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课时作业(解析版)1.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据此可知,该机构是( )A.军机处 B.东厂 C.锦衣卫 D.议政王大臣会议2.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③“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⑤“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A.②①③④⑤ B.②③①④⑤ C.②③④①⑤ D.②①④③⑤3.“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yu,意为买)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甸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 )A.开始出现工业经济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D.农业普遍使用机器4.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序号史实推论①明朝徐光启撰写《农政全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②明朝修筑长城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结晶③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④清朝实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A.① B.② C.③ D.④5.“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这句话所反映的事件是( )A.郑成功大力建设台湾 B.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C.清政府实行对台湾地区的管辖 D.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6.康熙时期浙江富户庄廷鐺召聚名士编程《明史辑略》一书,从明朝的角度记述明清相关史事。这部书印行后,被清廷禁毁,编撰者和刊行者被杀,数百人遭到流放。这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 C.文字狱 D.八股取士7.由CCTV记录频道首播的专题片《帝国商行》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历史上这个已逐渐不为今人所知,被人们遗忘的商人群体,他们曾经营了大清王朝全盛时期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一度在中西贸易的舞台上非常活跃。纪录片中涉及到的城市是( )A.北京 B.泉州 C.广州 D.厦门8.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下列管辖机构按设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西域都护府??? ②宣政院??? ③驻藏大臣??? ④台湾府A.①一②一④一③???????????B.②一①一③一④??????????C.①一③一②一④?????????D.①一③一④一②9.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国政府曾颁发给部分商人海外渡航证明书。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A.严格管制对外贸易 B.积极发展对外贸易C.废止重农抑商政策 D.服从于列强的侵略10.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和民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下列观点中能体现这股思潮的有( ??) ①各从所好,各骋所长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④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占余润。” ——1793年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材料二 天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以海疆重地不容外商自由来去为由,只留一处海港通商。(1)上述材料中的“天朝”是指哪一朝?上述材料反映当时实行了什么政策(2)乾隆帝是怎样认识与外国通商的?请作简要评价。(3)根据材料分析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4)这种政策对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5)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12.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朝时,通商国家发展到70多个。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他们的税收,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任官和通婚。大批外商从陆路、海陆来到长安、洛阳、广州和扬州等城市。材料二 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一切贸易的事务皆有清政府特许的“广东十三行”办理;外国商人在广州不得随意出入,必须住在十三行的商馆内;禁止外商携带武器和家眷,每月只许他们在广州游玩3天,不准在广州过冬和乘坐轿子。(1)唐朝与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有什么不同?(2)以上两种政策导致的结果各是什么?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材料二?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郑成功材料三?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翦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康熙帝(1)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什么?戚继光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了怎样的努力?(2)材料二中的“贵国”是指哪个国家?结合史实指出郑成功的历史贡献。(3)材料三中的“罗刹”是指哪个国家?为“翦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4)以上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14.读一读,议一议。材料一? 明中后期政府增修和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长城沿线“九边(边镇)生齿(人口)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材料二? 康熙帝游览长城时赋诗:“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乾隆帝曾说:“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清朝用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并在山庄周围修建了喇嘛庙。清朝统治者在这里接见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与他们联络感情。(1)有人用“明修长城清修庙”来形容明清两朝的民族政策。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朝和清朝在对待游牧民族的政策上有什么不同。(2)明清两朝,哪一朝的政策更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同学们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同时,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子,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材料二? 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材料三? 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x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哪个朝代?(2)清朝初期受到册封的除了材料三中提到的达赖,还有哪一个喇嘛教首领,他是谁?册封他的皇帝是谁?(3)为有效管辖x藏事务,清朝还设置了什么机构?(4)依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你可得出什么结论?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选做) 清朝的文人徐大椿作《时文叹》:“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1)材料讽刺了明清科举制度下的哪些现象?(2)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哪些变化有关?这些变化给我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1.A【解析】根据材料“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A选项符合题意;东厂和锦衣卫是明朝的特务机构,BC选项排除;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八旗旗主共议国政的遗风,D选项排除。2.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描述的是唐朝的开元盛世;②描述的秦始皇统一六国;③描述的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④描述的南宋高宗赵构在临安的享乐生活;⑤描述的戚继光抗倭,因此正确排序是②①③④⑤,A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选项错误,排除。3.B【解析】根据材料“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yu,意为买)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甸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和“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可知这种雇用和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说明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B正确。ACD与材料不符,故排除ACD项。故选B。4.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④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A选项错误,排除;长城的修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B选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施琅收复台湾后,台湾正式纳入中国版图,C选项排除。5.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台湾本来就是属於他们明朝的,只是被那些外国人给占据了。 所以郑成功就想去把台湾讨回来。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ABC项,故排除ABC项。故选D。6.C【解析】材料“这部书印行后,被清廷禁毁,编撰者和刊行者被杀,数百人遭到流放”体现的是清朝时期的思想文化专制,和文字狱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是在秦朝时期出现的,排除;罢黜百家是在汉武帝以后,B选项排除;D选项属于科举考试的形式,排除。7.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处通商口岸,由十三行控制,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排除。8.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西域都护府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的,总管西域事务;②宣政院是元朝时设置的,管辖西藏;③驻藏大臣设立于1727年,代表中央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④台湾府设立于1684年,隶属福建省;按设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一②一④一③。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9.A【解析】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国政府曾颁发给部分商人海外渡航证明书,这说明当时清政府严格管制对外贸易。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加之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因此A正确。BC与事实不符,排除BC。在清朝前期以雅克萨之战为例,说明并没有服从于列强侵略.D错误。综上故选A。10.C【解析】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主要是批判君主专制,倡导个性解放,“各从所好,各骋所长”符合个性解放思想,“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属于批判君主专制思想,①④正确,选择C符合题意;②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③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思想,排除。11.(1)清朝。闭关政策。(2)乾隆帝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物产丰富,没必要和外国通商,只是为了照顾英国才格外施恩,在澳门开设洋行,让英国得到喜欢的中国物产。这种认识愚昧自大、固步自封,没有看到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仍然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封建落后状态,摆脱不了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命运。(3)害怕外国商人自由来去会对海疆重地产生威胁。(4)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的进步和发展,也妨碍了同国外的科学技术交流,从而导致了中国的落后。(5)看法提示:①从闭关锁国政策中吸取教训。(如:任何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必须融入到世界当中去,不能故步自封,闭关锁国)②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1793年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天朝”指的是清朝;反映当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2)根据材料一中“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占余润。”,结合所学可知,乾隆帝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物产丰富,没必要和外国通商,只是为了照顾英国才格外施恩,在澳门开设洋行,让英国得到喜欢的中国物产。乾隆帝的这种认识愚昧自大、固步自封,没有看到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仍然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封建落后状态,摆脱不了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命运。(3)根据材料二中“以海疆重地不容外商自由来去为由,只留一处海港通商”,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之一是害怕外国商人自由来去会对海疆重地产生威胁。(4)根据所学可知,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5)根据所学可知,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所以给我的经验教训就是:任何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必须融入到世界当中去,不能故步自封、闭关锁国;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迅猛发展,这就告诉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积极开展对外贸易。12.唐朝:对外开放;清朝:闭关锁国。唐朝促进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清朝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启示:开放促使强盛,闭关导致落后。【解析】(1)依据材料一“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可知是开放政策;依据材料二“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一切贸易的事务皆有清政府特许的“广东十三行”办理”可知是闭关锁国政策。(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是促进唐朝经济繁荣;清朝政策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开放促进社会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13.(1)祖国边疆(海疆)安宁。训练军队,抗击倭寇。(2)荷兰。1661年,郑成功率领军队横渡台湾海峡,胜利围攻赤嵌城。1662年初,荷兰守军被迫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3)沙俄(俄国)。派军队进攻雅克萨(发动雅克萨之战)。(4)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是杰出的民族英雄。(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戚继光抗倭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日本海盗经常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当时人们称之为倭寇。16世纪中期,戚继光和俞大猷奉命抗倭,抗倭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所以“海波平”是指祖国边疆(海疆)安宁,为此,戚继光训练军队,抗击倭寇,并取得抗倭斗争的决定性胜利。(2)本题考查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有关知识。17世纪初,荷兰侵占了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军队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围攻赤崁城,沉重打击了荷兰殖民者,并严辞拒绝荷军年年进贡的请求。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3)本题考查的是雅克萨之战的有关知识。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了我国黑龙江流域,并在中国的尼布楚和雅克萨建立了殖民据点。康熙帝于1685~1687年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所以材料三中的“罗刹”是指沙俄(俄国),为“翦除”其危害,康熙帝于1685~1687年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4)本题考查的是抗击外来侵略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可知,戚继光、郑成功和康熙帝都有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是杰出的民族英雄。14.(1)明朝是以增修和加固长城的方式来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清朝则是采用联络感情、以德化人的怀柔政策对待游牧民族。(2)如:明朝的更有利,因为长城的修建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迫使长城北部的蒙古族积极与中原地区发展贸易,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开发,因此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学生能从历史现象出发,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史实正确,均可。)【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明清两朝的民族政策。根据所学指可知,明朝是以增修和加固长城的方式来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清朝则是采用联络感情、以德化人的怀柔政策对待游牧民族。(2)本题考查的是明清两朝民族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回答合理即可,如:明朝的更有利,因为长城的修建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迫使长城北部的蒙古族积极与中原地区发展贸易,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开发,因此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5.(1)唐朝(2)班禅 康熙皇帝(3)驻藏大臣(4)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与西藏相关的史实。(1)本小题根据材料一中“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以及“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图片,就可以判断是唐朝的史实。(2)本小题根据材料三中提到的达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一子目的内容中,有这样一些原话:“顺治帝还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就可以得出结论。(3)本小题依据题目的意思是加强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一子目的内容中,有这样一段原话:“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后来,清朝颁布法令,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就可得出。(4)本小题要得出这一结论,必须在前面几个小题正确作答的基础上,可见西藏自唐朝就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直到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加强有效管辖,也不难得出结论。16.(1)读书人只顾埋头攻凄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朝廷选拔的不是真正的治国人才,而是皇帝的奴仆。(2)与明清时期考试内容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须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必须遵循八股文体有关。这种变化钳制人们的思想,培养忠于皇帝的奴才,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可知,在八股取士下,读书人只顾埋头攻凄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朝廷选拔的不是真正的治国人才,而是皇帝的奴仆。(2)本题考查的是八股取士的影响。明清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命题范围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考生须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必须遵循八股文体有关。这种变化钳制人们的思想,培养忠于皇帝的奴才,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