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 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课时作业(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五课 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课时作业(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十五课 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课时作业(解析版)
1.“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抗美援朝是(  )
A.以抗美之名侵略朝鲜
B.挑战美国权威的不明智之举
C.以抗美之名称霸世界
D.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2.下表为四川省资中县某镇三个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3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0
7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中美在朝鲜战场上的那一次交锋,让世界震惊,从此再也不敢低估中国的军事实力,因为那是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单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大国以及它的小弟们。这表明此次“交锋”(  )
A.巩固了新生政权
B.为中国赢得和平的外部环境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D.取得了中国历史上反侵略的首次胜利
4.2019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6周年,以此为主题进行拓展学习,某学习小组收集资料并制作展板。下列歌词可以作为展板内容的是(  )
A.“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B.“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C.“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5.下列图片共同体现出的主题是(  )
A.反抗外来侵略
B.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C.发展国民经济
D.巩固新生政权
6.我们今天的许多节日都与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以下节日的确定与中国历史有直接关系的是(  )
①五一国际劳动节 
②五四青年节 
③八一建军节 
④国庆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英国已故著名国际关系学家马丁·怀特曾经说过:“综观人类历史,一个国家只有在战场上打败过另一个大国,从而证明自己的实力,才会被别人承认为大国。”按照上述观点,新中国被国际社会视为大国应该始于(  )
A.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B.解放战争胜利
C.抗日战争胜利
D.重返联合国
8.如下图是一张选民证。选民证持证人为王有庆,签发日期为1954年3月21日。这张珍贵的选民证成为(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有力见证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的有力见证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进程的有力见证
D.中国改革开放的有力见证
9.研究文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如下图)“当选证书”可以见证我国的制度建设成就是(  )
A.确立政治协商制度
B.结束封建土地制度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0.下列表格中,历史现象与原因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选 项
原 因
历 史 现 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三大改造完成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抗美援朝
中国国际威望提高

改革开放
恩格尔系数下降
A.① B.② C.③ D.④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国大典时,一位伟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发出了一个庄严宣布。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走过了28年的艰难历程。在这28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血与火中冲杀出来,无数英雄儿女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铺就了共和国的诞生之路!人民共和国没有忘记他们,在天安门广场建立起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亲笔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与天安门城楼遥遥相对。
(1)材料中的“伟人”指谁?他在开国大典上发出的震撼世界的声音是什么?
(2)请举例说明“无数英雄儿女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铺就了共和国的诞生之路”。
12.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回顾我国农村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农村改革年代尺(部分)
(l)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中A、B两项农业政策分别在什么地区实行的?
(2)根据年代尺,分别写出C、D、E两项农业政策。并谈谈其中一项政策的影响。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亚某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2016年7月8日,美国和韩国不顾包括中国、俄罗斯在内的有关国家的坚决反对,以应对朝鲜核与导弹威胁为由,宣布将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这一系统不仅直接损害中国的战略安全利益,也损害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
材料三:关于中美新型关系的内涵,习近平主席曾经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晤中用三句话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
(1)北京位于首尔的________方向,从图中量得北京和首尔的图上距离为4.7厘米,那么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____。
(2)描述首尔降水季节变化特征。
(3)美国和韩国的这一做法违背了哪一世界主题?
(4)运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正反两个史实分析中美要“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
1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很重视民主政治的建设,但也走了不少弯路。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材料二 叶剑英首先拍案而起,说:“你们把党搞乱了,把政府搞乱了,把工厂、农村搞乱了!你们还嫌不够,还一定要把军队搞乱!这样搞,你们想干什么?”徐向前激愤地拍着桌子说:“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支柱。你们这样把军队乱下去,还要不要这个支柱!”
──上述两则材料均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所说的内容出自哪部法律文件?该文件是什么类型的?
(2)材料二中的“你们”是些什么人?叶剑英等人的做法反被诬为什么?
15.新中国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战火熄灭后降生,承载着全世界1/4人类的百年期待,建设一个统一、富强、民主的中国,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新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探究“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探究一)收集资料
第一组:图片资料
第二组:文字资料
资料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资料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资料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资料四:《协议》共17条,主要内容是: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来。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
(探究二)探究资料
(1)请你分别写出第一组资料中的四幅图片分别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2)第二组中资料一是哪一支军队的战歌?资料二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资料三出自哪一部法律?
(4)资料四的《协议》签订于哪一年?这一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什么?
(探究三)探究感悟
(5)通过以上探究,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D
【解析】
由材料中“美国……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还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可看出,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已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的人民和领土安全,因此我国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开赴朝鲜前线,进行抗美援朝,是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排除。
2.B
【解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地主在在1953年已经消失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ACD三项与表格中阶级结构变动没有直接关系,故选B。
3.C
【解析】
依据问题“这表明”指题干材料表明。由“中美在朝鲜战场上的那一次交锋,让世界震惊,从此再也不敢低估中国的军事实力,因为那是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单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大国以及它的小弟们。”反映了中美战争震惊了世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世界上国家开始正视中国。C项符合题意;“巩固了新生政权”“为中国赢得和平的外部环境”也是中美战争的影响,但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B两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历史上取得的反侵略的首次胜利。排除D项;故选择C。
4.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新中国成立的内容,A项不符合题意;“大刀向鬼子们的头土砍去”和“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描述的是抗日战争,BC项不符合题意;“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描述的是抗美援朝,D项符合题意;故选D。
5.D
【解析】
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1950-1952年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1950-1953年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三者都是对于新生的人民的政权起到了巩固作用,故D符合题意。西藏的和平解放、土地改革与反抗外来侵略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三大改造是指1953-1956年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B不符合题意。西藏的和平解放、抗美援朝与发展国民经济并无直接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八一建军节是为了纪念八一南昌起义;国庆节是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故C正确。五一国际劳动节与中国历史无关,①错误,故排除ABD项。故选C。
7.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沉重打击了美帝的侵略气焰,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维护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因此新中国被国际社会视为大国应该开始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
8.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这和题目图片中的信息不吻合,故A不符合题意。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制度,这和题目图片中的信息不吻合,故B不符合题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了我国的民主法制进程,这和题目图片中的信息吻合,故C正确;中国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不符,故D错误。故选C。
9.C
【解析】
结合题文中“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根据所学可知,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这和题目图片中的信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不吻合,故A错误;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制度, 这和题目图片中的信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不吻合,故B不符合题意。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和题目图片中的信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吻合,故C项符合题意;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这和题目图片中的信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不吻合,故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应选C。
10.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进行的土地革命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①错误,符合题意;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正确,不符合题意;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提高,③正确,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促使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促使恩格尔系数下降,④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B、C和D错误。
11.(1)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2)略。 提示:可以列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战争、战役,也可以列举具体英雄的名字,或者用事实来说明在和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斗争中所牺牲的人。
【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的城楼上举行,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依据所学可知,无数英雄儿女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铺就了共和国的诞生之路,例如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坚决抵抗日本的侵略,作出了重大的牺牲,例如平型关战役,这是中共取得的第一次大捷,例如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12.(1)A农村革命根据地 B解放区
(2)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或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个农业政策写对两个即得分)
C:土地改革,使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或农业生产合作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E: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改革的突破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农业政策影响只要写出对应一条得分)
【解析】
(1)根据图示信息A对应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处于土地革命时期,发生的土地革命的地区是农村革命根据地;B对应的时间是1947年当时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土地改革的地区是解放区
(2)根据图示信息C对应的时间是1952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实施了土地改革,其作用:使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根据图示信息D对应的时间是1956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或农业生产合作社),其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根据图示信息E对应的时间是1978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改革的突破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13.(1)西北;940千米
(2)季节分布不均,夏季多冬季少。
(3)和平
(4)四十年代:中美等国签订《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取得反法
西斯战争的胜利;五十年代:抗美援朝爆发,两国伤亡惨重。
【解析】
(1)根据地图的识图原则可知北京位于首尔的西北方向。比例尺的换算公式是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首尔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具有的降雨特点是季节分布不均,夏季多冬季少。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40年代中美联合抗击法西斯势力;20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双方损失惨重。
14.(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 类型。
(2) 林彪、江青一伙人 ;“二月逆流”。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所说的内容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106条。被称为五四宪法。五四宪法是一部较为完善的宪法。[2]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二中的“你们”是林彪、江青一伙人 ;叶剑英等人的做法反被诬为“二月逆流”。 二月逆流是指在1967年1月19日至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会议和2月中旬在怀仁堂召开的两次政治局碰头会议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因陈、叶、徐、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谭、二李为当时的副总理,因此又被称为“三老四帅”或“四帅三副”),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同林彪、康生、陈伯达、江青、张春桥、谢富治等进行坚决的斗争,当时被诬称为“二月逆流”,实际上,它是一场正义凛然的“二月抗争”。
15.(1)图一:新中国成立(或开国大典);图二:西藏和平解放;图三:土地改革;图四:抗美援朝。
(2)中国人民志愿军。新中国的成立。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5)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点。图一反映的是1949年10月1日举行的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图二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进入拉萨,西藏实现了和平解放;图三反映的是土地改革,图中干部正在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图四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图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正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
(2)此题考查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知识点。“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资料二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从此站起来了。
(3)此题考查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点。资料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出自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此题考查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知识点。资料四的《协议》是关于西藏和平解放的协议,是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签订的,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5)此题考查从“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新中国采取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一系列措施。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坚持党的领导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