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同步练习(解析版)1.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中国人民100多年的反侵略斗争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时刻教育着我们“勿忘国耻,以史为戒”。下列哪块浮雕不适合这个主题A.抗日战争B.五四运动C.虎门硝烟D.渡江战役2.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 )A.严复 B.容闳 C.魏源 D.康有为3.今年是虎门销烟180周年,领导虎门销烟的历史人物是(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左宗棠4.下列有关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他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林则徐虎门硝烟是引发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C.他编著了《海国图志》,在19世纪中期成为日本的畅销书D.林则徐1939年领导禁烟运动,捍卫了中华民族尊严和根本利益。5.九年级三班钟国平时对中国近代和现代的科技文化成就进行了认真整理,他整理的笔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出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B.魏源译述的《天演论》向国人介绍了进化论思想C.邓稼先领导了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他被誉为“两弹元勋”D.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他被国内外誉为“杂交水稻之父”6.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的,下列能对“西学东渐” 提供佐证的有①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②林则徐编译了《四洲志》③鉴真东渡 ④伏尔泰缩写《中国孤儿》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7.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上,中华民族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下列人物与其功绩对应正确的是( )A.林则徐——举办近代民族工业 B.康有为——建立民主共和国C.洪秀全——建立君主立宪制 D.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8.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作者与其著作是()A.郭嵩焘——《使西纪程》B.林则徐——《四洲志》C.严复——《天演论》D.魏源——《海国图志》9.历史上,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它们的确立都是为了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 ( )A.林则徐 B.关天培 C.康有为 D.陈化成10.鸦片战争时在位的皇帝是( )A.乾隆帝 B.道光帝 C.咸丰帝 D.光绪帝11.想一想,写一写。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加剧,促使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不断扩大。为了解西方,抵御外侮,一批先进中国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主张,完成下表。主要代表人物主要主张________设立译馆,主张要了解世界,编译《四洲志》,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________________促使清政府派遣留学生。郭嵩焘________(2)“开眼看世界”在当时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这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清政府颁布了一项对西洋商人的管制条例,有下列重要规定:?在贸易期间,夷商每月八日、十八日、二十八日,才可到公园游玩;夷商不准坐轿;夷商不准直接晋见中国官员,有所请求时,应写妥呈文请洋行代转;夷商不准到街上购买东西;不准探听物价;不准买中国书籍。──《中国人史纲》柏杨材料二:挽郭嵩焘:“鸿文硕学郁儒宗,才过古人,不掩其德;赤胆忠肝筹国是,谤满天下,无损于名”。──清末学者?王先谦材料三:“关键性术语使用的变化雄辩地证实了在对西方理解过程中的这种进步。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大体上称为‘夷务’,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称为‘洋务’和‘西学’,在九十年代就称为‘新学’。”──《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是怎么看待西方的?(2)材料二挽联中赞誉了郭嵩焘的“赤胆忠肝筹国是”,请举例说明。挽联中的“谤满天下”又指什么?(3)说说材料三中对“与西方有关的事务”的术语称呼变化的差别。这种变化说明什么?(4)除了郭嵩焘外,请你再举一位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并说说其对西方的认识是怎样领先时代的。(本题也可以这样设问:除了郭嵩焘、魏源、林则徐、容闳外,请你再举一位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并说说其对西方的认识是怎样领先时代的。)?13.中国近代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无论是爱国官兵,还是广大劳动人民都奋勇反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 事 相 始 终,断无中止之理。”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全部销毁。(1)材料中的“本大臣”是谁?材料中提到的历史事件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这一历史事件是什么?列举英国为此发动的战争中的两位民族英雄的姓名? 材料二 舰远致被鱼雷击中沉没时,……坠落海中,其随从刘忠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按犬首入水,自己亦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2)材料中提到的民族英雄是谁?他牺牲于这次海战中,这次海战的名称是什么?列举近代史上,两次反对外来侵略的农民运动?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林大人缴获鸦片后不肯作罢,随即上演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幕,即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第一幅浮雕------虎门销烟,这一举动可谓大快人心。 ——《袁腾飞说中国史》(下)材料二?英国舰队到广东海面挑战,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英舰到达南京长江下关江面,清廷派人求和,鸦片战争结束。 ——《无敌初中历史年表》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有什么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鸦片战争爆发于哪一年?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3)鸦片战争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15.探究题某校八年级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近代仁人志士的寻梦之旅”,在全班展览他们准备的相关成果资料,请你也参与进来,完成探究任务。①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②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③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 及。”④洪秀全:“相与正已正人,相与作中流之砥柱,相与挽已倒之狂澜。行见天下一家,共享太平。”①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②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③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 及。”④洪秀全:“相与正已正人,相与作中流之砥柱,相与挽已倒之狂澜。行见天下一家,共享太平。”任务一⑴根据下列表格中的类别,填写对应内容的序号改革家农民起义领袖民族英雄⑵通过以上近代各阶层仁人志士的名言名句,说说他们探索救国之路的目标是什么? 任务二⑶该小组同学在展示中,在对比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变法异同点时遇到的困难,请结合相关史实,帮助他们决定。任务三⑷综合以上探究内容,你对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有何认识?16.材料一:鸦片“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放任自流,数十年后“中国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人民痛感鸦片危害,强烈要求禁烟。材料二:北京西郊,青山绿水,风景优美。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时150年,在这里建造起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这座皇家园林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洗劫一空(见图)。材料三:diaoyudao问题的由来始于近代史上riben对中国领土的侵略。1895年1月14日,riben政府不等战争结束便迫不及待地通过“内阁决议”,单方面决定将diaoyudao划归riben。阅后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禁烟运动的领导人是谁? (2)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为什么? (3)根据材料二,这座皇家园林名称是什么?在哪场战争中为烧毁? (4)追根溯源,根据材料三,diaoyudao问题源于哪场战争? 参考答案1.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其导火线就是帝国主义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了日本。虎门销烟是反抗外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主义侵略行为的民族抗争。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战役,是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决战,不属于反侵略斗争,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D。2.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故选C。3.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故A正确。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故排除B项。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故排除C项。左宗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故排除D项。故选A。4.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虎门硝烟是引发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所以ABD正确;魏源编著了《海国图志》,在19世纪中期成为日本的畅销书,所以C错误。故选择C。5.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清朝末年,甲午海战的惨败,再次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亡的关头,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B项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6.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林则徐编译了《四洲志》属于西学东渐,A选项符合题意。鉴真东渡、伏尔泰缩写《中国孤儿》属于东学西渐的代表,BCD选项排除。7.D【解析】魏源被称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编写了《海国图志》,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因此D正确。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举办近代民族工业是洋务派的作为,与林则徐无关,所以A错误。康有为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领导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是孙中山。所以B错误。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领袖,起义最后失败,并未建立君主立宪制,C史实错误。综上故选D。8.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9.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虎门销烟”,结合所学知识,到广东查禁鸦片,虎门销烟的是民族英雄林则徐。B项和D项是在鸦片战争中牺牲的爱国将领;D项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故选A。10.B【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知识。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当时在位的皇帝是道光帝。故选B。11.(1)林则徐 ;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容闳 ;在《使西纪程》中阐述西方政教风俗远超中国,我们不能盲目自大。(2)使部分中国人突破狭隘的世界观;从此,为抵御外辱,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一股思想潮流。(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设立译馆,主张要了解世界,编译《四洲志》,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容闳促使清政府派遣留学生;郭嵩焘在《使西纪程》中阐述西方政教风俗远超中国,我们不能盲目自大。(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眼看世界”在当时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使部分中国人突破狭隘的世界观;从此,为抵御外辱,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一股思想潮流。12.(1)清政府固守“华夷有别”的落后观念,狂妄自大,视西方为未开放的”夷狄”,认为中国文化高于西方文化(2)“赤胆忠肝筹国是”是指1876年,年近六旬的郭嵩焘冲破重重阻力,在朝野一篇谩骂声中出任驻英公使,并写下《使西纪程》,客观记述所见所闻,送呈总理衙门。“谤满天下”指郭嵩焘出使英国遭到守旧势力的谩骂羞辱;《使西纪程》有分析西方长处的言论遭人弹劾和朝廷申斥;“穿洋装、让妇女学洋语”遭守旧势力群起攻击;晚年回到家乡遭地方官员乡绅轻慢鄙视等。(3)“夷务”把中国看成是世界的中心,轻慢蔑视西方;“洋务”和“西学”开始改变看不起西方的态度;“新学”则清清楚楚地含有赞许的意思。这种变化说明了在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启蒙下,中国重新认识外部世界,并做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抉择。(4)开放性测试题,学生任意举出魏源、林则徐、容闳并能说出他们主要思想观点即可。(根据学情和学生课外探究的情况,也可以采用括号内的设问,问题着眼于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回答内容更为开放,像列举严复、郑观应、李鸿章等都可以,教师应该采用鼓励性的评价,要让一些喜欢看书、知识面广、喜欢思考的学生有成就感)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清政府颁布了一项对西洋商人的管制条例,有一些重要规定”,可以看出当时固守“华夷有别”的落后观念,狂妄自大,视西方为未开放的”夷狄”,认为中国文化高于西方文化。(2)根据材料二“”挽联中赞誉了郭嵩焘的“赤胆忠肝筹国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胆忠肝筹国是”是指1876年,年近六旬的郭嵩焘冲破重重阻力,在朝野一篇谩骂声中出任驻英公使,并写下《使西纪程》,客观记述所见所闻,送呈总理衙门。“谤满天下”指郭嵩焘出使英国遭到守旧势力的谩骂羞辱;《使西纪程》有分析西方长处的言论遭人弹劾和朝廷申斥;“穿洋装、让妇女学洋语”遭守旧势力群起攻击;晚年回到家乡遭地方官员乡绅轻慢鄙视等。(3)根据材料三“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大体上称为‘夷务’,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称为‘洋务’和‘西学’,在九十年代就称为‘新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与西方有关的事务”的术语称呼变化的差别。“夷务”把中国看成是世界的中心,轻慢蔑视西方;“洋务”和“西学”开始改变看不起西方的态度;“新学”则清清楚楚地含有赞许的意思。这种变化说明了在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启蒙下,中国重新认识外部世界,并做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抉择。(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13.(1)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林则徐.(2)邓世昌;黄海大战;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知识。“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这句话中的“本大臣”指林则徐,这句话反映了林则徐禁烟的决心和勇气。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在这一战争中关天培、林则徐都是民族英雄。(2)本题考查的是甲午战争的知识。根据材料二“舰远致被鱼雷击中沉没时,…坠落海中”可知这是反映的甲午战争中的黄海大战,这一战役中邓世昌英勇牺牲。为了反对外来侵略的农民运动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14.(1)林则徐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2)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3)启示: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从此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事实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们只要发愤努力,振兴中华,才能使我国自立由于世界。 (答案不唯一答对一点可得分)【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面对鸦片流毒,林则徐在1839年虎门硝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把中国变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3)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从此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事实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们只要发愤努力,振兴中华,才能使我国自立由于世界。15.(1)改革家农民起义领袖民族英雄②③ ④ (2)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3)不同点:①阶级属性不同,洋务运动代表地主阶级,戊戌变法代表资产阶级。②改革目的不同,洋务派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维新派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③领导阶层不同,洋务运动是洋务派,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④探索之路不同,洋务运动是走军事器物救国之路。戊戌变法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相同点:①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的改革。②都涉及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③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④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答案符合题意即可)(4)救亡图存和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近代救国道路具有一定的艰巨性和曲折性等。【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60---90年代,以李鸿章为首的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巩固清朝统治;19世纪末,康有为和梁启超发起了戊戌变法,改革家是②③;1851年---1864年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他是农民起义领袖;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林则徐是民族英雄;(2)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林则徐、李鸿章、等他们的共同愿望都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3)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不同点有①阶级属性不同,洋务运动代表地主阶级,戊戌变法代表资产阶级。②改革目的不同,洋务派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维新派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③领导阶层不同,洋务运动是洋务派,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④探索之路不同,洋务运动是走军事器物救国之路。戊戌变法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相同点有:①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的改革。②都涉及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③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④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4)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救亡图存和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近代救国道路具有一定的艰巨性和曲折性等。点睛:专题复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背景、时间、代表人物、内容及影响,核心对比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6.(1)林则徐. (2)鸦片战争.因为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或者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 (4)甲午中日战争.【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国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林则徐上述道光帝的内容,要求道光皇帝禁烟,并得到批准,在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彰显了中国人民反抗的精神。(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领土完整和独立的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根据材料二“这座皇家园林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洗劫一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闯入北京,火烧了圆明园,这使中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4)根据材料三“1895年1月14日,riben政府不等战争结束便迫不及待地通过“内阁决议”,单方面决定将diaoyudao划归riben。”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日本占据了钓鱼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