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同步练习(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探究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同步练习(解析版)

资源简介

综合探究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同步练习(解析版)
1.他们给中国带来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他们在埃及发现了希腊文化,还接触了印度的数学和哲学。他们的脚步所到之处,都出现了学习的热潮。上述材料中的“他们”是指( )
A.古印度人 B.阿拉伯人 C.古巴比伦人 D.古希腊人
2.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 )
A.郑和 B.戚继光 C.李时珍 D.宋应星
3.1405-1433年间,郑和七次远航西洋,对其目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促进了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②寻找黄金
③发展海外贸易
④宣扬了国威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欧洲人能够在15世纪末开辟新航路,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其中,主要受益于中国的因素是(??? )
A.把握航海方向的指南针传人欧洲并被普遍应用 B.地圆学说逐渐被欧洲人接受
C.东方丰富的金银、丝绸等商品吸引欧洲人 D.丰富的航海知识与探险精神
5.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共同作用是(??? )
A.加速了美洲的开发 B.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
C.促成了新的民族产生 D.扩大了中国的影响
6.小明最近读了一本名为《归来没有统帅》的传记,记述欧洲航海家环球航行的事迹,其主人公肯定是(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7.“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是在哥伦布等航海家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这主要是由于(??? )
A.在此以前未出现著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
B.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曾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
C.其探险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的生活状况,促进了世界各族历史的融合、统一
D.其探险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8.我国著名史学家吴晗曾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中国历史上所未有的,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明朝之所以能够实现大规模航海,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航海知识丰富 B.前期国力的强盛 C.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发达
9.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请问下图哪一幅与之有关?( )
A.
B.
C.
D.
10.作家当年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掀起一股读史热潮, 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是( )
A.八股取士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11.1416年12月28日(永乐十四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近日,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出资在马六甲修建了郑和文化馆。其中,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图片展,详细介绍了郑和七下西洋的相关历史。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宝船,装有明朝皇帝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国进贡明朝皇帝的贡品、珍品,还有郑和船队在海外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物品。为此,称为“宝船”,意为“运宝之船”。据材料可知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之一在于(??? )
A.宣扬国威 B.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
C.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D.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12.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始终是历史的主旋律,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是( )
A.种姓制度 B.阿拉伯数字 C.《神曲》 D.汉谟拉比法典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世界航海探险史上,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然而,尽管哥伦布相信地球是圆的,相信横渡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可抵达东方,遗憾的是,他最终并没有实现环球航行的梦想。真正实现环球航行梦想的,是另一位名彪青史的葡萄牙航海家
──斐迪南·麦哲伦。
(1)人们为什么永远不会忘记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请举例说明
(2)当时有哪些条件帮助麦哲伦实现了环球航行?
(3)除了哥伦布和麦哲伦,当时还有哪些航海家加入到了新航路开辟的行列?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上,中国与欧洲曾先后进行过远洋航海活动。
材料一:图1郑和远航路线???????????
图2新航路开辟航线
材料二:耀兵异域,示中国只富强。
——《明史.郑和传》
材料三:哥伦布到达古巴和海地后,用玻璃碎片、用过的扑克牌换取了印第安人大量的金银等。并在那里建立据点,经过九个月的战争对当地人民进行血腥统治和疯狂掠夺。
(1)图1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a、b分别是什么地方?
(2)图2中的A,B,C,D四条航线中,属于哥伦布远航线的是________(字母)
(3)根据图片和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目的有何不同。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这种贸易,对国计民生关系不大。明政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强大与富有,贸易背后巨大的耗费给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材料三:新航路的开辟,在商业领域引起了革命性变化。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欧洲各国掀起了占有亚洲物产和美洲资源的竞争热,殖民浪潮从此愈演愈烈。……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愈益增长……。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渴望谋取政治地位,从而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到来。?
——岳麓书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与材料一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发现美洲的是谁?
(2)中国明朝哪位皇帝最早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最远到达什么地区?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目的有何不同?
(4)郑和下西洋和材料一中所体现的事件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从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来看,你认为哪个更大?结合材料二,三说明你的理由。
16.九年级同学在学对外交往主题时,采用了编制年代尺和收集史料的方法来学习以提高归纳分析能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地交往史实
(1)请写出A,B两处中国古代与世界交往的史实,并说明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意义。
材料二:19世纪末,欧洲势力控制了大部分亚洲和几乎整个非洲地区,他们欧洲血统的美洲兄弟也统治了美洲。……三个历史进程:革命、工业化及帝国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欧洲人和欧裔美洲人何以逐渐地控制了世界。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2)结合史实至少从两个角度说明“欧洲人和欧裔美洲人何以逐渐地控制了世界”。
(3)请说明材料一、二中对外交往的不同特点。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通过连接欧亚的商路把来自中国的罗盘、火药、纸张等发明带到了欧洲,也把由印度人创造的0到9的计数法经过改造后传到欧亚各地。同时阿拉伯人为中国带来了天文学和医学知识,还带来了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阿拉伯人学者还翻译了许多希腊著作,把古代希腊文化的辉煌重新展现在西欧人面前。因此材料中所说的“他们”指的是阿拉伯人,B选项符合题意。
2.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在1405-1433年间,七次出海下西洋,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故A项正确。BCD项,戚继光是明朝的抗倭英雄,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宋应星明末科学家、著有《天工开物》,与题干无关,故B、C、D项错误。
3.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它促进了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所以①④;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是寻找黄金,发展海外贸易,所以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4.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的开辟条件的理解。促成欧洲人在15世纪末开辟新航路的因素包括: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黄金需求量增大 (主要);《马可 波罗行纪》的流传,欧洲人把东方看成是黄金边地的人间天堂;商路不畅,奥斯曼帝国对东地中海的控制,使商路受阻碍;,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已传入欧洲,此时,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对于新航路的开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与中国有关的主要的就是答案A。
5.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有关知识。加速美洲的开发、促成了新的民族产生都是新航路开辟的作用,与郑和下西洋无关;扩大了中国的影响是郑和下西洋的作用,与新航路开辟无关;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则是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共同作用。故选择B。
6.D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通过对题干的分析,抓住“环球航行”的关键词,直接得出答案为D。
7.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海外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同时,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把旧大陆和新大陆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故选择C。
8.B
【解析】
题干中的问题是明朝之所以能够实现大规模航海最主要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明朝初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的运用,目的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宣扬大明国威。以上选项都是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应该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才能为远洋航行提供物质基础,故选:B。
9.C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开始出使西洋。郑和的船队先后达到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根据图C航海路线的地点,可知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C项符合题意;图A中航海路线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可知是麦哲伦的航海路线。A项不合题意;图B航海路线进入印度洋,到达了亚洲的印度,是达伽马的航海路线。B项不合题意;图D是三角贸易的路线,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0.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636年皇太极建立清朝,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属于清朝的史实,B项符合题意;八股取士、戚继光抗倭、郑和下西洋属于明朝的史实。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1.B
【解析】
分析材料“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宝船,装有明朝皇帝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国进贡明朝皇帝的贡品、珍品,还有郑和船队在海外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物品”可知,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海外诸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故选项B符合题意;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B
【解析】
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它的发明与传播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B选项符合题意。
13.(1)哥伦布率船队开辟新航路,发现美洲大陆
越来越多的航海家加入海上探险行列去,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当时已经能够制造适合远航的大船以及航海知识的不断增加;指南针的使用;地圆学说的流行
(3)达·伽马、迪亚士、麦哲伦
【解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和代表人物。本题是基础题,航海家哥伦布的贡献是发现美洲。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是当时已经能够制造适合远航的大船以及航海知识的不断增加;指南针的使用;地圆学说的流行。代表人物还有达·伽马、迪亚士、麦哲伦
14.(1)a红海沿岸,b非洲东海岸
(2)A
(3)郑和下西洋目的:①宣扬国威;②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③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政治目的为主)
哥伦布航海目的:①寻找黄金;②获取商业利益,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新的活动空间,或寻找到达东方的新航线。(经济目的为主)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a红海沿岸,b非洲东海岸。
(2)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2中的A是哥伦布航线;B是麦哲伦船队航线;C是达·伽马航线;D是迪亚士航线。
(3)本题考查的是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目的:以政治目的为主,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哥伦布航海目的:以经济目的为主,寻找黄金;获取商业利益,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新的活动空间,或寻找到达东方的新航线。
15.(1)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
(2)明成祖(朱棣);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往来;新航路开辟是为了开拓新航路,寻找黄金和香料,传播天主教(意思相近即可);前者主要是政治军事目的;后者主要受利益驱使。
(4)新航路的开辟;
郑和下西洋采取的是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这种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给明朝带来巨大财政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国政治经济革新;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促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物种交流;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到来。
【解析】
(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1492年,哥伦布率领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10月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此后又发现了古巴和海地。在接下来的10年间,哥伦布先后三次西航。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
(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1405年到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明成祖(朱棣);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依据题干“材料二:郑和下西洋……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寻找黄金和香料,传播天主教。欧洲人越发想要寻求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往来;新航路开辟是为了开拓新航路,寻找黄金和香料,传播天主教(意思相近即可);前者主要是政治军事目的;后者主要受利益驱使。
(4)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更大是新航路的开辟;理由是:郑和下西洋采取的是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这种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给明朝带来巨大财政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国政治经济革新;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促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物种交流;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到来。
16.(1)A: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B:马可波罗来华 意义: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都促进了与各国的友好往来。
(2)欧美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家实力的增强,从而拥有了对外扩张的实力;
欧美国家率先开展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西方先进和东方落后的局面;工业革命中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也为他们控制世界奠定了技术基础。
欧美国家在实力增强后,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三选二)
(3)材料一:和平的对外交往;材料二:对外殖民扩张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国与日本的交往交流非常频繁,日本为了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曾派十几批遣唐使来中国。754年,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他不仅在日本传播佛教经黄,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艺术等,对中日交流作出卓越的贡献。贞观初年,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传播作出重大贡献。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代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华,在元朝生活了17年。马可·波罗回国后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形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这些对外交往,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都促进了与各国的友好往来。
(2)可以从政治和经济角度来分析。从政治角度,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1775年发生的美国独立战争,欧美国家通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家实力的增强,从而拥有了对外扩张的实力;从经济上,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英国对外进行殖民掠夺,也使英国号称“日不落国家”, 形成了西方先进和东方落后的局面;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遍地开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随着商品、资本在全世界的扩张,世界逐渐形成由资本主义主导和控制的统一整体。
(3)由所学知识可知,人类的交往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和平交往,一种是暴力冲突。暴力冲突把历史上一些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强行的联系到了一起,从而加强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和平交往有利于促进不同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便于他们之间的借鉴互惠。材料一中丝绸之路、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取经、郑和下西洋等属于和平交往。对外殖民扩张属于暴力冲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