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课 维新变法运动课时作业(解析版)1.社会动荡或变革往往会带来思想领域的变化。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西汉大一统,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B.洋务运动,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C.维新变法,率先向西方学习,重新认识外部世界D.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探索史,以下侵略与探索史实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C.甲午战争——戊戌变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新文化运动3.19世纪,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此文中“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分别是指(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五四运动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五四运动、戊戌变法4.戊戌变法措施中,属于政治改革内容的是( ?)A.裁撤冗官冗员 B.编制国家预算C.开办新式学堂 D.训练新式军队5.“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战,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这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 )始!”材料括号处应填写 ( ?)A.B.C.D.6.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找到了四部反映晚清历史的影视剧作品,他们准备按照历史发展进程进行观看,排出了四种观看顺序,你认为正确的顺序是( ?)①《林则徐》 ②《戊戌风云》 ③《甲午风云》 ④《火烧圆明园》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④③② D.④①③②7.有学者认为:甲年中日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骡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8.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下列能反映在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的是( )①戊戌变法②洋务运动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9.洋务运动求自强,戊戌变法图立宪,辛亥革命建共和,在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中,中国逐渐汇入工业文明大潮。这些运动( )A.完善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制度 B.取得了反抗外国侵略的胜利C.完成了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D.反映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某班举办了一期近代中国图片展览,下面是其中的三幅。据此回答以下各题。10.上述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依次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B.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C.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戊戌变法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洋务运动11.这些事件说明,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依次是学习西方的( )A.军事技术—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B.军事技术—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C.君主立宪制—军事技术—民主共和制D.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技术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96年,梁启超所著的《变法通议》在上海《时务报》上连载,他指出法律是天下用来衡量是非的工具,而革新则是古往今来的公理。材料二? 1897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天津《国闻报》上连载,他强调无论是草木虫鱼还是人类,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只有自强、进取,才能生存、发展,倘若昧于时势而无所作为,必将被淘汰出局。(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梁启超与严复的共同主张。(2)《时务报》与《国闻报》南北呼应,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1)材料中的这些话是谁说的?他所参加的变法运动名称是什么?他一同被杀害的人被称为什么?(2)有心杀贼中的“贼“指何人?(3)他为什么感到“无力回天”?此遗言表达了他怎么样的思想情感?什么他说自己?“死得其所”?从中我们应该学习他怎么样的精神?(4)在维新政变当日,他本来有机会逃走,但他不愿走,表示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最终就义。有人任务,他应该走,以便日后再图维新事业。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1)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哪一派别的主张?说出一个该派别为“学习外国利器”而兴办的企业名称。(2)请对李鸿章所属派别的努力作简要评价。(至少答出两点)(3)材料二中康有为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与李鸿章有何异同?(4)康有为的设想能否使中国富强?请举出一例予以说明。1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 __①、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摘自《马关条约》材料二: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给材料中①处补充恰当内容。《马关条约》是清政府派谁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不同于以往条约的新内容是什么??(2)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整体性影响是什么?(3)战争导致的“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社会改革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俄罗斯社会在十九世纪最后十年发生转型。材料二? 日本的新统治者致力于日本社会的转型。以获得同外国势力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平等地位……变革使日本成为东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强国……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强化中央集权……(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中的“社会改革”指的是俄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2)材料二中的“变革”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为了实现材料二中的“首要目标”,日本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两次改革对两国有何共同影响。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由于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以促进本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当然的事情,只要能够适应形式,任何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海外引进,既无顾虑也不以为耻。因此,当日本在19世纪中期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改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1)根据材料,指出日本历史上“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而进行的重要改革的名称。(2)日本在19世纪中期“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改革”。请问这次改革的名称是什么?性质如何?作用如何?(3)分析以上材料,你认为日本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参考答案1.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相互辩论而形成的学术繁荣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与西汉大一统无关。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洋务运动无关。故B项错误。C、D项,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为实现“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使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其中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更是掀起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2.C【解析】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是不正确的,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是不正确的,应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是正确的,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新文化运动,是不正确的,应该是辛亥革命以后,不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所以答案选C。3.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救之路”指的是洋务运动;“维新之路”指的是戊戌变法;故C正确。共和之路指的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排除ABD项。故选C。4.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属于政治方面改革的内容是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A符合题意;B项是经济方面的措施,C项是教育方面的,D项是军事方面的改革内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5.B【解析】材料中的人物是谭嗣同在临终时候说的话,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是丁汝昌,排除;C选项是梁启超,排除;D选项是康有为,排除。6.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反映的是1839年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戊戌风云》反映的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的史实;《甲午风云》反映的是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火烧圆明园》反映的是1956-19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所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应是①④③②,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7.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洋务运动结束”“维新运动早产”说明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而此战争刺激清政府开始了维新变革,使中国由学习西方的器物转向了制度,B项正确。开始引进西方工业文明和改变落后军事观念的是洋务运动,A、D项错误;大力倡导实业救国的是张謇,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8.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B正确。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故排除ACD项。故选B。9.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开启了我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从政治制度方面进行近代化的探索,它们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反映了我国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故D正确。当时我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建立民主制度,故排除A项。在一系列的反抗外国侵略的过程中,清政府处于失败的境地,故排除B项。民族振兴是新时代人民的历史使命,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是不可能完成这一使命的,故排除C项。故选D。10.A11.B【解析】10.依据轮船招商局可知是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公车上书可知是戊戌变法,武昌起义可知是辛亥革命,A正确;BC和D顺序错误,排除。11.依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技术,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学习民主共和制,B正确;AC和D顺序错误。12.(1)国家只有实行变法,才能强大。(2)启发民智,制造舆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解析】(1)分析材料可知,梁启超强调“革新则是古往今来的公理”;严复主张“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只有自强、进取,才能生存、发展,”可知,两人共同主张国家要通过改革变法来强大。(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与《国闻报》南北呼应,在当时起到了启发民智,制造舆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13.(1)谭嗣同???戊戌变法?????戊戌六君子(2)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3)变法失败???表达了他痛恨当时的社会,但又无能为力的悲愤心情,我们应学习他甘愿为变法牺牲,不怕流血的爱国主义精神。(4)此题为开放性题目,无论坚持哪种观点,只有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第一种观点:和康有为、梁启超一起逃走。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维新势力十分弱小,在大敌当前的危难时刻,应该选择逃走,保存力量,以后再图维新大业,挽救民族危亡。第二种观点:留下,为维新事业的成功牺牲。这次变法临近失败,谭嗣同十分痛心,为了昭示后人,为了以后的变法能够成功,甘为变法流血牺牲。表现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维新事业的赤胆忠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解析】解答时主要结合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及相关的人物来回答,第(1)(2)问通过题干的关键词并联系所学很容易就得到答案。是谭嗣同。而他要杀的是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其中(3)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谭嗣同感到“无力回天”是因为变法失败;这表达了他痛恨当时的社会,但又无能为力的悲愤心情,我们应学习他甘愿为变法牺牲,不怕流血的爱国主义精神。第(4)问。此题为开放性题目,无论坚持哪种观点,只有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例如,第一种观点:和康有为、梁启超一起逃走。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维新势力十分弱小,在大敌当前的危难时刻,应该选择逃走,保存力量,以后再图维新大业,挽救民族危亡。第二种观点:留下,为维新事业的成功牺牲。这次变法临近失败,谭嗣同十分痛心,为了昭示后人,为了以后的变法能够成功,甘为变法流血牺牲。表现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维新事业的赤胆忠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4.(1)洋务派: 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种局或江南制造总局。(2)洋物运动引进了机器,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民族自强作了努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3)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外.更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4)不能,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创办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比如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或江南制造总局都是当时比较著名的军事工业。(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3)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和维新派的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点: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维新派主张除技术之外,更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康有为想通过资产阶级改良的方式使中国富强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15.(1)台湾李鸿章;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2)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3)维新变法运动(或戊戌变法,答公车上书也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的相关知识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解读和归纳史料的能力。本题三个小题梯度明显,设问简明。第(1)问,属识记和理解层次,学生审题时要结合所学知识,还要特别关注题目的设问,防止漏答。第(2)(3)问,要对材料进行必要的解读后,再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学生解题时必须对材料所表达的内涵有准确的理解。特别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甲午战败”“群体意义的觉醒”,甲午的战败带来的影响正是戊戌变法的背景。此题属理解运用层次,较难。16.(1)农奴制。? 1861年改革(或农奴制改革)。(2)明治维新。废藩置县。(3)成为两国历史重大的转折点;有利于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两国的国力等。【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农奴制。材料一中的“社会改革”指的是俄国历史上的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2)本题考查的是明治维新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变革”是指明治维新。为了实现材料二中的“首要目标”强化重要集权,日本政府采取了废藩置县的措施。(3)本题考查的是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成为两国历史重大的转折点;有利于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两国的国力等。17.(1)大化改新。(2)明治维新。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作用: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3)善于学习外国长处;勇于改革创新。【解析】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本题是基础题,据材料,指出日本历史上“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而进行的重要改革是大化改新。日本在19世纪中期“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改革”。请问这次改革的名称是明治维新。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作用: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日本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是善于学习外国长处;勇于改革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