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同步练习(解析版)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举措。下列属于清朝的举措有①册封达赖和班禅②设立宣政院③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④设置伊犁将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据史料记载,嘉靖四十二年(1563)三四月间,浙江巡抚、都统率兵船配合朝廷大军会剿流窜到福建敌船70余艘,救回被掠百姓百余人,敌祸患稍息。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马戛尔尼来华 B.平定准噶尔叛乱C.戚继光抗倭 D.雅克萨之战3.马镫的传播历程充分说明( )A.欧洲文明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 B.优秀的文明成果必然会得到广泛传播C.阿拉伯人是欧亚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 D.东方文明传播到西方并产生重大影响4.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列下列货币(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②①④5.“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行驶,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符合“西北备边”的史实有①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物,保护往来商旅,设立驿站②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并委派官吏,驻扎军队③明朝时期为加强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实行改土归流政策④清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掌管该地区事务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6.元朝设立宣政院,明朝加固增修长城,清朝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这些措施的共同意义在于(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地方权力 C.抵御外来入侵 D.维护国家统一7.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元、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B.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C.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8.某历史探秘社团选用下列四图及相关知识制作PPT作为小组学习成果的汇报,最能反映该小组探究主题的是(▲)A.古代农业的发展 B.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C.古代科技的发展 D.闭关锁国政策9.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明朝实行改土归流,清朝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它们的共同目的是( ??)A.防范蒙古族南下 B.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抵御沙俄的入侵 D.加强对沿海地区的管理10.下列史实与推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史实推论A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中国有了影响世界的天文学著作B明朝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C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台湾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古代中国落伍于世界的重要原因A.A B.B C.C D.D11.明长城东起_____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_____。12.自去年以来,日本右翼围绕着“钓鱼岛问题”制造各种事端、开展日美联合夺岛军演等系列活动,引起中国人民对巩固国家统一、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等问题的极大关注。某班同学针对“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进行归类学习,收集到了以下图片和材料,让我们一起阅读与感悟。材料一材料二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请回答:(1)图一中的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最主要的历史贡献是什么?图二情境发生在1662年初我国的某宝岛,与此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17世纪中期,面对图三的情境,清政府哪位皇帝组织哪两次反击战?最终双方签订了哪一条约从而解决两国的东段边界问题? (3)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材料一所涉及的史实体现了材料二的哪一观点?请你再用清朝的一例史实来证明材料二的另一个观点。(4)“学史使人明智”。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联系当今中日“钓鱼岛问题”,谈谈讨论“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1)分别写出图1、图2和图3最早出现的时期并简述其作用。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当时开封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宋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材料三 明清商业相对繁荣,其中不乏豪商大贾,而称雄明清商界者又非徽商莫属。明中叶以来三百年间,从其拥有的资金到广泛的影响力,皆为一时之冠,有“无徽不成镇”之谚……——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3)根据材料三,写出明清时期商业发达的新表现。14.民族团结,民心所向,国家统一,大势所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管辖彰显主权地区朝代机构新疆西汉设置①,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西藏元朝设立②,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台湾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清朝设置③,隶属福建省材料二:文物见证历史 (1)写出材料一中①②③的内容。(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古代推动民族融合的不同方式。(3)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用相关的史实加以论证。(温馨提示:本小题分层给分,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5.我国今天的疆域版图是清朝时期奠定的。请阅读下边的清朝疆域图,完成下列问题。(1)清朝前期的疆域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至什么地方?(2)图A地区,西汉时就已归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清朝前期,这一地区爆发了两次叛乱,请问是哪两次叛乱?清政府评定叛乱后设置了哪一机构进行管辖?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3)图B地区正式归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哪一朝代?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4)综合上述各问,请你本道试题设计一个合理的主题。16.某班计划以“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主题出一期历史板报。以下是该班同学收集的资料。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制度篇)材料一: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指不相上下,相互制约),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朱元璋《皇明祖训》(对外交往篇)材料二:我们是东海捧出来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群弟,我就是台湾,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七子之歌》 (盛世篇)材料三:清初几代皇帝认真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执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百余年间,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文学篇)材料四: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摘自百度百科(1)概括材料一中明太祖的措施。说说这项措施有什么影响?(2)17世纪时,我国台湾被哪个国家所侵占?材料二中“郑氏”指的是谁?他最主要的历史贡献是什么?(3)材料三所描绘的盛世被称为什么?经过这三代皇帝的经营,清朝疆域非常辽阔,其中最南到达什么地方?(4)材料四介绍的是清代哪一部小说?作者是谁? 参考答案1.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确立了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故①符合题意;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故②不符合题意;清朝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使云南边疆与内地在政体上统一,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③符合题意;乾隆帝平等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故④符合题意。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2.C【解析】根据时间1563可知该事件发生在明朝时期,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因此C正确。ABD都发生在清朝,时间不符。ABD错误。综上故选C。3.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据考古发现马镫最晚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马镫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传入到西方最终推动了西方军事体制的变革,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货币的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半两钱出现在秦朝,交子出现在北宋前期,开元通宝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前期,康熙通宝出现在清朝,③②①④符合题意,故选D。5.C【解析】根据题干“西北备边”结合所学知识,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物,保护往来商旅,设立驿站,西域在今天中国的西北地区,①符合“西北备边”的史实;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并委派官吏,驻扎军队,宣政院管辖的是西藏,而非西北边备,②不符合“西北备边”的史实;明朝时期为加强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改土归流是西南地区,③不符合“西北备边”的史实;清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掌管该地区事务,伊犁地区在新疆,④符合“西北备边”的史实。综上所述①④符合题意,故选C。6.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元朝设立宣政院和清朝推行改土归流的共同意义。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元朝设立宣政院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维护了祖国统一。清朝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也维护了祖国统一。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7.D【解析】明清时期,对内: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建立卫所,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在北方与蒙古设立榷市;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立伊犁将军,册封达赖和班禅,设驻藏大臣等措施都加强了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外:抗击倭寇;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等维护了祖国的主权和统一。D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元、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8.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安简图反映了长安的商业繁荣;北宋交子的出现体现了北宋商业繁荣;南都繁会体现了明朝商业繁荣;广州十三行体现的是清朝商业的繁荣,由此可知这体现的是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科技和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ACD项。故选B。9.B【解析】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明朝实行改土归流,清朝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其共同目的是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B正确;防范蒙古族南下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C抵御沙俄的入侵是清朝的措施;二者都不是对于沿海的管理D错误。10.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故D符合题意;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整理的是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和天文学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时修建,而不是明朝,故B不符合题意;改土归流是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措施,而不是在台湾地区实行,故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1.鸭绿江 嘉峪关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代为防卫蒙古贵族的掠夺,多次修筑长城,它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12.(1)荡平东南沿海倭寇 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2)康熙 雅克萨反击战 尼布楚条约(3)对抗外敌入侵 康熙平等葛尔丹叛乱;乾隆平等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4)维护国家主权,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戚继光和郑成功的知识,明朝中后期,日本的倭寇不断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荡平东南沿海倭寇;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郑成功与1662年收复了台湾,因此本题的答案是:荡平东南沿海倭寇,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2)本题考查的是抗击沙俄的知识,17世纪,沙俄侵略者侵入我国黑龙江,康熙帝率领清朝军队,领导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最终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因此本题的答案是:康熙,雅克萨反击战,《尼布楚条约》。(3)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材料一主要讲述的是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体现了材料二中的观点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材料二中的另一观点是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典型史实是乾隆平等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4)本题是一个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问题,面对当今中日“钓鱼岛问题”,结合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3.(1)图1:秦朝。图2:西汉。图3:北宋。作用:促进了商品交换,加强了经济联系。(2)坊市分离;早市、夜市的出现;纸币、商标、广告的出现;商业大都市的出现;等等。(3)商帮的出现。【解析】(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1是秦朝的半两钱;图2是西汉的五铢钱;图3是北宋的纸币交子,三者的出现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根据材料“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当时开封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进行直接归纳即可。(3)材料有“无徽不成镇”之谚……”指的是商帮的出现。14.(1)①西域都护府;②宣政院;③台湾府。(2)武力征服与和平交往。(3)本题为分层賦分。观点示例:观点1:有效的边疆治理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观点2:正确的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观点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元朝疆域辽阔,推行行省制度,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立,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根据材料图片内容“霍去病幕”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霍去病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将领,反映了古代推动民族融合的方式之一是武力征服;根据“文成公主入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赟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许多书籍和谷物、蔬菜种子,还带去了大批手工业工匠。从此,吐蕃人学会了平整土地、种植蔬蔾等。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反映了我国古代推动民族融合的和平交往方式。(3)开放题,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用相关的史实加以论证即可。如:观点1:有效的边疆治理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观点2:正确的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观点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5.(1)北:西伯利亚;西:葱岭;东:太平洋;南:南海诸岛。(2)准噶尔部葛尔丹叛乱、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新疆与清朝中央政府的联系,使清朝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增强,边防更加巩固。(3)元朝。确立册封西藏两个宗教首领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等;确立金瓶掣签制度。(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疆域范围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疆域广大,?东到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西跨葱岭;北达西伯利亚。(2)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加强对新疆统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A地区即我国的新疆地区。清朝前期,这一地区爆发了两次叛乱,即准噶尔部葛尔丹叛乱、大小和卓叛乱;清政府评定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新疆与清朝中央政府的联系,使清朝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增强,边防更加巩固。(3)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加强对西藏统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B地区即我国的西藏地区。西藏正式归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元朝。清政府为加强对西藏的统治,确立册封西藏两个宗教首领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等;确立金瓶掣签制度。(4)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有关知识。清朝加强对新疆、西藏的统治,巩固了祖国的疆域,使得清朝的疆域极为辽阔,所以综合上述提问,本道试题的主题可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6.(1)废除丞相制度。加强了君主集权。(2)荷兰 郑成功 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3)“康乾盛世”。南海诸岛。(4)《红楼梦》。曹雪芹【解析】(1)依据材料一“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可知是废除丞相制度。影响:依据所学可知是加强了君主集权。(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是荷兰殖民者,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3)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是“康乾盛世”。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是南海诸岛。(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可知是《红楼梦》。作者依据所学可知是曹雪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