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六课 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同步练习(解析版)1.有序、科学的笔记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下图为某同学历史课堂笔记的一部分,其标题应为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2.一首歌往往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是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映。以下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 )①解放区的天是蓝蓝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②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 ③我家住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 ④走过二十年,新的起点是里程碑,伴随着改革春风起……A.③②①④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3.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 )A.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B.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一五”计划的完成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开国大典5.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下列流行语与时间对应不正确的是( )A.大跃进——20世纪50年代后期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世纪60年代C.经济特区——20世纪80年代D.北京奥运——21世纪初6.电视剧《老农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男劳力全被召去炼铁,眼见地里丰收的地瓜没人收,牛大胆说顾不了了,先让女劳力在地头挖坑把地瓜埋地里,等上面检查完了再说,然而检查通过后,地瓜却烂在了地里。故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7.下面是金浦同学制作的反映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历程的年代尺。其中标注正确的是( )A.A B.B C.C D.D8.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9.“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作用10.读下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A.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B.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C.“改革开放”使得我国工农业得到快速增长D.“大跃进”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急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材料二 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项目公有经济私有经济工业总产值100%0商品零售额95.8%4.2%材料三 1958年,一首打油诗这样写道:“深耕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冲云霄;彩云拴住玉米腰,吓得月亮弯了腰。”材料四 1958年10月25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的什么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提出了什么方针?据材料一分析制定这种方针的必要性。(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成分有何特点?这与哪一事件有关?(3)材料三反映了1958年发生的什么运动的什么现象?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怎样的危害?(4)材料四中“新乐园”在当时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12.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通过“一化三改”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道路上,不仅出现过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还出现了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一化三改”中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2)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出现过哪两次急躁冒进的严重错误?(3)“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是指哪一事件?这一事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4)你认为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哪些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写出两条即可)材料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请回答:13.(1)1953—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三大改造,试述其主要内容。(2)20世纪50—70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也出现了严重失误,请你举出两件具体事例。(3)你认为政府制定政策要注意些什么?材料14.“大跃进”时期出现了许多“豪言壮语”,如:“没有万斤的思想,就没有万斤的收获。没有万斤的指示,就没有万斤的措施。”“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定能做得到。”你认为这些“豪言壮语”是否有道理?为什么?15.2016年新春适逢“两会”的召开,为此,某校开展以宣传新中国建设成果为主题的图片展,请你参与,根据下列图片完成展出要求。(1)人物篇:他们(指下面图中三位历史人物)是20世纪60年代感动中国的英雄楷模,请你分别写出他们的名字。(2)成就篇:实现工业化是全国人民追求的目标。为此,党在不同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请你为下列图片注上属于哪一建设时期。(3)感悟篇:建国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众多成就,许多工业从无到有,请你总结出取得经济建设成就原因(两条即可)。(4)教训篇:下图为“三面红旗”。这里说的“三面红旗”,是指总路线、“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造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从这次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出现的失误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1950年(%)1954年(%)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贫农、中农85.545.292.191.4富农、地主14.554.87.98.6材料二材料三(1)观察材料一上表,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导致这一改变的原因是什么?(2)上述材料二图片反映的是同一重大历史事件,请你写出这一事件的名称。这一事件的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再现在哪一时期?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请你再举出这一时期的失误一例。(4)从历史中收获感悟,你认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制定政策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1.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经过三大改造,我国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此可知,历史课堂笔记的标题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故D正确。土地改革的内容是把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的内容是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故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是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故排除C项。故选D。2.C【解析】此题考查解放战争、雷锋、九一八事变和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点。①出自1943年创作的《解放区的天》,当时处于解放战争时期;②出自《学习雷锋好榜样》,雷锋是1956—1966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英模人物;③出自《松花江上》,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④歌颂的是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所以正确的先后顺序是③①②④,故选C。3.D【解析】A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改革开放后制定的,不是“一五”计划期间;B项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也不符合题意;C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1949年,也不是“一五”计划期间;D项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一五”计划是1953年—1957年,故选D。点睛:那天主要考查的“一五”计划和四个选项的时间问题,属于识记问题,比较容易,只要记清楚“一五”计划是1953年—1957年,再分别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时间即可。4.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大改造的知识,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工业化迈进,所以答案是C。5.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流行语与时间的对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开始实行的。所以答案选B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6.B【解析】根据题干中“男劳力全被召去炼铁”可判断出,这一时期是全民大炼钢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大跃进运动,大跃进时期以纲为纲,以粮为纲。因此B正确。合作化运动是指1953-1956年期间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题意不符,排除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在这里没有体现,因此排除C。文革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材料没体现,因此排除D,综上故选B。7.C【解析】依据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A错误;土地改革开始时间是1950年,B错误;一五计划完成时间是1957年,C正确;设立经济特区时间是1980年,D错误。8.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三大改造尚未完成,所以宪法中规定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国家”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故A项正确。1954年还未完成三大改造,资产阶级还没有被消灭。故B项错误?。1954年时人民公社体制还未建立。故C项错误。1954年时经济基础确实十分薄弱,但无法从国家性质的表述中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9.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三大改造是1953年开始,1952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未开始,首先排除CD选项;题干的“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强调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已经成熟,故A符合题意;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A。10.D【解析】图片显示的是1957-1960年,由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导致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D符合题意;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A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并不是导致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B错误;“改革开放”是1978年以后,C错误。11.(1)状况: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方针:“一五”计划。必要性:①我国工业基础落后,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②严峻的国际环境也需要我国通过发展重工业来增强国防力量。(2)特点: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事件:三大改造。(3)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现象。危害: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4)“新乐园”是指人民公社。出现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解析】 (1)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一、三问立足材料即可作答,第二问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为改变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分析能力,通过材料可看出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这是三大改造的结果。(3)考查学生的基础分析能力,由时间“1958年”及打油诗的内容可判断这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现象,这一运动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4)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1958年”及“吃喝穿用不花钱”等,可联想到人民公社的特点“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第二问属于基础识记问题,立足所学知识回答即可。12.(1)三大改造意义: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文化大革命。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4)a、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b、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析】此题为材料型简答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此题分设4个问来进行考查。(1)此题通过材料考查三大改造相关的知识点。题文信息提示:三大改造的完成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要求即可回答: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2)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关的知识点。题文信息提示: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出现过的严重失误。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种“左”倾错误的结果,造成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失误,使国家和人民面临着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根据要求即可回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此题通过材料考查文化大革命相关的知识点。题文信息提示:“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文化大革命十年,政治上长期动乱,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严重迫害;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和肆意践踏;科学文化教育惨遭蹂躏和摧残。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根据要求即可回答:文化大革命。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4)此题通过材料考查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积累了的丰富经验: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文化大革命”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这个教训,就不可能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路线和政策。根据要求即可回答:a、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b、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考点:人教版八年级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大改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3.(1)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3)制定政策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4.①没道理。②错误原因可从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规律、夸大精神力量、忽视物质条件等方面归纳,亦可从物质与精神、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经济规律等辩证关系角度思考。【解析】13.(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标志。1956年,国家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和公私合营等方式(其中赎买政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失误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文化大革命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对全国的经济、民主、法制、文化都造成极大破坏。(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由此可以看出,制定政策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4.本题考查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信息:“没有万斤的思想,就没有万斤的收获。没有万斤的指示,就没有万斤的措施。”“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定能做得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这些“豪言壮语”,没有道理,因为这些“豪言壮语”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规律、夸大精神力量、忽视物质条件等因素。这些“豪言壮语”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没有从实际出发。15.(1)图一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图二是“铁人”王进喜;图三是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6分)(2)图四和图五是“一五”计划时期的经济成就;图六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经济成就。(6分)(3)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答其他,言之有理也可,2分)(4)原因:①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②缺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③急于求成;④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答出两条即可,4分)启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制定政策一定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言之有理即可,2分)。【解析】此题为材料型简答题。考查学生解读图、读材料的能力。此题分设4个问来进行考查。(1)此题通过材料考查英雄楷模相关的知识点。题文信息提示:20世纪60年代感动中国的英雄楷模。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图一:邓稼先——中国的两弹元勋,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图二: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图三:王进喜——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被称为“铁人”。根据要求即可回答:图一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图二是“铁人”王进喜;图三是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2)此题通过材料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关的知识点。题文信息提示:图片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图四 鞍山大型轧钢厂、图五 纸币上的武汉长江大桥,都是20世纪50年代,一五期间的成就;图六 大庆油田油井试喷成功,是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表现。根据要求即可回答:图四和图五是“一五”计划时期的经济成就;图六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经济成就。(3)此题通过材料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关的知识点。题文信息提示:经济建设成就原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建国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众多成就的原因,因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等。根据要求即可回答: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4)此题通过材料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出现的失误相关的知识点。题文信息提示:图片“三面红旗”。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一九五八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在一九六〇年五月以前曾被称作“三个法宝”,五月以后又称为“三面红旗”。在总路线指导下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但给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困难,而且还损害了党的建设。根据要求即可回答:原因:①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②缺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③急于求成;④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启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制定政策一定要从中国国情出发。16.(1)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2分);土地改革完成。(2分)(2)三大改造。(2分);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2分)文化大革命。(2分)(4)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为材料问答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分设四个小问进行考查。(1)此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的有关知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952年的土地改革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改革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2)此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片反映的是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情景。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此题主要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内容。阅读题文提示信息:浮夸风、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依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浮夸风和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是发生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此外,文化大革命也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言之有理即可。结合上述探究可知,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出现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左”的错误。这启示我们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从农民利益出发,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