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练习(解析版)1.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依据表1能够推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A.因战事而设 B.设于雍正十年 C.强化了君权 D.设于雍正年间2.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得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庇。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A.廷杖制度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特务统治3.“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教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军歌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霍去病????????????B.戚继光??????????????C.郑成功????????????D.邓世昌4.下列史实与下图史料能一起印证清朝对某边疆地区实施有效管辖的是( ???) A.设置宣政院 B.推行改土归流 C.实行金瓶掣签 D.设立伊犁将军5.某王朝疆域空前辽阔,始设“十省分天下之治”。这个王朝应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6.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了清朝雍正时期,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①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来华 ②改土归流在西南大规模推行③一些文人因“文字狱”被处死 ④锦衣卫在监视臣民的言行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7.一个国家进人某一重要历史阶段,通常会有一个标志性事件。对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进入电气时代B.清朝平定了准噶尔,统一了天山以北地区C.波士顿倾茶事件揭开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序幕D.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8.下列属于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对西北地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是A.设置台湾府 B.设置伊犁将军 C.设立驻藏大臣 D.接受土尔扈特部回归9.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共同之处是( )A.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B.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C.巩固了明朝的统治秩序 D.抗击了当时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10.以下史实能反映出中国古代和非洲友好交往的是( )A.土尔扈特部回归 B.郑和下西洋C.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D.修建承德避暑山庄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历程中遥遥领先,曾以“中学西传”著称于世;但由于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渐趋落后,近代以来中国在与西方文明的交汇过程中又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见图(造纸术外传示意图)材料二:徐光启于1606年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克拉维斯注释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一至六卷平面几何部分。他还和利玛窦合译了《测量法义》一卷,并写了《测量同义》与《勾股义》两书。他又与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合作编译了《泰西水法》六卷,在中国原有水利灌溉方法和工具的基础上,选择对当时具有实用价值的先进方法,经过制器和试验,编译入书。材料三: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几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分别是(1)结合材料一,请举出宋元时期“中学西传”的具体史实。(2)结合材料二,分析明朝晚期出现的“西学东渐”的原因。在明朝晚期的“西学东渐”过程中为何没有能使中国从传统科技真正走向近代科技?请结合时代背景予以分析。(3)根据材料三的提示简要概括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特征。12.当西方社会跃上世界文明进程制高点的时候,中国却在封建社会的迟暮中步履蹒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92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英方在信函中说.英王派使团来访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却称,英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无所不有。……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一节。天朝尺土俱归版籍……此事尤不便准行。”材料三? 16世纪到18世纪期间,英国被称为“海盗国家”。由一些殖民者组成的英国贸易公司通常拥有政府授予的贸易特权,英国女王甚至授予大海盗德雷克以骑士称号。(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目的时,两广总督上呈的信函译文与英方信函原文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英方提出材料二中各种要求的原因。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版权所有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粤海关志》材料二? 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材料三? 此辈(注:华商和商人)多系不安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益众矣。嗣后应定限期,若逾期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吝惜,朕亦不许其复回。如此则贸易欲归主人,不敢稽迟在外矣。????? ??????????????????????——《清文献通考》(1)材料一中表明“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我们把这种政策称之为什么??(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3)材料三中清政府如此限制沿海人民出海贸易,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实行这种政策所产生的后果的认识。14.康乾盛世,这个处于世界大势发生空前剧变大背景下的古代盛世,具有比以往盛世更丰富的历史内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750-1830 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部分)1750 年1800 年1830 年整个欧洲23.2%28.1%34.2%英国1. 9%4.3%9.5%中国32.8%33.3%29.8%——摘编自郭成康著《康乾盛世的成就与隐患》材料二:“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只有岁月推移,迷雾消散,矛盾激化,百孔千疮才逐渐暴露。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材料三:(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访,受到乾隆帝接见)事后,马戛尔尼感慨道:“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法)阿兰·佩雷菲特著《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1)从材料一中,你读出康乾盛世时有什么“成就”与“隐患”。(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说明清王朝“实则正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3)材料三中英国公使马戛尔尼所指的“近150年间”西方社会先后经历了哪些重大变革?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材料二:“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掌握压迫者的力量。”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后改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材料四: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1)材料一、二分别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为限制君主权力,他们还提出什么主张? (2)材料三体现出清朝政治的哪一特点? (3)材料四出自哪个国家的哪一文献?该文献的的颁布有何意义? (4)结合四则材料说说明清时期,中西方的历史发展有何异同?16.清朝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承载着由古及今的厚重历史,要深刻了解中国的国情,离不开对清史的研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政治篇)材料一: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在中央设内阁,置六部,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设立了什么机构?该措施有何影响?材料二:“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决斗中被打垮。”——《马克思选集》(2)材料二所述这个帝国“人为隔绝于世界”指的是哪一项政策?请简要概括此政策给当时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民族篇)材料三:《清朝疆域图(1820年)》(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为加强对①、②、③地区的管理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各举出一例即可)(文化篇)材料四:“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威阳之郊所坑者。”——顾炎武(4)材料四反映了哪两项文化措施?其相同目的是什么?(5)请你简要分析“八股之害”。材料五: (6)结合材料四和材料五,归纳清朝思想文化的特点。 参考答案1.D【解析】材料“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说明雍正十年设置的军机处,材料“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说明雍正七年设置的军机处,由此可知,两则材料相同的地方是军机处设于雍正年间。因此D正确。材料二没反映出因战事而设,因此A错误。材料二言明雍正七年设立军机房,因此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在军机处,君臣是如何行事的,因此C材料没体现。综上故选D。2.B【解析】由“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可以看出,史实指的是文字狱带来影响,体现了为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B选项符合题意。廷杖制度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与题意不符,A错误。八股取士是选官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C。特务统治是指对官民的监控,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与题意不符,排除D。综上故选B。3.B【解析】根据材料二中的“杀尽倭奴、戚少保”可以判断“戚少保”是指戚继光,“倭奴”是指倭寇。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代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倭寇到处抢劫财物,屠杀人民危害极大。年轻将领戚继光受命到浙东抗倭,到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故B正确。霍去病在西汉时期,打败的是匈奴,故排除A项。郑成功收复的是台湾,故排除C项。邓世昌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故排除D项。故选B。4.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金瓶掣签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是清王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式设立的制度。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 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清朝通过这一制度对边疆地区实施有效管辖,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5.C【解析】元朝时期,由于疆域广阔,实行行省制进行管理地方,全国共分为十个行省和两个单列区划,C正确;唐朝宋时期没有实行行省制,A和B错误;明朝不是开始设立行省朝代,D错误。6.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清朝雍正时期,改土归流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文字狱”很严酷,很多人被被处死,故B符合题意。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来华是在乾隆时期,锦衣卫在监视臣民的言行是在明代,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7.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平定了准噶尔叛乱以后,统一了天山以北,故B正确。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进入了蒸汽时代,故排除A项。波士顿倾茶事件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故排除C项。亚历山大二世是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故排除D项。故选B。8.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西北地区,乾隆帝设置里伊犁将军,管辖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故B正确。台湾府是我国的东南沿海,古国排除A项。驻藏大臣管辖的是西藏地区,是我国的西南边疆,故排除C项。土尔扈特是蒙古族,是我国的北疆,故排除D项。故选B。9.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击的东南沿海的倭寇,郑成功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他们的共同之处是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故B正确。戚继光打败的是东南沿海的倭寇,故排除A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没有起到巩固明朝的统治秩序,故排除C项。当时世界上的头号殖民帝国是英国,故排除D项,故选B。10.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处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加强了中国和非洲的友好往来,故B正确。土尔扈特回归、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属于中国的内政,故排除BD项。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英国使团,故排除C项。故选B。11.(1)12世纪造纸术传到欧洲;13世纪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和欧洲;13世纪中期,火药传到阿拉伯,之后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两例即可)(2)出现西学东渐的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东西方的交流更加畅通。西方传教士的活动和中国杰出人士的努力。未能转型的原因: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实行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政策;小农经济仍旧占据主导地位;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等。(写出两点即可)(3)特征:学习西方从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逐步深入;经历了向欧美的西方学习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的转变。【解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可知:宋元时期“中学西传”的具体史实是,12世纪造纸术传到欧洲;13世纪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和欧洲;13世纪中期,火药传到阿拉伯,之后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两例即可)(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克拉维斯注释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一至六卷平面几何部分……和利玛窦合译了《测量法义》一卷,并写了《测量同义》与《勾股义》两书……与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合作编译了《泰西水法》六卷……”可知:出现西学东渐的原因有,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东西方的交流更加畅通。西方传教士的活动和中国杰出人士的努力。未能转型,是因为,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实行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政策;小农经济仍旧占据主导地位;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等。(写出两点即可)(3)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特征是,学习西方从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逐步深入;经历了向欧美的西方学习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的转变。12.(1)总督译文:来华朝贡;英方信函:扩大贸易。(2)反映了乾隆皇帝故步自封,盲目自大同时又能坚决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3)英国政府支持对外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积极对外进行殖民扩张,试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英王派使团来访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可知,英方信函要求扩大贸易;分析材料“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可知,总督译文给翻译成来华朝贡。(2)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反映出乾隆帝坚守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故步自封;分析材料“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无所不有”反映了乾隆帝以天朝大国自居,盲目自大;分析材料“天朝尺土俱归版籍……此事尤不便准行”反映了乾隆帝坚决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3)本题考查的是英国对外政策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三可知,英国政府大力支持对外殖民扩张。材料二中英方提出派人居住中国,照管英国买卖和“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一节”的要求是为了企图通过贸易打开中国的国门,倾销商品。13.(1)闭关政策。(2)统治者目光短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不屑与外国互通有无;统治者害怕外商与沿海人民往来,滋生事端,不利于统治。(3) 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阻挠,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明代以来盛大的航海事业也衰落下去。(4)闭关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更是清朝长期挨打的重要因素。历史告诫我们:封闭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解析】(1)材料一中表明“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结合所学知识,这个政策就是闭关锁国的政策。(2)根据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认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是统治者目光短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不屑与外国互通有无;根据材料二“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结合所学,材料二认为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是统治者害怕外商与沿海人民往来,滋生事端,不利于统治。(3)根据所学知识,闭关锁国的直接后果是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阻挠,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明代以来盛大的航海事业也衰落下去。(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闭关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更是清朝长期被动挨打的重要因素。历史告诫我们:封闭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14.(1)成就:在1750—1800年间中国的制造业产量超过整个欧洲,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隐患:1800年后,中国制造产量相对份额有所下降;欧洲占比不断提高;英国制造业产量快速增长(写出两点即可)。(2)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外交:闭关自守。(3)科学革命、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或写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中的两点)【解析】(1)成就:依据材料一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在1750—1800年间中国的制造业产量超过整个欧洲,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隐患:依据表格的信息从1800年后,中国制造产量相对份额有所下降而欧洲占比不断提高以及;英国制造业产量快速增长回答。(2)依据所学政治:从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从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外交:依据所学从闭关自守回答。(3)依据所学从科技、思想以及政治革命回答。15.(1)黄宗羲 孟德斯鸠主张:黄宗羲——废“一家之法”,立“天下之法”。孟德斯鸠——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2)皇权高度强化(3)英国的《权利法案》意义:确立了英国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4)异:中国皇权不断强化,西方国家王权被限制。同:这一时期中西方都出现了追求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解析】(1)依据材料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信息可知是黄宗羲的主张;依据材料二“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掌握压迫者的力量”的信息可知是孟德斯鸠的主张;黄宗羲的主张依据所学可知是废“一家之法”,立“天下之法”。孟德斯鸠的主张依据所学可知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2)依据材料三“始设军需房……后改军机处”可知是军机处的设立,体现出皇权高度强化。(3)文献:依据材料四“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的信息可知是英国的《权利法案》;意义:依据所学从确立了英国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回答。(4)异: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国皇权不断强化以及西方国家王权被限制回答。相同点:依据所学从这一时期中西方都出现了追求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回答。16.(1)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2)闭关锁国的政策;使清政府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3)清朝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八廓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朝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顺治帝在位时,册封“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4)焚书坑儒;八股取士;加强思想统治。(5)限制了人的思想,不利于国家网罗有用人才,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6)清朝时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科技由发展而停滞;戏剧创作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拿笔记录。然后传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这一政策,使清政府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我国的新疆。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清朝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八廓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朝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②是西藏。顺治帝在位时,册封“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③是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4)根据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项文化措施一是焚书坑儒,二是八股取士。它们的共同目的是巩固统治。(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股取士使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成为皇帝的重视奴仆。限制了人的思想,不利于国家网罗有用人才,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6)根据材料四和材料五可知,清朝时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科技由发展而停滞;戏剧创作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