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教学讲义,复习补习资料(含典例分析,巩固练习):18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基础)word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教学讲义,复习补习资料(含典例分析,巩固练习):18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基础)word版

资源简介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反证法的思路过程和特点;
通过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及间接证明的重要方法之一——反证法;
能够用直接法和间接法证明一些基本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过程,培养数学理性思维能力;
通过实际演练,体会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的证明过程及两种证明方法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际参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已经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
通过反证法的运用,了解在解决问题中有正难则反的思维方向,发展思维能力,渗透运用辩证观点解决问题的意识.
【要点梳理】
要点一:直接证明
直接证明最常见的两种方法是综合法和分析法,它们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不同的推理方法.
综合法
定义:
一般地,从命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公理、定理及运算法则,经过演绎推理,一步步地接近要证明的结论,直到完成命题的证明,我们把这种思维方法叫做综合法.
基本思路:执因索果
综合法又叫“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它是由已知走向求证,即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导出待证结论或需求的问题.
综合法这种由因导果的证明方法,其逻辑依据是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方法.
综合法的思维框图:
用表示已知条件,表示要证明的结论,为已知的定义、定理、公理等,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已知) (逐步推导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 (结论)
要点诠释
(1)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出“未知”,由因导果,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
(2)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证明步骤严谨,逐层递进,步步为营,条理清晰,形式简洁,宜于表达推理的思维轨迹;
(3)因用综合法证明命题“若A则D”的思考过程可表示为:

故要从A推理到D,由A推演出的中间结论未必唯一,如B、B1、B2等,可由B、B1、B2进一步推演出的中间结论则可能更多,如C、C1、C2、C3、C4等等.
所以如何找到“切入点”和有效的推理途径是有效利用综合法证明问题的“瓶颈”.
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时常用的不等式
(1)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
(2)(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
(3)a2≥0,|a|≥0,(a-b)2≥0;
(4)(a,b同号);(a,b异号);
(5)a,b∈R,,
(6)不等式的性质
定理1 对称性:a>bb<a.
定理2 传递性:.
定理3 加法性质:.
推论 .
定理4 乘法性质:.
推论1 .
推论2 .
定理5 开方性质:.
分析法
定义
一般地,从需要证明的命题出发,分析使这个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逐步寻找使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所寻求的充分条件显然成立(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或由已知证明成立,从而确定所证的命题成立的一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
基本思路:执果索因
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它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分析使之成立的条件,即寻求使每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
分析法这种执果索因的证明方法,其逻辑依据是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方法.
分析法的思维框图:
用表示已知条件和已有的定义、公理、公式、定理等,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用分析法证明可用框图表示为:

(结论) (逐步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已知)
格式:
要证……,只需证……,只需证……,因为……成立,所以原不等式得证.
要点诠释:
(1)分析法是综合法的逆过程,即从“未知”看“需知”,执果索因,逐步靠拢“已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充分条件.
(2)由于分析法是逆推证明,故在利用分析法证明时应注意逻辑性与规范性,即分析法有独特的表述.
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横向联系
(1) 综合法是把整个不等式看做一个整体,通过对欲证不等式的分析、观察,选择恰当不等式作为证题的出发点,其难点在于到底从哪个不等式出发合适,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熟悉、正确运用作为定理性质的不等式,还要注意这些不等式进行恰当变形后的利用.
分析法的优点是利于思考,因为它方向明确,思路自然,易于掌握,而综合法的优点是宜于表述,条理清晰,形式简洁.
我们在证明不等式时,常用分析法寻找解题思路,即从结论出发,逐步缩小范围,进而确定我们所需要的“因”,再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述证题过程.分析法一般用于综合法难以实施的时候.
(2)有不等式的证明,需要把综合法和分析法联合起来使用:根据条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Q;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去转化条件,得到中间结论P.若由P可以推出Q成立,就可以证明结论成立,这种边分析边综合的证明方法,称之为分析综合法,或称“两头挤法”.
分析综合法充分表明分析与综合之间互为前提、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的终点是综合的起点,综合的终点又成为进一步分析的起点.
命题“若P则Q”的推演过程可表示为:

要点二:间接证明
间接证明不是从正面确定命题的真实性,而是证明它的反面为假,或改证它的等价命题为真,间接地达到目的,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
  反证法定义:
一般地,首先假设要证明的命题结论不正确,即结论的反面成立,然后利用公理,已知的定义、定理,命题的条件逐步分析,得到和命题的条件或公理、定理、定义及明显成立的事实等矛盾的结论,以此说明假设的结论不成立,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反证法的基本思路:假设——矛盾——肯定
①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②做出与命题结论相矛盾的假设.
③由假设出发,结合已知条件,应用演绎推理方法,推出矛盾的结果.
④断定产生矛盾结果的原因,在于开始所做的假定不真,于是原结论成立,从而间接地证明原命题为真.
反证法的格式: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p则q”时,它的全部过程和逻辑根据可以表示如下:

要点诠释:
(1)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
它是先假设要证的命题不成立,即结论的反面成立,在已知条件和“假设”这个新条件下,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与定义、公理、定理、已知条件、临时假设等相矛盾的结论,从而判定结论的反面不能成立,即证明了命题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
(2) 反证法的优点:对原结论否定的假定的提出,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已知条件.
反证法的一般步骤:
(1)反设: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
(2)归谬:由“反设”出发,通过正确的推理,导出矛盾——与已知条件、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反设及明显的事实矛盾或自相矛盾;
(3)结论:因为推理正确,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于“反设”的谬误,既然结论的反面不成立,从而肯定了结论成立.
要点诠释:
(1)结论的反面即结论的否定,要特别注意:
“都是”的反面为“不都是”,即“至少有一个不是”,不是“都不是”;
“都有”的反面为“不都有”,即“至少有一个没有”,不是“都没有”;
“都不是”的反面是“部分是或全部是”,即“至少有一个是”,不是“都是”;
“都没有”的反面为“部分有或全部有”,即“至少有一个有”,不是“都有”
(2)归谬的主要类型:
①与已知条件矛盾;
②与假设矛盾(自相矛盾);
③与定义、定理、公理、事实矛盾.
宜用反证法证明的题型:
① 要证的结论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不明显,直接由条件推出结论的线索不够清晰;比如“存在性问题、唯一性问题”等;
② 如果从正面证明,需要分成多种情形进行分类讨论,而从反面进行证明,只要研究一种或很少的几种情形.比如带有“至少有一个”或“至多有一个”等字样的数学问题.
要点诠释:
反证法体现出正难则反的思维策略(补集的思想)和以退为进的思维策略,故在解决某些正面思考难度较大和探索型命题时,有独特的效果.
【典型例题】
类型一:综合法证明
例1.已知,,试用综合法证明: .
【证明】因为,,
所以.
又因为,,
所以.
因此.
【总结升华】 利用综合法时,从已知出发,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要证明的结论,并且在用均值定理证明不等式时,一要注意均值定理运用的条件,二要运用定理对式子作适当的变形,把式分成若干部分,对每部分运用均值定理后,再把它们相加或相减.
举一反三:
【变式1】求证:.
【解析】待证不等式的左端是3个数和的形式,右端是一常数的形式,而左端3个分母的真数相同,由此可联想到公式,转化成能直接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进行化简的形式.
∵ ,
∴左边

∵,
∴.
【变式2】设、是互不相等的正数,且,试用综合法证明:.
【解析】因为,
所以.
例2.已知数列满足, ,.求证:是等比数列.
【思路点拨】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变形.
【解析】由an+1=an+6an-1,an+1+2an=3(an+2an-1) (n≥2)
∵a1=5,a2=5
∴a2+2a1=15
故数列{an+1+2an}是以15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总结升华】本题从已知条件入手,分析数列间的相互关系,合理实现了数列间的转化,从而使问题获解,综合法是直接证明中最常用的证明方法.
举一反三:
【变式】已知数列{an}中,Sn是它的前n项和,并且Sn+1=4an+2(n=1,2,…),a1=1.
(1)设bn=an+1-2an(n=1,2,…),求证:数列{bn}是等比数列.
(2)设(n=1,2,…),求证:数列{cn}是等差数列.
【解析】(1)∵Sn+1=4an+2,∴Sn+2=4an+1+2,
两式相减,得Sn+2―Sn+1=4an+1―4an(n=1,2,3,…),
即an+2=4an+1―4an,变形得an+2―2an+1=2(an+1―2an).
∵bn=an+1-2an(n=1,2,…),
∴bn+1=2bn(n=1,2,…).
由此可知,数列{bn}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由S2=a1+a2=4a1+2,a1=1,
得a2=5,b1=a2―2a1=3.故bn=3·2n―1.
(2)∵(n=1,2,…)

将bn=3·2n-1代入,得(n=1,2,…).
由此可知,数列{cn}是公差的等差数列,它的首项,故.
例3.如图,设在四面体中,,,是的中点.
求证:垂直于所在的平面.

【思路点拨】要证垂直于所在的平面,只需在所在的平面内找到两条相交直线与垂直.
【解析】
证明:连、
因为是斜边上的中线,
所以
又因为,而是、、的公共边,
所以
于是,
而,因此
∴,
由此可知垂直于所在的平面.
【总结升华】利用综合法证明立体几何中线线、线面和面面关系的关键在于熟练地运用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这是一例典型的综合法证明.现将用综合法证题的过程展现给大家,供参考:
(1)由已知是斜边上的中线,推出,记为(已知);
(2)由和已知条件,推出三个三角形全等,记为;
(3)由三个三角形全等,推出,记为;
(4)由推出,记为(结论).
这个证明步骤用符号表示就是(已知)(结论).
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棱PD⊥底面ABCD,PD=DC,E是PC的中点,作EF⊥PB交PB于点F.
求证:(1)PA∥平面EDB;
(2)PB⊥平面EFD.
【解析】
证明:(1)连结AC交BD于O,连结EO.
∵底面ABCD是正方形,∴点O是AC的中点,
在△PAC中,EO是中位线,∴PA∥EO.
而EO平面EDB且PA平面EDB,∴PA∥平面EDB.
(2)PD⊥底面ABCD且DC底面ABCD,∴PD⊥DC.
由PD=DC,可知△PD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而DE是斜边PC上的中线,∴DE⊥PC.①
同样由PD⊥底面ABCD,得PD⊥BC.
∵底面ABCD是正方形,∴DC⊥BC,∴BC⊥平面PDC.
而DE平面PDC,∴BC⊥DE.②
由①和②推得DE⊥平面PBC.而PB平面PBC,∴DE⊥PB.
又EF⊥PB且DE∩EF=E,∴PB⊥平面EFD.
类型二:分析法证明
例4.求证:.
【解析】
证明:欲证不等式,
只需证成立,
即证 ,
即证18<20成立.
由于18<20是成立的,
因此. 证毕.
【总结升华】
1.在证明过程中,若使用综合法出现困难时,应及时调整思路,分析一下要证明结论成立需要怎样的充分条件是明智之举.从结论出发,结合已知条件,逐步反推,寻找使当前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的方法.
2.用分析法证明问题时,一定要恰当地用好“要证”“只需证”“即证”“也即证”等词语.
3. 掌握分析法的流程,避免与综合法混淆。在本题中应避免下面的错误证法:
错证:由不等式 , ①
两边平方得 , ②
即 , ③
则18<20, ④
因为18<20,所以.
错因:由于上述分析法的流程结构是 ①②③④,因而上述书写格式导致了逻辑错误.
举一反三:
【变式1】 已知、是正数,用分析法证明: .
【解析】
证明:要证 成立,
只需证成立,
即证.
即证,
也就是要证,即.
该式显然成立,所以.
【变式2】用分析法证明:若a>0,则.
【解析】
证明:要证,
只需证.
∵a>0,∴两边均大于零,因此只需证
只需证,
只需证,只需证,
即证,它显然成立.∴原不等式成立.

【变式3】已知,求证:
【解析】
证明:要证
只需证,
,只需证,即
要证,只需证,即显然成立.
要证,只需证,即显然成立.
成立,且以上各步都可逆,故原不等式成立.
例5.求证:
【思路点拨】由于本题所给的条件较少,且不等式中项都是根式的形式,因而用综合法证明比较困难.这时,可从结论出发,逐步反推,寻找使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此外,若注意到,,也可用综合法证明.
【解析】
法一:分析法
要证成立,
只需证明,
两边平方得,
所以只需证明,
两边平方得,
即,
∵恒成立,
∴原不等式得证.
法二:综合法
∵,,

∴.
∴.
∴. 即原不等式成立.
【总结升华】
1.在证明过程中,若使用综合法出现困难时,应及时调整思路,分析一下要证明结论成立需要怎样的充分条件是明智之举.从结论出发,结合已知条件,逐步反推,寻找使当前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的方法.
2.综合法写出的证明过程条理清晰,易于理解;但综合法的证题思路并不容易想到,因此,在一般的证题过程中,往往是先用分析法寻找解题思路,再用综合法书写证明过程.
?举一反三:
【变式】设a、b是两个正实数,且a≠b,求证:+>
【解析】
证明一:(分析法)
要证+>成立,
只需证(a+b)( -ab+)>ab(a+b)成立,
即需证-ab+>ab成立.(∵a+b>0)
只需证-2ab+>0成立,
即需证>0成立.
而由已知条件可知,a≠b,有a-b≠0,所以>0显然成立,由此命题得证.
证明二:(综合法)
∵a≠b,∴a-b≠0,∴>0,即-2ab+>0
亦即-ab+>ab
由题设条件知,a+b>0,∴(a+b)( -ab+)>(a+b)ab
即+>,由此命题得证.
类型三:反证法证明
例6. 已知、、是整数,且求证:、、不可能都是奇数.
【思路点拨】证明含有“不”“没有”“无”等否定性词语的命题,应考虑反证法.
【解析】设、、都是奇数,则、、都是奇数,
所以为偶数, 所以 , 这与已知矛盾,
所以、、不可能都是奇数.
【总结升华】结论中含有“不是”“不可能”“不存在”等词语的命题,此类问题的反面比较具体,适宜应用反证法.
?举一反三:
【变式1】设{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Sn为它的前n项和.
(1)求证:数列{Sn}不是等比数列.
(2)数列{Sn}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
【解析】
证明:假设{Sn}是等比数列,则,
即.
∵a1≠0,∴(1+q)2=1+q+q2.
即q=0,与等比数列中公比q≠0矛盾.
故{Sn}不是等比数列.

【变式2】证明:是无理数.
【解析】
证明:假设不是无理数.即是有理数,那么必存在整数,
使得,其中为既约分数,则,所以,
于是能整除,从而为偶数,设,所以,
即,所以2能整除,于是m,n均为偶数,这与为既约分数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从而原命题成立,即是无理数.
例7. 如图所示,已知a,b,c是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a⊥c,b与c不垂直,
求证:a与b必相交.
【解析】
证法一:假设a与b不相交,则a∥b,所以∠1=∠2.
由于b与c不垂直,则∠2≠90°,即∠1≠90°,
所以a与c不垂直,这与已知条件矛盾,所以a与b必相交.
证法二:假设a与b不相交,则a∥6,所以∠1=∠2.
因为a⊥c,所以∠1=90°,即∠2=90°,
所以b⊥c,这与已知b与c不垂直矛盾,所以a与b必相交.
证法三:假设a与b不相交,则a∥b,所以∠1=∠2.
又b与c不垂直,则∠2≠90°,即∠1≠90°.
又因为a⊥c,所以∠1=90°,得出∠1≠90°与∠1=90°自相矛盾,所以a与b必相交.
【总结升华】题设简单明了,从正面入手较难,而反面易于导出矛盾的命题,常用反证法.
用直接法难以下手,但其结论的反面非常明显,因此用反证法证明比较方便.
举一反三:
【变式】求证: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解析】证明:假设结论不成立,即有两种可能:
(1)若直线a、b无交点,那么a∥b,与已知矛盾;
(2)若直线a、b不止有一个交点,则至少有两个交点A和B,这样同时经过点A、B就有两条直线,这与“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相矛盾.
综上所述,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例8.若都是正实数,,求证: 、中至少有一个成立.
【思路点拨】“至多”或“至少”语句的证明宜用反证法.
【解析】
证明:假设和都不成立,则有和同时成立.
因为且,所以且.
两式相加得 ,
所以, 这与已知条件矛盾,
所以、中至少有一个成立.
【总结升华】从正面证明,需要分成多种情形进行分类讨论,而从反面进行证明,只要研究一种或很少的几种情形的问题多用反证法.比如带有“至少有一个”等字样的数学问题.
举一反三:
【变式】已知,求证:中至少有一个大于.
【解析】假设都小于或等于,
因为 ,所以三者同为正或一正两负,
又因为,所以三者中有两负一正,
不妨设,则
由均值不等式得,即,
解得,与假设矛盾,所以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分析法是( )
A.执果索因的逆推法 B.执因导果的顺推法
C.因果分别互推的两头凑法 D.逆命题的证明方法
2.命题“如果数列{an}的前n项和Sn=2n2-3n,那么数列{an}一定是等差数列”是否成立(  )
A.不成立 B.成立
C.不能断定 D.能断定
3.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不大于60°”时,假设正确的是(  )
A.假设三内角都不大于60°
B.假设三内角都大于60°
C.假设三内角至多有一个大于60°
D.假设三内角至多有两个大于60°
4.在△ABC中,若2cosBsinA=sinC,则△ABC的形状一定是(  )
A.等腰直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5.设a,b是两个实数,给出下列条件:
(1)a+b>1;(2)a+b=2;(3)a+b>2;(4)a2+b2>2;(5)ab>1.其中能推出:“a,b中至少有一个大于1”的条件是(  )
A.(2)(3) B.(1)(2)(3)
C.(3) D.(3)(4)(5)
6.已知a、b是不相等的正数,,,则x,y的大小关系是( )
A.x>y B.y>x
C. D.不确定
7.已知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是三个不同的平面,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8.设a、b、c都是正数,则三个数,,( ).
A.都大于2 B.至少有一个大于2
C.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 D.至少有一个不大于2
二、填空题
9.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p则q,其第一步是反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正确的反设是 .
10. 要证明不等式成立,只需证明: .
11.如果x,y,x满足z<y<x,且xz<0,那么①xy>xz;②z(y-x)>0;③zy2<xy2;④xz(x-z)<0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
12.已知函数f(x)=ax+2a+1,当x∈[-1,1]时,f(x)有正值也有负值,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
三、解答题
13. 已知,求证.
14.设直线l1:y=k1x+1,l2:y=k2x-1,其中实数k1,k2满足k1k2+2=0.证明l1与l2相交;
15.在△ABC中,三个内角A、B、C对应的边分别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a、b、c成等比数列,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答案与解析】
1.【答案】A
【解析】 由分析法的定义知A正确,故选A。
2.【答案】 B
【解析】 ∵Sn=2n2-3n,
∴Sn-1=2(n-1)2-3(n-1)(n≥2),
∴an=Sn-Sn-1=4n-5.
当n=1时,a1=S1=-1符合上式.
∵an+1-an=4(n≥1)为常数,
∴{an}是等差数列.
3. 【答案】 B
【解析】 至少有一个不大于60°的反面是都大于60°.
4. 【答案】C
【解析】在△ABC中,2cosBsinA=sinC,
即2·a=c.
∴a2+c2-b2=c2,∴a2=b2,∴a=b.
∴△ABC是等腰三角形,选C.
5.【答案】 C
【解析】 本题可用特值法,令a=b=知(1)不行,令a=b=1知(2)不行,令a=b=-2知(4)(5)都不成立.
6.【答案】B
【解析】 ∵,a≠b,a,b>0,
∴。∴y>x。故选B。
7.【答案】D
【解析】 根据性质“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立刻可知选D。其他选项可以利用正方体模型进行检验。
8.【答案】C
【解析】 ,当且仅当a=b=c=1时取“=”。故选C。
9.【答案】非q
【解析】 对“若p则q”的否定已经不是“四种命题”中的任何一种,而是命题:p且非q,即反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为非q。
10. 【答案】
【解析】 常见的变形手段是平方,这样可消去或减少根号。
11.【答案】①②④
【解析】 ①∵成立;
②∵成立;
③∵z<y<x且xz<0,∴x>0且z<0,
当y=0时,zy2=xy2;
当y≠0时,zy2<xy2。故③不正确。
④∵x>z,∴x-z>0,
又∵xz<0,∴(x-z)xz<0成立。
12. 【答案】-1【解析】f(1)·f(-1)<0,
∴(a+2a+1)·(2a-a+1)<0.∴-113. 【解析】
要证,只需证
即,只需证,即证
显然成立,因此成立
14. 【解析】
 假设l1与l2不相交,则l1与l2平行或重合,则k1=k2
∵k1·k2+2=0,
∴k1·k1+2=0,
即k2=-2不可能,故假设错误,∴l1与l2相交
15. 【解析】由A、B、C成等差数列,有2B=A+C. ①
因为A、B、C为△ABC的内角,
所以A+B+C=π. ②
由①②得,B=. ③
由a、b、c成等比数列,有b2=ac. ④
由余弦定理及③可得,
b2=a2+c2-2accosB=a2+c2-ac.
再由④得,a2+c2-ac=ac.
即(a-c)2=0,因此a=c.
从而有A=C. ⑤
由②③⑤得,A=B=C=.
所以△ABC为等边三角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