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甲午中日战争 同步练习(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 甲午中日战争 同步练习(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四课 甲午中日战争
同步练习(解析版)
1.状元实业家张謇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纱厂,但他的纱厂最终被吞并。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①张謇作为一个书生,不懂市场,失败是必然的?????
②在多重压榨之下,民族资本家发展艰难
③“实业救国”的口号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④张骞是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2.以下是近代两次侵华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减少
B.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C.中国从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清政府从“天朝上国”沦为“洋人的朝廷”
3.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该历史场景出现在( ?)
A.辽东战役 B.黄海战役 C.平壤战役 D.威海卫战役
4.1853年,他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1870年,他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从70年代开始,他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建北洋海军,同时,又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1895年他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卖国贼之一。”文中的“他”指
A.左宗棠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张之洞
5.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相比,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
A.割地赔款 B.开设工厂 C.协定关税 D.开埠通商
6.19世纪末,有人题联于京师:“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三军败绩”?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7.“赔两亿、割三地、开四地、设工厂。”?这句口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天津条约》
8.张之洞指出:“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他的哀叹源自(  )
A.鸦片战争战败 B.英法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签订 D.八国联军侵华
9.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
A.黄海大战 B.辽东半岛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平壤战役
10.外国列强能够在重庆开办工厂,这一现象始于下列哪一条约(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
A.增开通商口岸 B.赔款白银二亿两
C.割台湾等地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840年以来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材料二:本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原则,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坏搭配,按每家人口平均分配。又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中所说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1840年以来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什么?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颁布于哪一年?
(3)材料二文件颁布于哪次运动中?文件中的名称是什么?你能说出运动失败的原因吗?
(4)材料一中所说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有哪些?举出两例即可。
13.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提出了“________”的口号,并毅然回乡创办了________??等一系列企业。
14.(西方国家,快速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1)图1所示事件发生时,当时中国处于哪个朝代?请评析图1 事件发生的意义。
材料二 1890年,美国海军将领马汉在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了海权论:海权即凭借海洋使一个民旋变得伟大的所有因素,海权支配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马汉关于制海权问题的论述,在中国受到冷落,却引起了正积极向外扩张的日本的密切关注 (日本)这种与时俱进的学习方式终于在五年以后得到了回报。
(2)日本“五年以后”通过哪个重大事件“得到了回报”?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两千多年前,地中海孕育了希腊雅典舰队,成为近代海军的摇篮,导致海权意识的早熟……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海军和海权意识在中国很难萌发出发。
(3)依据材料三,指出“海军和海权意识在中国很难萌发”的原因。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答,你获得了怎样的历史认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其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如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李鸿章出生以来,中国内忧外患,虽然中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但中国与列强的交流日益艰难。请说明李鸿章出生以来的这一时代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原因。
(2)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唾骂他,有人崇拜他,有人责备他,有人惋惜他。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人们惋惜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16.材料一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1)就它们的英雄业绩拟写解说词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第十六章
(2)针对中国19世纪末这种入侵与反入侵的斗争,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3)他们的英雄事迹体现怎样的精神?在今天和平年代,你认为学习这种精神的最好行动是什么?
17.观察《时局图》,回答问题。
(1)该图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怎样的时局?
(2)读图并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下表。
(3)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内涵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张謇创办的纱厂最终被吞并,说明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①③项是对张謇兴办实业的错误认识,张謇兴办实业虽然 失败了,但他作为近代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其爱国情怀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实业救国”的口号是正确,值得肯定的,所以答案选A。
2.B
【解析】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是《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图二反映的是《马关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地沿江地区,体现了西方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B符合题意;图片反映的是西方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增多,A不符合题意;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从“天朝上国”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签订《辛丑条约》后,C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3.B
【解析】
根据“邓世昌”“牺牲”“壮国家的声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英勇抗敌,壮烈牺牲,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B符合题意。ACD项战役邓世昌没有参加,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4.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有关知识的认识。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的伊藤博文在日本的马关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故选C。
5.B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设立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B符合题意;《南京条约》的内容涉及到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ACD不是《马关条约》的特点,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A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
6.B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世纪末,可知材料中“三军败绩”指的是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赔款两亿两白银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所以B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发生在19世纪中期;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抗日战争发生在20世纪。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7.C
【解析】
依据题干“赔两亿、割三地、设工厂、开四地。”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始工厂等。C项符合题意;《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赔款2100万银元,排除A项;《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排除B项;《天津条约》没有涉及到割地、设工厂等,排除D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择C。
8.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台湾被割让给日本,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9.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威海卫战役。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威海卫战役中,日军陆海两路围攻威海卫军港,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故选C。
10.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华投资设厂,且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排除。
11.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所以答案是D。
12.(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南京条约》,1842年。
(3)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失败原因:主观:农民阶级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4)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虎门抗英、陈化成吴淞抗英、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邓世昌抗日等。(任意答出两个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1840年以来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次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的《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3)材料中的文字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需要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结合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如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政府、资产阶级的抗争等。
13.实业救国 大生纱厂
【解析】
此题考查张謇的相关情况。《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攫取财富。曾经高中状元的张謇深感忧虑。他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毅然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20多页企业,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做出了十分宝贵的贡献。故答案是实业救国、大生纱厂。
14.(1)明朝;意义: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强了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2)事件:甲午中日战争。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极大地刺激了革故鼎新,救亡图存等民族意识的觉醒。
(3)原因:农业文明发达;长期封建保守。
(4)面海而兴,背海而衰;主动走向海洋;高度重视海权等等(言之有理,答到其中一点即可)。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我们应坚持对外开放,与时俱进。
【解析】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可知:这是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当时中国是明朝;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强了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1890年,美国海军将领马汉在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了海权论……在中国受到冷落,却引起了正积极向外扩张的日本的密切关注……(日本)这种与时俱进的学习方式终于在五年以后得到了回报”可知: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中国。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极大地刺激了革故鼎新,救亡图存等民族意识的觉醒。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两千多年前,地中海孕育了希腊雅典舰队,成为近代海军的摇篮,导致海权意识的早熟……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海军和海权意识在中国很难萌发出发”可知:海军和海权意识在中国很难萌发的原因:农业文明发达;长期封建保守。
(4)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例如:面海而兴,背海而衰;主动走向海洋;高度重视海权等等(言之有理,答到其中一点即可)。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我们应坚持对外开放,与时俱进。
15.(1)清王朝奉行闭关锁国政策;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遭受列强殖民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领导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的步伐,成为近代学习西方技术的先驱;但在甲午战争指挥不力,导致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丧权辱国,晚节不保。
(3)历史性: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条件来进行评价;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全面性、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
【解析】
(1)本题考查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原因。清朝统治者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造成了近代的落后挨打;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可知,梁启超惋惜他一是办洋务没有成功,在甲午战争指挥不力,导致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二是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条约。但领导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的步伐,成为近代学习西方技术的先驱。
(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条件来进行评价;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科学、客观地进行评价;一分为二的观点等。
16.(1)林则徐:民族英雄,领导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外来侵略,表明了中国人民敢于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向西方学习,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邓世昌:黄海战役,抗击日本侵略,以身殉国,报效国家。
(2)中国人民不敢屈服,敢于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斗志或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振兴中华才能屹立世界东方等
(3)爱国主义精神;认真学习,参加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实现民族复兴。
【解析】
(1)林则徐:依据所学从民族英雄,领导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外来侵略以及向西方学习,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回答。邓世昌:依据所学从参加黄海战役,抗击日本侵略,以身殉国,报效国家回答。
(2)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所学从中国人民不敢屈服,敢于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斗志或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振兴中华才能屹立世界东方等回答。
(3)依据材料图片可知是爱国主义精神;结合所学从认真学习,参加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实现民族复兴回答。
17.(1)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长城以北和新疆 ;旅顺、大连 ;广东、广西和云南 ;广州湾 ;长江流域 ;“新界”、威海 ;福建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门户开放政策,利益均沾
(3)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与虚弱。19世纪末的中国被视为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暴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时局图》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本题考查的是列强瓜分中国势力范围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的势力范围是长城以北和新疆,租借地是旅顺、大连;法国的势力范围是广东、广西和云南,租借地是广州湾;英国的势力范围是长江流域,租借地是“新界”、威海;日本的势力范围是福建,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利益均沾。
(3)本题考查的是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可知,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内涵是: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与虚弱;19世纪末的中国被视为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暴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