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旧体制与新探索 同步练习(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 旧体制与新探索 同步练习(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三课 旧体制与新探索
同步练习(解析版)
1.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
A.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B.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
D.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2.某小组确定的学习主题是“洋务运动”。下列选项与该主题直接相关的有( )
①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
②废除科举制创办京师大学堂
③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
④建成了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时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这一运动指的是( )
A.维新变法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4.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其活动不包括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筹建中国近代海军
C.创办一批新式学堂 D.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5.“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 1300 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 10 万匹。”这说明洋务派民用工业的兴办( )
A.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C.将外商排除出中国市场 D.使中国走上“自强”的道路
6.太平天国同以往的农民运动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
A.反封建 B.反侵略 C.建立政权 D.有组织
7.有人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形容洋务运动,这一运动没能挽救腐朽的清王朝,但在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下列选项中最能促成“柳成荫”的是( )
A.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B.创建了三支近代海军,增强了海防力量
C.修建了铁路,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 D.创办大生纱厂,成为实业救国的典型代表
8.清政府实行“新政”的实质是( )
A.顺应社会要求,改革政治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戊戌变法的继续
D.引进西方政治体制,加强封建统治
9.专题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邵林同学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作为一个学习专题。这个专题的名称应该定为中国( )
A.人民的抗争 B.近代化的起步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0.中日两国在19世纪下半叶几乎在同一时期内分别发动了意义重大的变革——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这两场改革的共同点为
①都推行征兵制度重视军事制度改革
②都学习实施了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
③都创办了一系列机械化的现代企业
④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扩张威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1.中国近代史上,提出“自强”、“求富”口号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12.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学习西方发展工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于?________。
14.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坤乾。”?
——洪秀全
材料二? 在我国浙江慈溪一带,流传着一首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民谣:“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
(1)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发动了什么运动?
(2)材料二中“红头军”指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反对洋人?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红头军”所发起的这场运动的性质。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李鸿章曾说,中国的文武制度比西方好,只是武器不如他们……西方人的大炮能攻能守,天下无敌。后来李鸿章在给别人的信中又说,西方国家国土面积均不过千里或数百里,每年国家收入都以百万计,主要是收取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人口等税收。中国如果不早点变法,向西方学习,以贫对富,以弱对强没有不失败的。
(1)在对西方的态度上,李鸿章的观点是什么?据此判断其所属派别是什么?
(2)李鸿章开始时的观点是什么?据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3)后来李鸿章的观点有了什么变化?据此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4)你认为依照李鸿章的观点能使中国摆脱被侵略的命运吗?为什么?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提到的“自强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晚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革命”发生在哪一年?其领导人是谁?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
(3)以上二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历程做一个主题归纳。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日本天皇颁布改革诏书,发布《五条誓文》:“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从此日本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艰难起步,曲折前进。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日本“近代化进程”开始于哪一事件?这一事件对日本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2)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哪一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3)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是哪一事件?之所以说这一事件失败了,主要依据是什么?
(4)说说中国近代化进程为什么艰难曲折?
参考答案
1.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洋务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90年代,故此题选A。
2.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废除是在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无关,②错误,ABC选项排除;①③④属于洋务运动的内容,D选项符合题意。
3.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开展了洋务运动,它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B符合题意。维新变法是1898年,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五四运动是1919年,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4.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D.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这个不是洋务运动的事件,是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杨武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经济制度。所以答案选D
5.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如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故B符合题意;A项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说法符合史实,但中题文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将外商排除出中国市场、D项使中国走上“自强”的道路说法与洋务运动的史实不符,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6.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的同时还担负着反抗外来侵略的任务,这是与传统农民起义的最大不同之处,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排除。
7.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8.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晚清时期,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的清政府实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是为了维护政权的统治,以挽救统治危机。故清政府实行“新政”的实质是挽救封建统治危机。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B。
9.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四个事件。人民的抗争更侧重于反抗外来侵略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是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之后出现的。
10.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未触及到政治制度。故①②项错误。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期间均创办了近代工业企业,均面临着欧美列强经济扩张的威胁。故③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③④正确,①②错误,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1.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故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张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故排除A项。戊戌变法的主张是挽救民族危亡,建立君主立宪制,故排除C项。辛亥革命的主张是民主共和,故排除D项。故选B。
12.B
【解析】
“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抵抗外国的侵略,寻求富强,B正确;A、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3.洋务运动
【解析】
此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端。19世纪60-90年代,我国地主阶级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了很多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化的开端。故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于洋务运动。
14.(1)1851年,洪秀全领导了金田起义,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
(2)指太平军。当时中外势力互相勾结,成立了“洋枪队”,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3)这是一场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有关太平天国的相关史实,本题是基础题。1851年,洪秀全领导了金田起义,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材料二中“红头军”指指太平军。他们反对洋人的原因是当时中外势力互相勾结,成立了“洋枪队”,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这是一场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15.(1)观点: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洋务派。
(2)认为中国的文武制度优于西方,西方的武器强于中国。
措施: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
(3)后来他认识到中国弱于西方的不是武器而是经济实力。
措施:兴办各种新式民用工业。
(4)不能。因为中国强大的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不会让中国进行变革而走向富强。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是史实。上述材料反映了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他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文中李鸿章开始的观点是西方武器强于中国。采取的措施:创办军事工业,培养军事人才。后来李鸿章的观点发生了变化:认识到西方的经济制度是其强大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创办民用工业。依照李鸿章的主张不能使中国摆脱被侵略的命运,因为他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封建政治制度的腐朽。
16.(1)事件: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或维护清朝的统治)
(2)时间:1911年。领导人:孙中山。历史意义: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主题:近代化的探索
【解析】
(1)依据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强运动”是指洋务运动,历晚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依据材料二“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依据以上二则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则材料都是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事件,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积极的探索,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即近代化的探索。
17.(1)明治维新[注: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所实行的苛政,不时激起众多以务农为业的百姓反抗。];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或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4)清政府的腐败和封建制度[注: 封建制度是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农民(或农奴)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经济的落后;列强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等。
【解析】
(1)依据材料一19世纪中期,日本天皇颁布改革诏书,发布《五条誓文》:“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从此日本开始了近代化进程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颁布诏书实行改革,日本的“近代化进程”就开始于明治维新。通过明治维新改革,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并摆脱了沦为西方国家殖民地的危险。
(2)依据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艰难起步,曲折前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失败了。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的原因是当时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以及领导姐姐本身的软弱性和局限性,封建统治者不能自救,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