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维新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课 维新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五课 维新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解析版)
1.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的人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毛泽东
2.学校准备举办一期历史图片展览,请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以下图片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①③②④
3.我国古代就使用了多种纪年方法。下列属于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的是
A.公元前2070年 B.战国时期 C.汉武帝建元元年 D.戊戌变法
4.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之类的思想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这些争论所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
A.政治的民主化 B.救亡图存 C.经济的工业化 D.思想的自由化
5.下列关于历史事实及影响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①戊戌变法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
②科学革命为即将到来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
③徐光启编写的《天工开物》,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④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以_____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戊戌变法。( )
A.道光帝 B.康有为 C.曾国落 D.孙中山
7.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中华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国侵略,一面开始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下列对这期间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鸦片战争爆发是虎门销烟的导火线 B.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发生
C.《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了公车上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掀起了洋务运动
8.近代中国历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探索史和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学技术—学制度(改良)—学制度(革命)—学思想,下列人物与这四个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A.②③①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④②③
9.1853年,英国人佩里率领四艘军舰叩开了日本的大门,日本人把这一事件称为“黑船事件”。这里的“黑船”是指(??? )
A.三桅帆船 B.蒸汽轮船 C.潜艇 D.航母
10.明治维新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最能体现这次改革的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一项措施是(??? )
A.废藩置县 B.废除行会制度,引进西方技术
C.实行义务教育 D.改革地税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11.下列关于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
②实际权力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较普遍
④外国势力的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下列关于日本明治维新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明治维新使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通过改革.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C.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体
D.日本逐渐改变了落后的面貌,成为亚洲第一个迈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13.近代以来,中国频繁遭受列强的侵略掠夺。在列强入侵面前,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为捍卫国家主权和争取民族独立而英勇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 )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徽货物?”
——嘉庆帝的敕谕
材料二: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当时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有何弊端?
(2)材料二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为什么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块界碑”?
(3)概括材料三中李鸿章和康有为的主要主张,他们共同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4)综合上述分析,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14.儒学在中国长期处于独尊地位,近代出现了多元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学终,至四书。……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于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三字经》
材料二: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二是从一元走向多元;三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鸦片战争时期非常有限度的开放,到洋务运动时期开放的扩大,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最后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面开放,这就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全过程。……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以及因此而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则进一步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一元结构……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郑大华《<新青年>创刊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
(1)指出材料一所渗透的儒家主要思想。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
(3)近代以来儒家学说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儒家思想的地位是如何遭到挑战的?
1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某校开展了“魅力古绍兴,实践大课堂”研学旅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研学是风情体验之旅。观察三味书屋照片,简析自然环境对绍兴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影响。
(2)研学是历史探索之旅。请概括鲁迅诗中“故园”(即祖国)暗无天日的国内外原因,并列举20世纪初绍兴杰出志士“以血荐轩辕”的史实一个。
(3)研学是成长感悟之旅。综合以上信息,谈谈类似研学活动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意义。
16.百年中国近代历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和探索史。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了近代中国遭受的哪一次侵略战争的结果?图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签订哪个不平等条约后的结果,它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图三的创办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该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什么作用?
(3)与图四相对应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在救国主张上,图三、图四有什么不同点?
17.(促进东西交融增强文化自信)
材料一:
思想家
思想主张
西方
苏格拉底
“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的作用,即知德合一。
柏拉图
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东方
孔子


君主应该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地位。
(1)(追思先哲)从人类的早期文明起,东西方思想就多元发展,交相辉映。请补充完整材料一。
材料二:西方的启蒙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古代儒家文明为其思想前提的。如启蒙思潮中的伏尔泰, 他的政治理想是清除现存的“神示宗教”,建立一个崇尚理性、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在伏尔泰心中, 中国儒学就是这种理性宗教的楷模。
——《浅谈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2)(东学西渐)儒学在当时中国的地位如何?伏尔泰尊崇儒学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
(3)(西学东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出“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趋势。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 识按示例续写这一趋势。
示例:
第一阶段: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等人兴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第二阶段:……
……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示意图
材料二:从1895年至1898年,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的戏剧性程度,与日本对西方的态度颇类似,甲午战争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压倒了简单的民族情绪。
——摘自许知远《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
材料三: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从洋务自强到变法维新,从共和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尽管期间遭遇过种种挫折扣失败,但中国社会的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景随人转,迭相递进,由学习西方的军事思想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
——改编自华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政治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各是什么?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对中国近代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2)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试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新文化运动传播了哪些“新思想、新理论”?
(4)根据材料三,说说在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中国向西方学目的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并对民族问题进行了科学的阐述。首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是梁启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①是1789年,②是1776年,③是1898年,④是1872年,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3.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历甲、乙、丙、丁、戊、、庚、辛、壬、癸称十干。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支。两者按固定顺序互相配合组干支,这就是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由此可知戊戌年是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戊戌变法因为发生在戊戌年间,因此被称为戊戌变法。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
4.B
【解析】
根据材料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之类的思想争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们所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救亡图存,即都面临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故B正确。政治的民主化,不符合洋务派与顽固派,故A排除。经济的工业化,不符合革命派与保皇派,故C排除。思想的自由化,不符合洋务派与顽固派,故D排除。故选B。
5.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传播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是我国近代第一场思想解放运动;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④正确。故C正确。思想启蒙运动为即将到来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②错误;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③错误,故排除ABD项。故选C。
6.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戊戌变法,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
7.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使全民愤怒,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C符合题意;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A不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辛亥革命爆发在191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B不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掀起了洋务运动,D不符合题意。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8.C
【解析】
梁启超属于制度层面的改良,李鸿章属于技术层面改革,陈独秀属于思想层面的改良,孙中山属于制度改良原因,因此对映的原因应该是②①④③,C正确;A、B和D项错误。
9.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黑船事件的有关知识。1853年7月8日,美国东印度舰队佩里准将率领4艘战舰驶入日本江户湾前,用武力威胁日本幕府停止“闭关锁国”的政策。佩里要求幕府接受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致“日本皇帝(将军)”的国书,结束锁国政策,并缔结通商条约。由于这些军舰船身都是涂上黑色的,船上的蒸汽机又冒着黑烟,故日本人称这次事件为“黑船事件”,所以B符合要求。故选择B。
10.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治维新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一项措施是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故选择B。
11.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治维新背景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前,幕府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仍处于萌芽状态,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2.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治维新的有关知识。1868年,讨伐幕府的武装在京都附近战胜幕府军队,推翻了幕府统治。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到东京,实施明治维新,所以B错误。故选择B。
13.(1)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了中国的落后。
(2)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李鸿章主张进行洋务运动,康有为主张变法。维护清朝统治。
(4)加强国际交往,学习外国的长处等。
【解析】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 )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可知,反映了清政府当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了中国的落后。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这场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可知,材料二中“这场战争”是指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千年变局……变法……”可知,概括材料三中李鸿章主张进行洋务运动,康有为主张变法。他们共同的目的是为维护清朝统治。
(4)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例如,加强国际交往,学习外国的长处等。
14.(1)仁的思想;克己复礼,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等;
(2)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挽救封建统治,直接冲击了儒学的历史地位。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改变中国的政体、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要在反封建问题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及其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
(1)本题考查《三字经》中体现的儒家思想。注意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根据“说仁义”“作中庸”“自修齐,至平治”可知涉及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的思想、克己复礼、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等。
(2)本题考查儒家学说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根据材料“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利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3)本题考查近代以来儒家思想的地位是如何遭到挑战的,结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即可,注意一定要体现出儒家思想受到的挑战性。
15.(1)绍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河湖众多。因此,绍兴的传统民居大多临河建屋,方便生活房顶坡度大,便于雨水下泄。
(2)清政府的腐朽和虚弱;西方列强的侵略。秋瑾积极投身辛亥革命,为革命事业英勇就义。
(3)有利于增强责任意识,激发爱国爱乡之情;有利于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精神生活;有利于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和实践能力。
【解析】
(1)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义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因此,义乌的传统民房顶坡度大,便于雨水下泄.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一新所处年代(1846—1894年),19世纪的清朝遭到西方列强侵略,政府的腐朽与虚弱,使中国陷入“乱世”的国内外原因;19世纪末仁人志士探索救国道路的史实。如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研学活动有利于增强责任意识,激发爱国爱乡之情;有利于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精神生活;有利于树立刻苦学习的观念,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和实践能力等。
16.(1)鸦片战争;《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的加深。
(2)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侧重技术学习,戊戌变法侧重制度学习。
【解析】
(1)《南京条约》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2)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牺牲;洋务运动侧重技术学习,戊戌变法侧重制度学习。
17.(1)强调“仁”。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韩非子
(2)儒家学说是清朝朝廷的正统思想。为了抨击欧洲的天主教会,反对宗教愚昧。
(3)
第二阶段:19世纪末,康有为等人兴起戊戌变法运动,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学习西方向制度变革转变;
第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等人兴起辛亥革命运动,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深化了制度变革的探索;
第四阶段:20世纪初,陈独秀等人兴起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学习西方深入到思
想文化领域;
第五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学习西方的马列主义,取得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依据所学从孔子的思想核心以及治理国家思想填写主;依据材料表格中君主加强权力可知是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2)依据所学可知儒家学说是清朝朝廷的正统思想。依据材料二的信息和伏尔泰的思想从抨击欧洲的天主教会,反对宗教愚昧回答。
(3)依据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或者从新文化运动分析回答。
18.(1)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戊戌变法为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奠定了基础。
(2)推翻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3)科学民主马克思主义
(4)技术→制度→思想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政治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各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概括它们对中国近代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戊戌变法为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奠定了基础。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试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推翻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文化运动传播的“新思想、新理论”是:科学民主马克思主义;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中国向西方学目的内容发生的变化是:技术→制度→思想;近代中国的思想界经历了从“学器物”到“仿制度”、“走俄国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历程。学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戊戌变法;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