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 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同步练习(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五课 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同步练习(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十五课 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同步练习(解析版)
1.我们的许多节日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下列节日的由来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建党节
②建军节
③青年节
④国庆节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2.2021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下面事件与中国共产党密切相关的有(  )
①五四运动
②北伐战争
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④开国大典
⑤辛亥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③⑤
3.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英雄们的光辉事迹。邱少云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下列英雄人物与邱少云是同一时期的是(  )
A.杨靖宇 B.董存瑞
C.黄继光 D.雷锋
4.李晓明同学搜集到下列三幅历史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
B.抗美援朝
C.解放西藏
D.大炼钢铁运动
5.某旅行社设计了“上海—南昌—延安—北京”这样一条红色旅游线路,你认为这条线路设计的主题是为了展示( )
A.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 B.土地革命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6.某次会议的最后一天,来自清华大学的张奚若教授等代表提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名字太长,不如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好,有了“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据以上信息判断该次会议应是(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7.对于下列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描述有误的是(  )
A.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B.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C.到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摧毁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8.他乡埋忠骨,悲壮留青史。2019年清明节前,第六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要回家了。下列史实与这场战争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
A.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B.西藏和平解放
C.上甘岭战役
D.《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9.如图是我国军队佩戴的袖章,它反映的这次战争被称为真正的“立国之战”,铸就了“民族精神的底座”。这场战争是(  )
A.越南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10.民歌《土地还家》中唱道:“穷人翻身来当家,分了土地呀喜洋洋,土地还家呀生产忙;过去的生产被剥削,现在生产呀自己享……”这是在下列哪一文件颁布后实现的(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1.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那一天”令人铭记,催人奋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那一天,火炬高擎。简述那一天学生提出“外争国权”的历史背景及结果。
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在远东军事法庭曾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
(2)那一天,国耻难忘。阅读材料,结合史实说明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理由。
当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重庆时,已是8月15日的晚上。据当时的美国记者记录:“突然,整个城市爆发出一片欢呼声和爆竹声。……不到一小时,整个城市就变成了一座巨响和狂欢的火山。”
(3)那一天,民族解放。请谈谈你对“民族解放”的理解。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当时多达70%的中国农民没有土地,国民党却漠视亿万农民的呼声。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使得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农民从经济上翻了身,政治上拥护新生的人民政权,从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材料二 在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人民军队共歼灭敌人109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1.2万多架,击毁击伤敌人坦克2 690多辆,击毁击伤敌人其他各种武器以及缴获各种作战物资无数。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我国的安全,巩固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夕农民的现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影响。
(3)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什么联系?两则材料之间有何共同意义?
13.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 中国色彩”》
材料二: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飞跃是从铲除君主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 第二个巨大飞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
—— 邹腊梅 李和平《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现代化之路 》
(1)根据材料一,列举近代英、美两国体现“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献。
(2)材料二中的“铲除君主专制政治”、“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
14.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直到清朝晚期才开始颁布正式的、现代意义的国旗。从此至新中国成立,我国使用过的国旗,分别为黄龙旗、五色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和五星红旗。
(1)黄龙旗在全国悬挂之际,正值国家危难之时。这里的“国家危难”主要表现是什么?下面是中华民国时期两面不同的国旗,这两面旗帜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曾十分的鲜亮过。
(2)五色旗取代黄龙旗,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什么战争的胜利,使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成了中华民族洗刷百年耻辱的历史见证?
(3)读下图,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华丽转身。这次“华丽转身”的标志是什么?
15.回首历程,探索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转折点,用当今流行的话说是一个历史“拐点”……从那以后,党的面貌发生根本变化,独立自主地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金冲及《对遵义会议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贵州解放后,中共贵州省委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在广大农村开展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大变革。1952年“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变成现实,全省80%左右的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土地和农具等。全省粮食产量,1951年比1950年增长6.42%。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
材料三:为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2014年1月国务院批复设立贵安新区。
冷却散热、高消耗电能是大数据中心建设重要条件。因环境优势,贵安新区吸引多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数据中心基地。新区东部“大学城”内高校集聚。
安顺
平均气温(℃)
1月
4.3
2月
15.0
3月
22.0
4月
15.0
(1)从思想角度看,材料一中的“历史拐点”是指什么?
(2)分析材料二中贵州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的主要原因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分析贵安新区成为大数据中心基地的有利条件。
(4)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中国革命和建设要走怎样的道路?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建党节是7月1日,纪念党的成立;建军节是8月1日,纪念南昌起义;青年节是5月4日,纪念五四运动;国庆节是10月1日,纪念新中国的建立。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2.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进行的,符合题意;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符合题意;④开国大典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符合题意;五四运动、辛亥革命发生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①⑤不符合题意。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3.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邱少云和黄继光均属于抗美援朝的代表,C选项符合题意;杨靖宇是抗战的代表,A选项排除;董存瑞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代表,B选项排除;雷锋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代表,D选项排除。
4.B
【解析】
根据题干图片显示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黄继光邱少云”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了抗美援朝,黄继光和邱少云在战役中壮烈牺牲。所以答案选择B。
5.A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会上成立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第一枪;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后方指挥中心;解放战争胜利后,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北京召开开国大典,成立了新中国。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故选择A。
6.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某次会议的最后一天,来自清华大学的张奚若教授等代表提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名字太长,不如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好”;可知,这是在筹备新中国成立的一次会议,是在确定国家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上确立了新中国首都、国旗、国歌等内容。选项B符合题意;1949年3月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10月1日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B
【解析】
依据所学,两张历史图片反映的是新中国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的事件是抗美援朝,与土地改革无关,故B符合题意。到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摧毁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ACD三项均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选B。
8.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与抗美援朝相关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派兵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台湾;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朝鲜请求中国派兵援助。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上甘岭战役是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之一;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选项ACD与抗美援朝战争相关联,但是不符合题意;西藏和平解放是在1951年,与这场战争没有直接联系,符合题意,故选B。
9.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50年到1953年,以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主力的中朝力量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故D符合题意。越南战争中是中国人民志愿支援部队,抗日战争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故C符合题意。题说的是土地问题,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1)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2)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斯战争的序幕。
(3)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广播的形式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解析】
(1)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根据材料可知,那一天学生进行了五四运动,所以此题回答五四运动的背景及结果就可。1919年初,英法美等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派出代表参加会议,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遭到和会拒绝,会议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侵占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举国震惊,五四运动爆发,因此那一天学生提出“外争主权”的历史背景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2)本题考查七七事变。材料二中三幅图片分别传递的信息为,①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转变抗日态度,国共两党从对立转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②中国从局部抗战转向全民族抗战,各个阶层都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抗战作出贡献;③经过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理解七七事变是中国十四年抗日烽火中的重要节点从以上三个角度作答即可,三个角度之间具有递进的关系,考生要尽可能多角度且具有逻辑性的回答问题。
(3)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据所学可知,材料中描述的是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当天的情景,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旧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所以说“那一天,民族新生”。
12.(1)70%的中国农民没有土地
(2)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我国的安全,巩固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3)土地改革使人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因此人民支持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完成,有助于恢复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力的支持了抗美援朝;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保证了国内的经济建设有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二者都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当时多达70%的中国农民没有土地,国民党却漠视亿万农民的呼声。”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农民的现状:当时多达70%的中国农民没有土地。
(2)依据材料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我国的安全,巩固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可总结出抗美援朝的意义。
(3)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为维护自己的国家,人民积极支持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完成,有助于恢复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抗美援朝提供了经济基础;抗美援朝的胜利,为国内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由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政治上拥护新生的人民政权,从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由材料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我国的安全,巩固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由此可知抗美援朝的胜利和土地改革的完成都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
13.(1)英国:1689年 《权利法案》;美国:1787 年联邦宪法。
(2)1911年辛亥革命;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英国颁布1689年 《权利法案》以及美国颁布1787 年联邦宪法回答。
(2)依据材料二可知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依据材料二“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的信息可知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4.(1)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抗日战争的胜利。
(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
本题以国旗为主题,学生综合分析回答问题的 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第(1) 问根据“ 1900年”可知,“国家危难”指的是八国 联军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 问在审题时 要抓住“1912年1月1日”“深远影响”,通过分析可知本题实 际考查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3) 问在审题时要抓住“ 1949年”,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判断,可知这次“华丽转身”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历史意义。
15.(1)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2)贵州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产量增长,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3)国家政策支持;气候凉爽、水电资源丰富;临近贵阳、安顺交通便捷;“大学城”提供技术、人才。
(4)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道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出处中的“《对遵义会议的历史考察》”,联系所学知识,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的召开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2)根据材料二中的时间“1952年” 等可知,指的是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根据材料三中“……2014年1月国务院批复设立贵安新区……”说明贵安新区成为大数据中心基地的有利条件之一是国家政策支持。材料三中“……新区东部“大学城”内高校集聚”说明贵安新区成为大数据中心基地的有利条件之二是“大学城”提供技术、人才。材料三中“贵安新区示意图”说明贵安新区成为大数据中心基地的有利条件之三是水电资源丰富;临近贵阳、安顺交通便捷。材料三中的表格说明贵安新区成为大数据中心基地的有利条件之四是气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道路。候凉爽。
(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中国革命和建设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