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一、单选题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散,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 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废除了沿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是在( )。
A. 明朝 B. 清朝 C. 中华民国 D. 解放后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发起者是( )。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地主阶级洋务派 C. 资产阶级革命派 D.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
A. 奖励发明 B. 废除八股 C. 精减机构 D. 裁汰冗员
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被誉为“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的是( )。
A. 《民报》 B. 《申报》 C. 《晨报》 D. 《京报》
《日落紫禁城》中有一段文字: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19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这段文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 新文化运动
19世纪,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此文中“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分别是指( )。
A.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B.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C.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 五四运动、戊戌变法
有学者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公车上书 B. 收复新疆 C. 黄海海战 D. 虎门销烟
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
A. 张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B. 李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
C. 赵五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 D. 孙七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 《马关条约》签订 B. 强学会的成立 C. 光绪下诏变法 D. 公车上书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诗出自( )。
A. 康广仁 B. 谭嗣同 C. 刘光第 D. 杨深秀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
1
)

下列各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马关条约》签订
②公车上书
③百日维新
④戊戌政变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下列人物属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是( )。
A. 曾国藩 B. 李鸿章 C. 康广仁 D. 慈禧太后
2014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陪同到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南海瀛台散步时说,光绪帝时,国家衰败了,他搞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关在这里。文中所指的百日维新( )。
A. 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 B. 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 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李鸿章是洋务派,康有为是维新派,他们在下列问题上看法不一致的是( )。
A.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 进行社会政治改革 C. 维护清王朝统治 D. 建设近代化企业
“几个幼稚的秀才和一个少不更事的皇帝,用他们的前程和脑袋,验证了保守势力的强大。”下列事件中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运动 D. 辛亥革命
“它是1898年中国最轰动的出版物,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它是( )。
A. 魏源的《海国图志》 B. 侯德榜的《制碱》 C. 鲁迅的《狂人日记》 D. 严复译著的《天演论》
下列所述,不属于戊戌变法历史意义的是( )。
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 D.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这两项领域的开启性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C. 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D.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材料中的“朕”应是( )。
A. 道光帝 B. 咸丰帝 C. 同治帝 D. 光绪帝

二、材料分析题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朝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活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材料二
在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有很多的史学家认为:“在向西方学习上,洋务派学习西方长技,使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变化只是停留在“器物层次”,不变的是体制;维新变法也变了,变的是触及到了体制,要求变革封建专制制度,不单是皮毛。”
材料三
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巩固朝廷。”
(1)材料一中“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朝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活动”, 这个实践活动是指什么事件?(2分)其代表人物提出的口号是什么?(2分)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皮毛”指的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有哪些?(4分)
材料二中,中国维新派触及到了体制,要求变革封建专制制度。拉开维新变法序幕的事件?(2分) 请简单说明变法失败的原因。(2分)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朝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活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材料二
在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有很多的史学家认为:“在向西方学习上,洋务派学习西方长技,使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变化只是停留在‘器物层次’,不变的是体制;维新变法也变了,变的是触及到了体制,要求变革封建专制制度,不单是皮毛。”
材料三
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犹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巩固朝廷。”
(1)材料一中“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朝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活动”, 这个实践活动的代表人物提出的口号是什么?(2分)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皮毛”是指什么?(2分)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有哪些?(4分)
材料二中,中国维新派触及到了体制,要求变革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维新变法序幕的事件叫什么?
(2分)请简单说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A B B C C A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C A B C D A D D



材料分析题

21、(1)洋务运动。(2分)自强,求富。(2分)
(2)皮毛:只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2分)大量西方机器的引进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一批对西方事务认识较为深刻的人才,对日后改革大有帮助。总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4分)
(3)公车上书。(2分)触及到了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了抵制和反对,而光绪帝又没有实权。(2分)

22、(1)实践活动提出的口号:“自强”、“求富”。(2分)
(2)“皮毛”是指: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进行造船制器,创办海军;建立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等。(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分)积极意义: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对外国侵略有一定抵制作用。(任答其中两点,4分)
(3)公车上书。(2分)原因:资产阶级力量的软弱;清政府守旧势力的破坏;或脱离人民群众;帝国主义的破坏等。(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