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课时作业(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课时作业(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课时作业(解析版)
1.下列各选项中,注重总结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徐霞客游记》
2.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作者( )
A.李时珍 B.徐光启 C.宋应星 D.徐霞客
3.下列作品中深刻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社会生活,揭示其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的是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西游记》 D.《永浒传》
4.民间故事大多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并在劳动人民中长期流传。下面哪一则是民间故事( )
A.《红楼梦》 B.《水浒传》 C.《白蛇传》 D.《孙子兵法》
5.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从事丝绸产销,由于生意兴隆,就添置十几台织机,雇用十几名技术工人织绸。这一历史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6.下列史实与推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
中国有了影响世界的天文学著作
B
明朝修建承德避暑山庄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C
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
台湾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D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是古代中国落伍于世界的重要原因
A.A B.B C.C D.D
7.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东西方戏剧大师,都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剧作。以下属于他们的戏剧作品的是()
A.《红楼梦》、《威尼斯商人》 B.《长生殿》、《仲夏夜之梦》
C.《牡丹亭》、《奥赛罗》 D.《桃花扇》、《哈姆雷特》
8.一种探索,只为好生活。下列对中外先进分子的探索归纳正确的有( )
序号
探索
历史影响

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哥白尼.“日心说”
“世界近代科学革命的开端”

爱迪生.电灯
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距离

黄宗羲.“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批判了封建礼教,具有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明朝丝制品中“云锦”最为名贵,素有“寸锦寸金”的说法,小华想要了解当时云锦的制造工艺,你应该推荐( ▲ )
A. B.
C. D.
10.下列著作和作者搭配正确的是( )
①《三国演义》——罗贯中
②《水浒传》——施耐庵
③《红楼梦》——董其昌
④《西游记》——吴承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时的社会寻找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期,这部书通过塑造各种神话人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当时统治者的腐朽罪恶。
(1)这部书的作者是谁?明朝还有哪两部奇书?
(2)《西游记》所描写的孙悟空反抗天庭的斗争实际上反映了什么?《西游记》有什么消极思想?
(3)这部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研究科举的历史,有助于正确认识今天的高校招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应过科举的只是少数……无论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境上有何根本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是相同的……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史不断证明,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的解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的选拔人才。
——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二:“有人于此,一习八股,则心不得不细,气不得不卑,眼界不得不小,意味不得不酸,形状不得不寒,肚肠不得不腐。”“八股一日不废,则天下一日犹不得太平也!”???
——摘自(明)张岱《石匮书》
请回答:
(1)魏晋时期的政府官员主要来自哪个阶层?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有何优点?近代历史上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湖南籍进士是谁?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何“八股一日不废,则天下一日犹不得太平也”?科举制度最终于哪一年被废除?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试卷于2013年5月在河南举办的某文化展中展出。
材料二 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留居中国的英国人英格尔斯说:“也许是他们(指中国)所创造出来的唯一值得保留的制度。”另一位观察家默德赫斯特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试卷与哪一制度有关?这一制度首创于哪一朝代?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理解“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的含义。(写出两点即可)
(3)英格尔斯说该制度也许是中国所创造出来的唯一值得保留的制度,然而这一制度却于1905年被废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被废除的原因。
1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告别寒假重返校园的第一天,古典诗词等传统文化成了开学第一课的“主角”。除古诗词外,如果你有机会再学习一项传统文化,你会选择什么?
(2)有人说得好: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请你谈谈对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意义的认识。
(3)我国的优秀古诗词,深深影响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传递着文化建设的正能量。请你依据下列古诗或名言的内涵,写出自己的做法。
古诗警句
做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1)图一邮票反映的历史故事是三国时期的桃园三结义,这一故事情节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作者是谁?地位如何?
(2)你知道图二反映的是什么经典故事吗?它出自哪一部作品?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事情?
(3)图三所描绘的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他是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西游记》是以什么事件为原型创作的?
(4)《红楼梦》揭示了怎样的历史趋势?为什么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故C正确。《本草纲目》是一部医药学著作,故排除A项。《农政全书》是一部农学著作,故排除B项。《徐霞客游记》 是一部地理学著作,故排除D项。故选C。
2.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故C正确。李时珍的著作是《本草纲目》,这是一部医药学著作,故排除A项。徐光启的著作是《农政全书》,这是一部农学著作,故排除B项。徐霞客的著作是《徐霞客游记》,这是一部地理名著,故排除D项。故选C。
3.B
【解析】
【详解】
《红楼梦》深刻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社会生活,揭示其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B正确;A是描写三国时期的演绎小说;C是神话小说;D是反映农民起义的小说。
4.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蛇传》是民间故事,故C正确。《红楼梦》、《水浒传》、《孙子兵法》不是民间故事,故排除ABD项。故选C。
5.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关系就是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即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故D符合题意;秦朝、汉朝、唐朝时还未出现这种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故A、B、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6.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故D符合题意;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整理的是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和天文学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时修建,而不是明朝,故B不符合题意;改土归流是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措施,而不是在台湾地区实行,故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7.C
【解析】
【详解】
汤显祖是明朝时期的戏剧家,作品是《牡丹亭》;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著作是《奥赛罗》,C正确;《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著作,A错误;《长生殿》和《桃花扇》都是孔尚任的著作,B和D项错误。
8.C
【解析】
【详解】
①1637年宋应星写成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全面系统总结明代以及此前历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巨著,被西方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故①错误;②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标志着世界近代科学革命的开端,故②正确;③爱迪生发明的电灯不属于交通工具,因此不会大大缩短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距离,故③错误;④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批判了封建礼教,属于具有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故④正确;故C②④正确,ABD错误。故选C。
9.C
【解析】
【详解】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云锦的制造工艺显然属于手工业技术,应当查询《天工开物》,故C项正确;A是李时珍的医学著作;B是徐光启的农学著作;D是地理学著作,不符合题意。
10.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是罗贯中,故①符合题意;《水浒传》是元末明初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是施耐庵,故②符合题意;《红楼梦》是清朝时曹雪芹所著,故③不符合题意;《西游记》出现于明代中期,作者是吴承恩,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1.(1)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影响,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3)李贽: 宣称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乃是自然禀赋,每个人都可山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顾炎武: 批评科举制,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黄宗羲: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还认为“工商皆本,手工业、商业跟农业一样,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
王夫之: 主张“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相关史实。本题是基础题。明清之际进步思考家有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他们反思的原因是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影响,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他们的资源思想观点:李贽: 宣称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乃是自然禀赋,每个人都可山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顾炎武: 批评科举制,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黄宗羲: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还认为“工商皆本,手工业、商业跟农业一样,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王夫之: 主张“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
12.(1)吴承恩;《三国演义》《水浒传》。
(2)反抗天庭的斗争反映了对封建统治的蔑视以及反对压迫、反封建的思想。消极思想:因果报应,宣传封建迷信。
(3)表达了作者蔑视统治阶级、勇于反抗的精神。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品及相关知识。《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明朝还有两本著名的小说是《三国演义》《水浒传》。注意《红楼梦是》清代的小说。《西游记》所描写的孙悟空反抗天庭的斗争实际上反映了对封建统治的蔑视以及反对压迫、反封建的思想。消极思想是因果报应,宣传封建迷信。这部书表达了作者蔑视统治阶级、勇于反抗的精神。
13.(1)高门权贵、士族;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或公开、公平、公正);魏源
(2)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1905年。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政府官员主要来自高门权贵、士族。材料一指出“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的解脱人情困扰”。说明考试公开、公平、公正。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湖南籍进士是魏源。(2)结合所学可知,“八股一日不废,则天下一日犹不得太平也”是因为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科举制度最终于1905年被废除。
14.(1)科举制度。隋朝。
(2)它是当时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自由竞争,公平公正;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增强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体现任人唯才、唯贤,淡化世族、门第影响;中国的文化精华得到传承。
(3)明清的八股取士出现了许多弊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应试者不得自由发挥,许多知识分子埋头苦读经书,脱离现实,无法培养实际人才;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为材料性问答题,通过两则材料考察了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点。分设三个小题进行考查:
(1)此题通过图片材料考查科举制度的名称和起源。观察材料一图片中的试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试卷与考试有关系,我国的考试制度出现于隋朝,隋文帝时用考试的办法选举有才能的官员,隋文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由此根据题意要求即可回答是科举制度,隋朝创立。
(2)此题根据材料二的阅读和所学知识,考查对材料的理解。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以这样理解科举制度的含义:科举制度是当时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自由竞争,公平公正;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增强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体现任人唯才、唯贤,淡化世族、门第的影响;中国的文化精华得到传承。(答出其中一点或意思相近给1分,满分2分)
(3)此题考查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以后,政府采取八股取士制度,把考试范围固定在四书五经之内,知识分子为获得高官,埋头读书,不问世事,取得高官后只听命于皇帝,成为忠实的奴仆,科举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无法培养实际人才;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随着近代化的进程,科举制最终被废除。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科举制度的创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5.(1)书法,京剧,中医,中华武术等。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或: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凝聚和激励各族人民团结奋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3)①换位思考,理解宽容。②奋不顾身,舍生取义。
【解析】
【详解】
(1)本题回答的传统文化注意要典型:如京剧、中国的武术、书法等。
(2)本题从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作用和影响回答即可。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的是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故回答换位思考的做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的是视死如归, 为国捐躯的英勇精神。故做法可从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等方面回答即可。
16.(1)《三国演义》;罗贯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2)武松打虎;《水浒传》;北宋.
(3)孙悟空;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反映了民众要求摆脱人身束缚、追求自由的愿望.玄奘西游.
(4)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通过识读图片可知材料一中的三幅图分别反映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1)(2)(3)题。第(4)题结合《红楼梦》的内容和地位回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