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填空题(高考复习练习系列、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现代史填空题(高考复习练习系列、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中国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填空题(1949年以后)
1.丰富和发展
(1)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______转移到______
1949年《____________》发表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
(2)新中国成立后:
①1953年,提出_______________,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
②1956年中共_______,正确分析中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③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报告中,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______________、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
【答案】乡村 城市 论人民民主专政 过渡时期总路线 八大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毛泽东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
(2)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报告中,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
2.1952年底,________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1956年底,________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答案】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建国后过渡时期的政策。土地改革从1950年到1952年底完成,标志着我国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1953-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故答案为(1)土地改革、(2)三大改造。
3.________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答案】1957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故答案为:1957。
4.深远影响
(1)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_____________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着巨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答案】新民主主义 典范 中国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析】
【详解】
(1)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5.________年,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答案】1987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根据邓小平的意见,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故答案为:1987。
6.中共十四大确立的改革目标是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详解】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会议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答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点睛】
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7.“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___________。

【答案】一个中国
【解析】
【详解】
“一国两制”指的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所以“一国两制”的前提应该是一个中国。
8.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宣布采用________方式统一祖国。
【答案】《告台湾同胞书》 和平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内容是向台湾提出,统一中国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应尽快结束分裂局面,和平统一中国,于此,并提出了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开放“两岸三通”、扩大两岸交流等方针。
9.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________。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在立法方面形成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 法律化 制度化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它的根本特点是,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它规定,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 法和法律的特权,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与法律化。
10.____________________,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答案】香港澳门回归。
【解析】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7年中葡两国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回归,这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故第一空填写“香港澳门回归”。
1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得到各民主党派拥护,政协会议成为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主要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针对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不要多党合作问题,首次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工作任务主要是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12.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________秘密访华,同________举行会谈。随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________将访问中国。

【答案】基辛格 周恩来 尼克松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71年首先秘密访华的是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基辛格访华同周恩来展开了会谈,随后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13.1954年参加________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主要是解决印度支那和朝鲜问题。

【答案】日内瓦会议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主要是解决印度支那和朝鲜问题。
14.1955年新中国派代表参加________(这是以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召开,形成“万隆精神”。

【答案】万隆会议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是以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15.________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________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和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推动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答案】1971 1972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和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推动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16.新时期奉行的________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答案】不结盟政策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奉行的不结盟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7.“________”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8.___________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
【详解】
1953年,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该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填空题
①红军长征中召开的使党转危为安的会议是_________。
②“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④________________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⑤唐朝加强皇权的中央官制是____________。

【答案】遵义会议 一个中国 杜鲁门主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省六部制
【解析】
【详解】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召开的使党转危为安的会议,它在关键时期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一个中国。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出台宣告美苏冷战的开始。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唐朝加强皇权的中央官制是是三省六部制,它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成熟的标志。
20.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________、________、平等互利、________。

【答案】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和平共处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内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点睛】
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21.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开展以________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还积极参与________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________的睦邻友好关系。
【答案】联合国 地区性国际组织 周边国家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在外交上展开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还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2.在亚非会议即将陷入僵局的时候,周恩来提出________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后来人们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答案】“求同存异” 团结一致 保卫世界和平 增进各国友谊
【解析】
【详解】
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
23.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把它形象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被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4.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____________,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__________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答案】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经济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改造是从1953年到1956年。三大改造主要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通过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5.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________、汕头、________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答案】珠海 厦门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我国经济特区,要求记住四个特区名称,根据题目得出答案为珠海、厦门。
26.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________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1995年,为解决中低收入的城镇居民住房问题,国家启动了“________”。

【答案】小康 安居工程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1995年,为解决中低收入的城镇居民住房问题,国家启动了“安居工程”。
27.我国改革开放后,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的是________。________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答案】深圳 浦东
【解析】
深圳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为一座现代化城市,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放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28.首先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_________)、(_________)、厦门;1988年,(_________)。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_________)、(_________)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将(_________)、(_________)、环渤海地区和闽东南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答案】 珠海 汕头 海南 天津 青岛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首先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岛。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天津、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闽东南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29.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_________)、手工业和(_________)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三大改造。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_________),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_________);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_________)的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_________)在我国基本建立。
【答案】 农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合作社 公私合营 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三大改造。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30.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答案】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8年的总线路的指导下,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________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答案】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指标,到1957年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所以横线处应该填写“社会主义工业化”。
32.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___________转变为近代社会。
【答案】封建社会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实现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33.交通
①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_______铁路
②水运:1872年,___________成立,标志着新式水运业诞生。
③航空:_______制造了中国第一架飞机。
【答案】胥各庄 轮船招商局 冯如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的铁路;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新式水运业诞生。冯如制造了中国第一架飞机。
34.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是一种____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_________与_________、本国封建势力和___________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______发展。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________;同时也促使中国__________不断壮大,为中国________的成立,提供了________基础。
【答案】新的 民族工业 外国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独立 经济基础 无产阶级队伍 共产党 阶级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环境看,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奠定经济基础;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35.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②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 ________,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答案】思想观念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点睛】
联系所学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的影响分析解答。
36.报刊:《______》;维新派报----《中外纪闻》、《______》;同盟会机关报------《_____》
【答案】申报 时务报 民报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872年创办《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时务报》;《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
【点睛】
联系所学近代我国报刊业发展的相关史实分析解答。
37.影视: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是《______》,中国第一部有声片《_______》
【答案】定军山 歌女红牡丹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是《定军山》,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是《歌女红牡丹》
【点睛】
联系所学我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38.通讯
①邮政:1896年,“____________”宣告成立,后设立邮传部;
1913年_________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②电报:_______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答案】大清邮政局 北洋政府 1877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后设立邮传部。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39.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因素:
①诞生和发展在________________,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战争和________不断,_____长期动荡。
(2)有利因素:①___________的逐步解体;
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__________;
③__________运动的推动;④________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答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 政局 自然经济 兴办实业 反帝爱国 实业家
【解析】
【详解】
(1)不利因素:结合所学可知,首先是民族工业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三座大山的压制,另外,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2)有利因素:结合所学可知,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40.变化
①服饰:__________与西服革履并行;_______和_______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②饮食:_______馆;烟酒茶等日常食品在近代发生嬗变:张裕葡萄酿酒公司首开使用新工艺技术
③住房:中西合璧的_______住宅
④习俗:“断发易服”、不缠足运动;
社交礼仪----废除______、_______等礼节,代之以_______、鞠躬;“______”“大人”称谓被“________”“同志”被取代;婚丧仪式由铺张繁琐愚昧走向_________。
阅读_______、看_________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答案】长袍马褂 中山装 旗袍 西餐 里弄 跪拜 作揖 握手 老爷 先生 简洁文明 报刊 电影
【解析】
【详解】
近代以来我国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服饰方面,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出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饮食方面,出现西餐馆等。住房方面,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社会习俗方面,出现“断发易服”、不缠足运动;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握手、鞠躬;“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称谓;婚丧仪式由铺张繁琐愚昧走向简洁文明。阅读报刊、看电影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4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
①______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②仁人志士的推动;
③民主思潮的促进;
④近代_______的发展。
【答案】西方 工商业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有: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仁人志士的推动,民主思潮的促进,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42.1909年,旅美华侨___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答案】冯如
【解析】
【详解】
据所学可知,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制成一架飞机,开创了人类交通事业的新纪元。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43.________、戊戌变法、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答案】鸦片战争
【解析】
【详解】
鸦片战争后,西方生活习俗开始传入中国,随后戊戌变法、新中国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
44.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________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答案】辛亥革命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推动社会习俗改革,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45.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_______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1958年,________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答案】《定军山》 北京电视台。
【解析】
【详解】
据所学可知,电影事业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片段,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据所学可知,电视自从20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极大地改变了民众的生活,1958年5月1日,新华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46.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________的铁路。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________,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答案】胥各庄 轮船招商局
【解析】
【详解】
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发展,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反映了中国对西方先进技术的认识不断加深。据所学可知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业,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47.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________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
【答案】改革开放
【解析】
【详解】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
48.酝酿——国民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
(1)背景:在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以______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妥协退让,压制______运动,放弃对革命的______,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
(2)初创:毛泽东针对陈独秀______错误,发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文章,阐明______________思想、_______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_______的极端重要性。
【答案】陈独秀 工农 领导权 右倾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无产阶级领导权 农民问题 农民斗争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国民革命的失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妥协退让,压制工农运动,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
(2)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针对陈独秀右倾错误,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的关键信息和填空部分,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毛泽东在国民革命时期的理论贡献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49.表现
(1)李大钊: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______1918年发表《____________》和《庶民的胜利》等文章;1919年发表《____________》第一次较为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一批具有__________思想的知识分子翻译、出版社会主义著作的推动。
(3)毛泽东:在湖南组织__________,创办《________》,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李大钊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初步共产主义 新民学会 湘江评论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和《庶民的胜利》等文章;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翻译、出版社会主义著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3)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的关键信息和填空部分,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李大钊、毛泽东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50.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繁荣精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__________为基本原则,是马列主义和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典范。
(3)是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的结晶。
【答案】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 中国革命具体实践 集体智慧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3)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51.背景:受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中国的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介绍、宣传_____________。
【答案】俄国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52.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了____________,开展____________革命。
【答案】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
53.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1)背景:创建第一个农村根据地——___________根据地,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打破了___________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创举,也是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标志。
(2)著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井冈山革命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俄国革命 中国革命具体实践 毛泽东思想形成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创建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
(2)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的著作有《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的关键信息和填空部分,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的理论贡献入手,突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5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________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做出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以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答案】毛泽东 原子弹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做出发展研制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决定。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55.我国在世界上被认为有助于解决人类饥饿问题的科学家是________;首次飞上太空的宇航员是________

【答案】袁隆平 杨利伟
【解析】
【详解】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杨利伟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2003年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56.________年,我国第一部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发射成功。

【答案】1964年 “东方红一号”
【解析】
【详解】
1964年,我国第一部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57.“文革”结束后。教育界拨乱反正:_________年恢复高考,并建立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战略,即教育要面向_________,面向______,面向______(是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指导方针)。
【答案】1977、现代化、世界、未来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77年冬天,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战略,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
58.危害
(1)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⑨___________缺乏。
(3)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4)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答案】专门人才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革动乱影响到教育领域以及高考制度的被废除,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的破坏,导致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的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并且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故⑨专门人才。
59.90年代
(1)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____________计划。
(2)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3)启动?___________。
(4)加大?__________教育发展的力度。
(5)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答案】 “211工程” “希望工程” 西部地区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5年正式启动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1989年启动“希望工程”;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故?“211工程”;?“希望工程”;?西部地区。
60.作用
(1)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⑥___________。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答案】国民教育体系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党和国家的努力,到1965年,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⑥国民教育体系。
61.表现
(1)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⑦_________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校招收⑧__________,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答案】 高考制度 “工农兵学员”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革动乱影响到教育战线,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的下降。故⑦高考制度;⑧“工农兵学员”。
62.措施
(1)会议
①召开:1949年底,第一次①_________会议召开。
②意义:建立了沿着②________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方针:毛泽东确定了③________的教育方针。
(3)制定:建立起④_______学校教育和⑤_________的学校教育制度。
【答案】 全国教育工作 社会主义 全面发展 全日制 半工半读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确立新中国的教育制度,1949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从此中国确立了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人民教育。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确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64-1965年,按照刘少奇“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教育方针,建立起全日制学校教育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故①全国教育工作;②社会主义;③全面发展; ④全日制;⑤ 半工半读。
63.80年代
(1)提出“教育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_______________。
(3)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4)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①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
②建立了?_____________。
③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④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答案】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义务教育法》 学位制度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制定了《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除了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还建立了学位制度。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义务教育法》;?学位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