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课 鸦片战争课时作业(解析版)1.“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不能制海,必为海制。”下列能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张骞通西域??? ②新航路开辟③雅克萨之战??? ④鸦片战争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2.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鸦片战争后,在中英两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今后大清国皇帝如有新恩施及他国,亦应准许英人”体均沾”。英国获取的这项权利是( ?)A.五口通商 B.协定关税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4.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下列场景与历史事实相符的是( ?)①在海边码头,一艘英国货船正在卸货 ②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家③民众对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感到气愤 ④大清官员与英国领事协商关税额。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5.下列对两次鸦片战争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两次战争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的B.两次战争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C.两次战争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D.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是英法两国6.近代上海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桥头堡,是一座饱经风霜的城市,这座城市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根据(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7.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表达了被列强割占或租占的七个地区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感情。其中一首写道:“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啊,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母亲!我要回来,母亲!”1997年7月1日,“守夜的黄豹”终于回到祖国怀抱。“黄豹”指什么?它的割占与哪一条约有关(??? )A.澳门《南京条约》 B.香港《马关条约》 C.香港《南京条约》 D.台湾《马关条约》8.“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向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这场战争”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9.某校八年级(3)班的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对一个历史课题进行研究,他们搜集了以下一些历史资料:①林则徐生平事迹;②英国军队侵华暴行;③割让香港岛示意图。根据这些历史资料,他们研究的课题应该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虎门销烟C.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10.《南京条约》的签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影响是( )①破坏了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②封建经济消亡③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④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年代尺中标注的A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它有什么影响?请为年代尺加一标题? 材料二:世界因15世纪90年代的新发现而发生了变化:西方逐渐成为世界中心。西方国家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2)根据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西方逐渐成为“世界中心”的历史条件(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近代中国出现上述年代尺变化的原因?12.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 道光帝对签订《南京条约》的原则性指示是“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允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开诚布公)晓谕(使明白圣意),当可就我范围(应该可以懂得和尊重我方的立场)”。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1)材料一反映了道光帝怎样的外交思想?(2)写出你对材料中“西学东渐”的理解。(3)由“夷”到“西”再到“泰西”,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这说明了什么?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世纪以前,由于地理上的阻隔,中国和西方国家几乎没有什么直接的交往,只是偶尔有一些旅行家、传教士和商人的个人来往活动。16世纪以后,处在原始积累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开始汹涌地向东方泛滥,……而封建中国就成为它们的一个主要觊觎目标。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便逐渐发生了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活动代替了中国和其他国家间的和平的商业和文化交流。 ——改编自《中国外交史》(1)列举16世纪以前“中国和其他国家间的和平的商业和文化交流”两例,并简述打破“地理阻隔”的历史事件。(2)写出19世纪改变“封建中国”社会性质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平等条约名称。(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14.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读了15世纪以来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请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为了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英国用武力迫使一个又一个国家打开了大门,迅速扩张成为一个“太阳不落的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1)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事件是什么? (2)哪一历史事件促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试举出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引领世界发展的一项创新成就。材料二 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这一年,距这个新国家的诞生仅仅118年,距离这片断大陆被发现也才400年。400年来,它从欧洲汲取营养,发展自己,118年来,它创造了自己的发展模式。(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美国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中“这片新大陆”是谁发现的?1894年的中国面临怎样的时局? 材料三“14 日,星期二,无事”。这是路易十六对1789年7月14日的描述。显然这一天在国王看来十分平常,甚至有些平淡。因为,连经常进行的猎鹿游戏都没有,所以,无事可记。但是,路易十六认为无事的这一天,却成为一个改写法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日子。(4)为什么说“路易十六认为无事的这一天,却成为一个改写法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日子”? 材料四 当他宣布登基的时候, 他宣誓忠于1789年的革命原则,也就是说尊重人权、自由、平等.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通过这个民法,确立革命的原则。拿破仑把法国带到了自路易十四之后的又一个辉煌的顶峰。不同的是,在拿破仑时代,伴随帝国扩张的,是法国大革命思想在全欧洲的传播。(5)根据材料四简要说说拿破仑的历史功绩?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材料二:(1)材料一中“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一年开始,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能否举两例说明。(3)材料二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是什么?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海国图志》在日本大受欢迎时,中国正面临严峻的形势。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当时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2)《海国图志》对日本“有用”在哪里?同一本书在中日两国的不同遭遇,对我们今天融入世界潮流有着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1.C【解析】依据题干“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不能制海,必为海制。” 反映了重视海洋则能兴盛,不能控制海洋,则会被海洋控制。结合课本所学,新航路开辟是从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引发了殖民掠夺的狂潮; 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海军,1840年,英国舰队从海上入侵,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②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①张骞通西域和③雅克萨之战和海洋无关,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2.D【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对中国历史时期的分段,主要依据的是社会性质。鸦片战争前中国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符合题意;“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都是鸦片战争的影响,但不是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原因,ABC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点睛: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了《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因为主要矛盾的变化导致人民所肩负的革命任务的变化:由反对封建主义变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革命任务;因此革命任伟变为反帝反封建,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开始了近代史。由以上分析,一系列变化的根因是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封建社会。3.D【解析】依据题干“今后大清国皇帝如有新恩施及他国,亦应准许英人‘一体均沾’”,可知是指片面最惠国待遇。1843年英国通过《虎门条约》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意味着其他列强从中国掠取的各项特权,英国可以援例享有,故D符合题意。A是指中国开放通商口岸,B是指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关税税率,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破坏中国的关税主权,C是指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外事官去裁决,使中国的司法主权受到严重的破坏,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4.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②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出现在1895年,与1843年上海的场景历史事实不相符,排除含有此项的ABD。而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要同英国商定,所以①③④场景与历史事实相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5.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1856-1860年英法组成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中国。所以对两次鸦片战争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英、法两国,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6.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排除。7.C【解析】从题中材料中“1997年7月1日,“守夜的黄豹”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可知,“黄豹”指香港。1842年8月,英国舰队沿长江而上,直逼南京城下,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由此可知,1842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故选C。8.A【解析】依据题干“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向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标志着中国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里程碑是鸦片战争,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9.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影响的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曾因林则徐禁毒引发了一场战争指的是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中,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个英国。故此题选择答案C。10.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经济消亡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后,②错误,ABD选项排除;①③④属于《南京条约》带给中国的影响,C选项符合题意。11.(1)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史的开端;近代中国屈辱史或西方列强侵略史(2)新航路的开辟,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世界开始走向整体;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西方国家发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一大步。(3)回答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从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任选两个方面答题即可【解析】(1)依据数轴中A的时间可知是鸦片战争;结合鸦片战争对于中国社会性质影响可知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尺:依据数轴事件可知近代中国屈辱史或西方列强侵略史。(2)依据所学从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以及西方国家发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回答。(3)回答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从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任选两个方面答题即可12.(1)从道光帝的指示中可看出对外国割让香港岛、开放通商口岸都是出于赏借和允许的,并没有屈辱感,由此可见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属于传统的夷夏思想,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大。(言之有理即可)(2)明朝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其中,传教士扮演了重要角色。传教士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史称“西学东渐”。(3)对西方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从传统的“天下观”转变为近代的“世界观”:说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放弃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解析】(1)根据材料“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允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开诚布公)晓谕(使明白圣意),当可就我范围(应该可以懂得和尊重我方的立场)”可知道光帝对外国割让香港岛、开放通商口岸都是出于赏识和允许的,并没有屈辱感,由此可见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属于传统的夷夏思想,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大。(2)根据材料“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明朝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其中,传教士扮演了重要角色。传教士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3)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由“夷”到“西”再到“泰西”表明近代中国人对西方人的历程经历了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这说明了中国欧仁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放弃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的观点。13.(1)丝绸之路的开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马可波罗来华,郑和下西洋(任选2例);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走向整体。(2)英国 南京条约(3)明清时期,中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发展,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得高额利润,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解析】(1)结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进行分析即可,如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马可波罗来华、郑和下西洋等。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走向整体。(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3)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需要从中西方的对外政策进行分析。14.(1)鸦片战争(2)工业革命,。蒸汽机车 (3)《独立宣言》,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 (4)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法国大革命开始 (5)打败反法联盟,颁布《法典》【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掠夺原材料和市场,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所以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事件是鸦片战争。(2)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840年,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引领世界发展的一项创新成就是斯蒂芬森的蒸汽机车。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陆会议颁布了《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材料中“这片新大陆”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的,1894年的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 (4)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所以说“路易十六认为无事的这一天,却成为一个改写法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日子”。 (5)根据材料四“他宣誓忠于1789年的革命原则,也就是说尊重人权、自由、平等.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通过这个民法,确立革命的原则。拿破仑把法国带到了自路易十四之后的又一个辉煌的顶峰”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打败了反法联盟的军队,把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播到欧洲各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颁布了《法典》,成为资本主义各国立法的典范。15.(1)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如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邓世昌、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杨靖宇、赵登禹、佟麟阁等。注意,要求是1840~1949年期间,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人物,举其中一例即可,有其他符合题意也可。(3)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中“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一年开始,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是;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清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邓世昌、为了民族大义,补习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杨靖宇、赵登禹、佟麟阁等,都是我们国家的民族英雄。(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二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16.(1)国内:清政府遭受外来侵略,专制皇权达到顶峰,腐败无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国际:西方列强把侵略扩张矛头对准中国,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处内忧外患的危机中。民族危机加深。(2)《海国图志》促进了日本的明治维新,从而成为亚洲第一个迈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勇于改革,以开放的心胸接纳先进事物。【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发表时期中国的背景需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促进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对于我们今天的启示需要从社会变革的角度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