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课 甲午中日战争课时作业(解析版)1.20世纪初,列强在华投资最大的一个经济领域是( )A.金融 B.铁路C.煤炭 D.港口2.下表是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情况表汇总表(图表数据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图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时间哲学、宗教自然、应用科学社会科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合计年平均数1895年前14123111896~1911年3817236623813695063.33A.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百日维新,成果丰硕C.中国对日本一无所知 D.学习日本,救亡图存3.近代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经历了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A.开放五口通商 B.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C.赔款白银4.5亿两 D.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组织4.“东沟海战天如里.炮阵烟迷船掀侧;致远鼓冲重用.万火丛中呼杀贼”此诗创作背景是十九世纪末的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浸华战争 D.中法战争5.《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哪些议论符合史实: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我们可以在东交民巷设大使馆了。③日本:我们的机器也可以搬到中国去了。 ④德国:我们的军队可以驻扎山海关了。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6.搜集和整理资料、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马关条约》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马关条约》签订时间:1895年4月签订地点:日本马关条约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条约危害: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签订时间:1895年4月签订地点:日本马关条约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条约危害: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签订时间 B.签订地点 C.条约内容 D.条约危害7.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8.历史上曾经占领过台湾的资本主义列强是(?? )A.英国 美国 B.法国 俄国 C.荷兰 葡萄牙 D.荷兰 日本9.下图为张自强同学在学习《马关条约》的影响,时所做的课堂笔记,但笔记内容不够完整,请你帮他对该内容做进一步的完善 (?? )A.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开始遭到破坏 B.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0.这场“战争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而且,新的帝国主义危机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危险”。材料中的战争指(??? )A.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是光绪皇帝为在黄海大战中牺牲的哪位民族英雄所写的(??? )A.邓世昌 B.林则徐 C.关天培 D.左宗棠12.从史料汲取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阅读史料“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印象”,回答问题。史料一史料二:昔同治(1862—1874)初年,德相毕士麻克(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引自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1)请你列举l8世纪前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以印证图①所表达的中国印象的合理性。(2)图②的中国印象与图①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请结合史料二并运用相关史实,说明这一变化的原因。 (3)图③用“中国时刻”表达着对当今中国崛起的肯定和赞叹。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作为炎黄子孙的你,应当如何自觉承担起历史责任?13.材料一: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材料二:钓鱼岛问题的由来始于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领土的侵略。1895年1月14日,日本政府不等战争结束便迫不及待地通过“内阁决议”,单方面决定将钓鱼岛划归日本。材料三: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请回答:(1)材料一中“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具体是指什么战争?它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什么?这次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条约中清政府把哪一地方割让给英国?(2)追根溯源,材料二中钓鱼岛问题源于哪次战争?这次战争给中国的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3)材料三中“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是因为什么?“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是指哪一事件?(4)材料三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所指的历史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是什么?14.中国近代史上涌现了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鉴赏诗词名句,回答问题。材料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1)林则徐领导的哪一历史事件最能体现这句诗所表达的追求?这一事件有何历史意义?材料二“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杨昌睿(晚清官员)(2)材料二中“大将”是指谁?这首诗赞扬了他的什么功绩?材料三“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威海某忠烈祠堂的一幅挽联(3)上述材料中的“此日”是指何年何事?“公”指何人?“海军”名称是什么?(4)通过上述材料反映的三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可以对他们作出怎样共性的评价?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材料二: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说: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价值超过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又付之一炬。材料三:东沟海战天入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棹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郑观应(1)材料一中“光辉的一幕”的事件是 ,发生的时间 。(2)材料二是针对什么事件做出的报到?施恶者是哪些国家?(3)材料三中郑观应描述的是哪次战役?当时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赔款2100万元,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材料二:赔款2亿两白银,允许其在中国开设工厂……。材料三: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竞被打碎。 ——英国《泰晤士报》材料四:“中国此次所遭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瓦德西(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条约分别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2)材料三反映的是哪次侵略战争的劫掠景象?被劫掠的“皇宫”是指哪? (3)材料四料反映的是哪次侵略战争的劫掠情况?(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屡次遭受侵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通过接连不断地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屈辱挨打的历史。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探索,……。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1)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刘翔同学依据材料按“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三个项目设计的知识结构示意图。李老师发现各项目均有一处知识错误,请你找出图中错误并加以改正。错误一: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二: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三: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条款有:割让香港岛、 赔款白银2100万银元、开放通商口岸、 英国同中国商定关税……(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材料三 法国上尉巴特雷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可雨果却严厉地谴责了他们的行径。(3)写出材料中的“他们”及“他们的行径”。(4)举一例说明自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史实。(5)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假如你班开展一次小型演讲会,请你确定演讲会主题名称。 参考答案1.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华投资,是想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市场。列强在华投资最大的一个经济领域是铁路。故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2.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发动侵华战争。这一年为旧历甲午年,因此该战争被称作“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败极大地震撼了国人,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觉醒。据“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情况表”中的时间可知,其数据变化说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需要。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3.B【解析】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对外侵略手段由之前的商品输出改变为资本输出,《马关条约》中“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正体现出这一趋势,B正确;A是《南京条约》条款,此时属于商品输出;C和D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不符合材料中资本输出的特点,排除。4.B【解析】 “东沟海战”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大东沟战役,“致远鼓冲重用”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舰杀敌场景,B正确;鸦片战争不符合材料“致远”信息,A错误;C和D不是在海上作战,排除。5.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甲午中日战争被日本割走了宝岛台湾,可知①入选,②④要在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后才可以。所以答案选D6.D【解析】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南京条约》,条约的危害错误,选择D项;A、B和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7.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始工厂,便利了列强的资本输出,从此,列强的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8.D【解析】此题考查曾占领过台湾的资本主义列强。明末清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马关条约》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抗战胜利台湾才回归祖国。故符合题意的是D。9.C【解析】此题考查《马关条约》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回答的是“《马关条约》的影响”,A是《南京条约》的影响;B是鸦片战争的影响;D是《辛丑条约》的危害。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10.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甲午战争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强运动”指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说是“表面的现代化”。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的洋务派进行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自救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但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表明单纯学习西方技术无法达到“新生”之目的,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所以材料所言“战败”应是指的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故选择C。11.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挽联中提到“海军”,而且是光绪帝在位时期,可以判断这副对联是为了纪念在1894年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邓世昌。林则徐著名的行为是虎门销烟和抗击英军侵略,但没有壮烈牺牲;关天培是在中英鸦片战争中牺牲的;左宗棠抗击外来侵略比较著名的事件是收复新疆,这三个人物都与挽联提到的内容不相符。所以答案选A12.(1)唐朝发明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到宋元时期,制成了大量的火药和火器,广泛应用于战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巨大转折点.这能印证图①欧洲漫画的合理性.(2)中国由盛转衰,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所以德相毕士麻克认为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中国看重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没有学习西方的思想和政治制度,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只注重西方先进技术等的学习,没有触动中国的政治体制,最终导致甲午战争中的惨败.?(3)图③的作者用“中国时刻”表达着对当今中国崛起的肯定和赞叹,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树立民族自信心,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要胸怀天下,放眼世界,有开放的心态,要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立足实践,从小事做起,做一个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解析】 (1)本题是开放性设问,学生答案只要列举18世纪前中国在科技方面的一项重大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即可.示例:宋元时期的火药武器应用于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巨大转折点.(2)德相毕士麻克认为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中国看重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没有学习西方的思想和政治制度,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只注重西方先进技术等的学习,没有触动中国的政治体制,最终导致甲午战争中的惨败.?(3)我们要树立民族自信心,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要胸怀天下,放眼世界,有开放的心态,要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立足实践,从小事做起,做一个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13.(1)鸦片战争;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香港。(2)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中“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具体是指鸦片战争;它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次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条约中清政府把香港割让给英国。(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追根溯源,材料二中钓鱼岛问题源于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这次战争给中国的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三中“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是因为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是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三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所指的历史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是结束了清朝的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推翻了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4.(1)虎门销烟虎门硝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2)左宗棠收复新疆,治理边疆(3)1894年的黄海海战邓世昌、北洋舰队。(4)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体现了坚决抵抗外国侵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的民族英雄。【解析】(1)此问考查的是虎门销烟的相关史实。学生理解材料一的意思:纵是被贬遣戍,只要对国家有利,不论生死,也要去干;岂能因为个人祸福而避后趋前。为了国家的利益林则徐进行了虎门销烟。根据课本所学可知虎门销烟的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2)此问考查的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相关史实。学生首先要理解诗歌的意思:大将军率军西征尚未完成宏愿,我们仍然看到湖湘子弟遍部天山,你看西征的清朝大军,正是沿着夹道成阴的左公柳,把春天带到了边疆,让春风吹到了玉门关外。“天山”“玉门关”都是新疆的地方,课本所学知识可得出“大将军是左宗棠”。这首诗赞扬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对新疆地区的治理,绿树成荫,把春天带到了新疆。(3)此问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史实。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清朝爱国官兵英勇抗敌的史实,在1894年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命令军舰撞向日敌主力舰,最后英勇牺牲。题文中的挽联,是清朝光绪帝为怀念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壮烈牺牲的事迹而题写的挽联。(4)此问是一道具有深刻思想教育意义的试题,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利益献身的爱国精神的学习。从分析这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入手,总结概括他们的优良品质,学习他们的精神。比如邓世昌,他在黄海海战中英勇作战,不畏强敌,我们就可以学习他这种为国家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而对于林则徐,他为国家人民利益着想,积极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书籍,了解西方世界,并坚决销毁毒害中国人民健康的鸦片,这种积极探索精神和爱国爱民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敬仰。左宗棠更是率领湖湘子弟兵跋涉千里,远离家乡,奔赴新疆战场,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答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现代国内国际形势,学习他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决心和精神。15.(1)虎门销烟 1839年(2)火烧圆明园。英法(3)黄海海战 邓世昌【解析】(1)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起点。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虎门销烟震惊世界,它维护了民族尊严,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勇气和决心。(2)本题考查英法联军的暴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从天津一路烧杀攻入北京,闯进北京西郊的圆明园。这里富丽堂皇的建筑和琳琅满目的珍宝让侵略者惊呆了。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1894年9月,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面对强敌,邓世昌沉着应战,在舰身中弹过多,弹药也将用尽的情况下,他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撞去,但不幸被敌舰炮火击中,致远舰沉没。邓世昌与二百多名战士壮烈牺牲。16.(1)材料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2)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妥协退让。【解析】此题为材料型简答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此题分设4个问来进行考查。(1)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相关的知识点。题文信息提示:材料一:赔款2100万元;材料二:赔款2亿两白银,允许其在中国开设工厂。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别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根据要求即可回答:材料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2)此题通过材料考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相关的知识点。题文信息提示:在进入皇宫的宫殿。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1860年10月6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占领并火烧圆明园。根据要求即可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3)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相关的知识点。题文信息提示:“中国此次所遭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根据要求即可回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分析近代中国屡次遭受侵略的主要原因。题文信息提示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由于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自诩为天朝上国,盲目自大,不了解世界发展形势,导致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事冗乱。根据要求即可回答: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妥协退让。17.(1)错误一:进一步;改为:开始;错误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改为:“甲午中日战争”;错误三:“《北京条约》”;改为:“《辛丑条约》”。(2)目的:开放通商口岸(3)他们:英法联军 他们的行径:火烧圆明园(4)史实:左宗棠收复新疆(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广州抗英、关天培虎门抗英;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大战黄海。)(5)主题:侵略与抗争;入侵与反抗;近代中国的屈辱。【解析】(1)本题考查对近代列强侵华史实的准确识记。根据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有关知识的认识。分析材料二的“开放通商口岸、 英国同中国商定关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开放通商口岸。开放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市场。(3)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从天津一路烧杀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这里富丽堂皇的建筑和琳琅满目的珍宝让侵略者惊呆了。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4)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抗争,比如人民群众的斗争:鸦片战争时期三元里人民和宁波黑水党自发组织抗英斗争;1851年到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1899至1900年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等等。爱国官兵英勇斗争: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标志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在广州、关天培在虎门、葛云飞在定海、陈化成在吴淞英勇抗击外来侵略;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刘铭传在台抗法,冯子材镇南关大捷;、甲午中日战争中平壤战役:左宝贵战死、黄海战役:邓世昌英勇战斗,与舰同沉、旅顺战役:徐邦道率部抵抗、威海卫战役:丁汝昌英勇抗日,宁死不降等等。(5)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抗争,因此本题主题可以概括为侵略与抗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