年9后前(篇)
类别
1920年9月前(篇)
1920年9月后(篇)
思想(启蒙)
65
2
科学社会主义
1
79
文学
39
10
俄国研究
4
41
新诗
140
101
国民革命
0
13
小说
34
15
世界革命
0
20
——摘编自《(新青年)研究》
(1)材料一该画作比较真实地再现这场爱国运动,请结合画作内容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青年》杂志在宣传主题上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学生游行路线图
(1)请写出北京学生在图中A处或C处的主要活动,简述该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
材料二:它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并且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健康发展,其具体体现是这次运动大大加速了来自俄国的新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
——摘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2)指出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注入的“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指的是什么。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成为“转折点”的原因。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英雄纪念碑是在什么会议上决定修建的?
(2)碑文中用“三年”“三十年”“一千八百四十年”三个时间概念将中国革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请你分别答出这三个阶段的名称及其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3)诵读碑文,无数英雄的历史功绩历历在目,我们中学生应继承和发扬先烈怎样的革命精神?
16.百年五四,精神铸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重返五四现场。上述历史照片反映了五四时期的重大事件,请你任选其中两幅,为图片各配上一句解说词。
(2)感悟五四精神。根据上述照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概括五四精神的内涵。
(3)探求五四意义。请你根据下列资料,运用所学知识,简析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的新起点的理由。
参考答案
1.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北京大学的学生举行示威游行,火烧曹宅,五四运动爆发。为了支援学生运动,商人罢市歇业;工人罢工停产。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起到了领导作用,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④错误,BCD选项排除;①②③是对五四运动的正确描述,A选项排除。
3.A
【解析】
材料“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 十一条”体现的是反帝爱国精神,A选项符合题意;进步、民主和自由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4.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提倡学术、思想自由,聚集了陈独秀、胡适等人,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故B符合题意。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胡适倡导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李大钊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5.C
【解析】
选项A.清政府镇压的力度不同,错误,五四运动时期清朝已经灭亡;选项 B.农民阶级的麻木不仁,“公车上书”、 五四运动与农民无关;选项C.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不同 ,正确,“公车上书”只有参加科考的举人,而五四运动,参加者有学生、工人为主力;选项D. 后者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五四运动时期共产党还没有成立;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6.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五四运动是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此①③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②是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的特点,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行为十分不理性,因此ACD选项排除。
7.A
【解析】
依据“1919年6月,北京某机关接到里昂三十日发无线电云,二十八日下午三时,……突有某国代表拒绝签字,各国代表大为震惊。日本尤为惊异之邑云云,观似拒绝签字者即系我国代表。”反映了北京发电报,我国代表拒绝签字。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积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了。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学生掀起了五四运动,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北洋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A项符合题意;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排除B项;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排除C项;1915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择A。
8.C
【解析】
根据材料“1919年温州港进口的外国棉花比1918年减少34.1%,日本海带减少60.7%,日本布伞减少24.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开展了抵制洋货使用国货的运动,故C正确。中国近代工业是在洋务运动时期诞生的,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军阀混战割据,不利于工业的发展,故排除B项。1931年,中日战中爆发,故排除D项。故选C。
9.D
【解析】
根据题干“中国代表团发表文告解释不签字之理由,谓和会关于山东问题之解决殊欠公允,中国曾于五月四日向各国首相会议提出抗议……”可知,中国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被拒绝,中国代表团最终没有凡尔赛条约上签字,②③符合题意。巴黎和会是“一战”战胜国的分赃会议,中国国内爆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表述正确,但题干中没有体现,①④不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0.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民主共和制国家是中华民国,在1912年建立,五四运动在1919年爆发,④不符合题意,故把包含④的BCD项排除。①②③项都是关于五四运动的正确表述,符合题意,所以A符合题意,故选择A。
11.(1)向西方学习,戊戌变法向西方学习制度,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文化。
(2)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解放进一步深入。
(3)①规模更大。五四运动席卷全国20多个省,突破了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工、学、商参加的全国性的广泛的群众爱国运动。②影响深远。理由: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 、看世界。
【解析】
(1)材料一指的是戊戌变法,对西方的学习主要是政治制度;材料二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对西方的学习主要停留在思想文化上。
(2)根据材料“在《新青年》的影响下,青年学说也开始出版新式刊物,介绍新思想和新知识。青年学生所组建的进步团体和创办的新式刊物,推动着启蒙运动不断高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3)根据材料“(而五四运动)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可知体现的是规模大;根据材料“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可知体现的是影响深远。
12.(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涤荡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①这是一次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②这是一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③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④爱国学生是运动的先锋;⑤这次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答出两点即可)
(3)“过激派伪说”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等思想。
推断理由能结合材料和知识点,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材料四认为,北京大学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事实上,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陈营就形成于北京大学,此其一;其二,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材料一、二都表明,新文化运动唤醒了民众的觉悟,使民众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因此可以认为,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思想条件。而材料三认为,五四运动爆发的“远因”是“此种学说”导致。综合以上两点可以推断,材料三中所谓“过激派伪说”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等思想。
【解析】
(1)根据材料“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的运动需要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对西方的认识深入及知识分子的推动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特点需要从性质、结果、领导阶级、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过激派伪说”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与科学,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13.(1)能从画中某一内容加以说明即可。如学生游行示威。提出废除二十一条。废除不平等条约 说明这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2)变化,前期宣扬新文学,思想启蒙,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革命为主原因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解析】
(1)结合五四运动的目标、口号即可分析出五四运动的性质。
(2)根据材料可知,1920年9月后,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文章宣传明显增多,这主要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有关。
14.(1)A处:天安门集齐,游行示威C处:痛打章宗祥,火烧曹宅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马克思主义
(3)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北京学生游行路线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学生在图中A处的主要活动是天安门集齐,游行示威。在图中C处的主要活动是:痛打章宗祥,火烧曹宅。五四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因此说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注入的“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指的是马克思主义。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因此,五四运动成为“转折点”。
15.(1)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标志性事件: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五四运动的爆发;鸦片战争的爆发。
(3)示例:我们青少年应当不忘记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热爱祖国,为建设国家努力学习。
【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是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依据材料中“三年来”可知是解放战争时期、依据材料“三十年”可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依据材料“一千八百四十年”可知是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从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五四运动的爆发以及鸦片战争的爆发回答。
(3)依据所学可知青少年应当不忘记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热爱祖国,为建设国家努力学习。
16.(1)图①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爱国集会游行。
图②1919年6月,上海工人举行罢工,支持北京学生五四爱国运动。
图③北洋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等人职务,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任选其中两幅,对图片内容作针对性解释即可)
(2)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爱国”为必答。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均可酌情给分。)
(3)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逻辑清晰,语言流畅。示例:
①角度一:是中国新民族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突破了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工、学、商参加的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②角度二:加快了新文化运动步伐。五四运动加速了新文化运动的步伐,极大激发了青年人爱国热情,他们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
③角度三:革命道路转变。中国人民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马克思主义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中国革命道路从学习西方转变为走俄国道路。
④角度四:促进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四运动促使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继续奋斗,他们意识到中国工人和农民的重要性,只有到他们中间去,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和关心的问题,才是真正地用科学的方法寻找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的办法,马克思主义开始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解析】
(1)结合五四运动的经过进行分析即可,根据材料图片可配解说词如下:图①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爱国集会游行;图②1919年6月,上海工人举行罢工,支持北京学生五四爱国运动;图③北洋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等人职务,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五四运动的精神围绕爱国主义展开分析即可。
(3)关于五四运动的新起点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影响革命道路、推动共产党诞生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