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一)(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9-2020学年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一)(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9-2020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卷
历史与社会测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这主要说明英国工业革命(  )。?
A.?比古代神话还神奇??????B.?沉重打击了宗教势力??????
C.?带来了严重环境污染??????D.?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2.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最能直接反映《扯线木偶》漫画寓意的是(?? )


A.?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B.?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清政府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D.?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3.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下列不是这个帝国被打垮的原因的是(??? )
A.?对外关闭国门,对内“重农抑商”??????????????????????B.?鄙视科学技术,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
C.?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D.?中国处在外国殖民地的包围圈中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9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食肉的习惯
B.?工业革命后,威胁人们生命的霍乱、伤寒等疾病得到了控制
C.?工业化使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
D.?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经过了长期的斗争
5.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华文明却日渐落伍。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有(??? )
①专制皇权高度加强? ? ?②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 ?④实行闭关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6.“在中国政府与欧洲国家的首次战争中,获胜的是中国人。”这评价的是(??? )
A.?台州之战???????????????????????B.?赤壁之战???????????????????????
C.?雅克萨之战???????????????????????D.?郑成功收复台湾
7.某八年级学习小组开展了“资产阶级革命”专题探究,所收集的资料符合该主题的有(??? )
? ?? ??
①?? ???????? ?②????????????? ?③??????????? ?? ?④
A.?②③?????????????????????????????????????B.?①③???????????????????????????????????
C.?①④?????????????????????????????????????D.?②④
8.小波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发现, 很多国家在古代常用文字中有关“马”的词汇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关于“马”的词汇少了很多,但关于“机”的词汇却多了。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B.?传统文化的丧失和灭亡
C.?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D.?文字改革的必然结果
9.(2015?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下图阴影部分所示的中国领土,是俄国通过哪些不平等条约割占的(?? )

①中俄《改订条约》????????????????????? ②中俄《北京条约》
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④中俄《瑷珲条约》???????
A.?①②④???????????????????????????????B.?①②???????????????????????????????????
C.?③④?????????????????????????????????????D.?②④
10.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由此判断郑观应是(??? )
A.?洋务派的代表??????????B.?维新派的代表?????????
?C.?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D.?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11.1751年12月18日,荷兰“盖尔德麻尔森”号商船驶离广州,次年1月3日触礁沉没,据保存的订单估算,船上所载的中国瓷器大概有22.5万件。以上材料说明( )。
A. 广州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 B. 闭关政策未能禁绝海外贸易
C. 当时中国出现崇尚洋货风气 D. 清朝政府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12.彼得·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代疯狂的追求发明。”这种情形最早出现在(??? )

A.?法国?????????????????????????????????????B.?德国?????????????????????????????????????C.?美国???????????????????????????????????D.?英国
13.毒品是人类的公害,联合国确定每年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而我国每年的“禁毒宣传月”从6月3日开始。被誉为“中国禁毒第一人”“世界禁毒先驱”的近代伟人是( )。
A. 左宗棠 B. 魏源
C. 林则徐 D. 邓世昌
14.早期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病”有(  )。

①人口减少  ②交通拥挤  ③污染严重  ④犯罪率上升?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5.?15、16世纪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与郑和下西洋相比,不同点是(??? )


A.?得到统治者支持??????????????????????????????????????????????????B.?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C.?促进资本主义发展??????????????????????????????????????????????D.?加强了与海外诸国的联系
16.中国近代前期,一些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倡导“西学”。他们共同的根本目的是(??? )

A.?吸收新鲜血液,改造传统文化?????????????????????????????B.?抵御侵略,实现国家富强
C.?批判封建思想?????????????????????????????????????????????????????D.?发展资本主义
17.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首先开辟可以饱览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风光的新航线的是( )。
A. 迪亚士船队 B. 达·伽马船队
C. 哥伦布船队 D. 麦哲伦船队
18.有人说在法国历史上没有哪个人像拿破仑这样获得如此长久的赞誉。这种说法的理由是( )。
A.他处死了路易十六,将法国革命推向高潮
B.他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了《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C.他颁布了《共产党与公民宣言》
D.他领导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革命的序幕
19.“航空飞行器的先驱”指的是( )。
A. 冯如兄弟 B. 蒙特哥菲尔兄弟
C. 瓦特 D. 莱特兄弟
20.1863年,一名记者从欧洲出发前往华盛顿采访美国总统林肯,他可能使用的交通工具是(??? )
A.?汽车????????????????????????????????B.?蒸汽轮船??????????????????????????????????C.?飞机?????????????????????????????????????D.?火车
21.史学界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就其(???? )
A.?是一场文化运动来说的???????????????????????????????????????B.?作为反复辟运动来说的
C.?要求民主与科学来说的???????????????????????????????????????D.?作为反封建运动来说的
22.“西班牙向西走”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的航海家的路线。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向西走”的航海家有(  )

?①达·伽马?②哥伦布?③迪亚士?④麦哲伦??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3.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有(??? )
①改革政治??? ②兴办新式学堂??? ③翻译外国书籍??? ④建设新式海军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4.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出海人数多????????B.?船只数量多????????
C.?目的是扩大海外贸易????????D.?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5.为了唤醒国人了解世界,挽救危亡,魏源于1842年写成《海国图志》,你认为下列不是魏源思想主张的是(?????)?
A.?总结鸦片战争战败的教训,提出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观点。
B.?认为世界民族要平等相处,反对用“夷狄”来称呼西方文明发达国家。
C.?认为中国不是世界的中心,中国已经落后于欧洲。
D.?主张学习西方,开办工厂,制造轮船和枪炮。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材料分析题

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人类文明的出现到15世纪,文明的冲撞与融合从未中断过。从16世纪前后到20世纪初,世界各地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进入现代以来,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全球化与多元化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竞争的局面。……它的发生,使人类的历史再也不是紧紧围绕着 地中海展开,人类的历史在也不仅仅是亚非欧的历史。
(1)哥伦布为何“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4分)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西班牙国王派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什么?(2分)
(3)哥伦布在新航路开辟中有何重大发现?(2分)
(4)哥伦布的“发现”的历史作用是什么?(4分)

27.工业文明的浪潮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工业生产情况(部分)

——改编自达·赫·威尔逊《英国史》
材料二: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这)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这些西方文明的样本,但……只是代表了西学的一缕微弱之光,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间隐约闪亮。”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英国工业发展状况,并指出与此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
(2)西方人“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指什么?它与上一小题中的历史事件有何联系?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列举在此期间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实例。

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材料二:“我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我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
请回答:
(1)中国的“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三项伟大发明”是经过哪条中西贸易要道、通过什么人传到欧洲的?
(2)中国三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具体地说,“印刷术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所指的是哪两个历史事件?
(3)三大发明在中国遭到冷遇甚至来搞封建迷信,在西方却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对于相同的科学技术却带来不同的命运,谈谈你对科技发明的看法。
(4)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又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四大发明,极大的提影响力和方便了人民的生活。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 ——徐光启《农政全书》
材料二?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明朝谚语
材料三? 湖州某镇在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十里以内,民居相接”,“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
(1)“甘薯”原产地在哪里?为什么“民间渐次广种”?广种甘薯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的谚语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况?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怎样的发展情况?
(4)概括三则材料所述事物之问的联系。

30.(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
——摘《殷周制度论》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1)由于小博历史与社会学得不是很精,材料一资料表述时存在着一些错误,请你帮着纠正。(2分)
(2)为了更好地了解四大古国的文明成就,林小博制作了材料二表格,请你帮着把表格填完整。(2分)
(3)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的发明,为什么叫做阿拉伯数字呢?(1分)
(4)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在亚洲的广为传播哪些人贡献大?请结合史实说明。(4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解析:【答案】 D
【考点】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对给社会生产带来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烟囱是早期工厂发展的标志,工业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故答案:D。
【点评】知道工业革命的影响。
2.B
解析:【答案】 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点的理解。提线木偶反映了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彻底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保证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最能体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点评】要求学生理解《辛丑条约》的各项规定的具体影响。
3.D
解析:【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近代前夜危机考点的理解。尽管从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超越前代,但横向比较,清前期的中国已经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落伍。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近代工业文明轨道。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巨潮之中,西方列强纷纷抢滩,建立殖民统治。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已无法和西方工业文明抗衡。D是A、B、C导致的危机,也是本题中较为全面的原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点评】要求学生理解近代前夜危机。
4.D
解析:【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的理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要求更多的、更高素质的自由劳动力。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大批妇女加入劳动者队伍。女性的思想得到解放,欧美国家的妇女掀起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但是长期的斗争不是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工业化进程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点评】要求学生理解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原因。
5.D
解析:【答案】 D
【解析】【分析】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我国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中国封建王朝的专制制度达到顶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清朝时期,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的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往来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他们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失了外贸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不同外国进行科技交流,使中国逐渐落伍了,使中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所以①②④正确。
D项①②④是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华文明却日渐落伍为切入点,考查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中国逐渐落伍原因的相关知识。
6.C
解析:【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雅克萨之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末,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雅克萨,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所以C符合题意。A台州之战是明朝戚继光抗倭,不是与欧洲人的战争,所以A不符合题意;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爆发的内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所以B不符合题意;郑成功收复台湾又称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事件,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雅克萨之战的识记。
7.B
解析:【答案】 B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的诞生,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符合题意;②是谭嗣同就义图,是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符合题意;③是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率军渡河的情景,符合题意;④是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英国陈列馆,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了解。
8.C
解析:【答案】 C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农业文明时代的动力是畜动力,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动力是蒸汽动力,近代化的最主要标志之一是大机器生产。故答案选C。
【点评】知道工业革命的成就及其影响。
9.D
解析:【答案】D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解析】【分析】图中阴影部分所示的中国领土在中国东北地区,选项四个条约中,1858年签订的中俄《瑷珲条约》俄国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俄国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①③和西北领土有关,故选D。【点评】 掌握俄国与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0.B
解析:【答案】 B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维新派主张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材料“速立宪法,改良政治”可知,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了改革政治的思想主张,即向国人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的识记。
11.B
12.D
解析:【答案】 D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第一次工业革命考点的掌握。1760年到1800年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初,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大部分都是英国人发明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点评】要求学生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国家。
13.C
14.B
解析:【答案】 B
【考点】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相关知识。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故答案:B。
【点评】知道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
15.C
解析:【答案】 C
【考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解析】【分析】此题考察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对比。新航路的开辟的主要是经济动机,是寻找黄金,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原始的资本;而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动因,是为宣扬明朝的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因此郑和下西洋不会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得到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国王的支持,郑和下西洋得到了明成祖的支持,都使用了指南针,都加强了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故ABD是两者的共同点,答案选择C。
【点评】
16.B
解析:【答案】 B
【考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近代前期知识分子(如魏源、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的目的。根据所学,中国近代前期,一些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打出的口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御西方的侵略,同时,林则徐等人还代表着地主阶级,秉承这”中学为体,西学为辅“的观念,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向西方学习,故综合分析,此题答案应选B。
【点评】此题考查近代前期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难度适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17.D
18.B
19.D
20.B
解析:【答案】 B
【考点】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题干中的“1863年……欧洲出发前往……美国”是解题的关键。1863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接近尾声,而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汽车和飞机都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所以排除AC;而欧洲到美国之间相隔着大西洋,乘火车出行也不行,所以排除D,正确答案是B。
【点评】知道两次工业革命的概况并有一定的地理常识。
21.D
解析:【答案】 D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根据题目要求,应该选出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只有新文化运动是文化运动,其余两个不是,故选项A错误。反复辟运动三者都具备,故排除。要求民主和科学也只有新文化运动具备,故排除。
故答案选D。
【点评】知道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点。
22.C
解析:【答案】 C
【考点】新航路开辟,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的两位航海家是哥伦布与麦哲伦,他们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走,开辟新航路。故答案选C。
【点评】知道新航路开辟的过程,知道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及航行的方向。
23.B
解析:【答案】 B
【考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中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洋务运动只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戊戌变法不仅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还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据此推断,改革政治是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的不同点,而非相同点。故正确答案为B。
【点评】理解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内容的异同。
24.C
解析:【答案】 C
【考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解析】【分析】此题考察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郑和受到明成祖的派遣,先后七次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主要目的是政治动机,不是经济动机,故答案是C。
【点评】知道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
25.A
解析:【答案】 A
【考点】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相关知识。利用排除法,选项A表述的是严复的观点。其余选项都符合魏源思想主张, 故正确答案A。
【点评】知道魏源的思想主张。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26.(1)哥伦布相信地球是圆的;东西方传统的商路被奥斯曼土耳其控制。(每点2分,共4分)
(2)掠夺黄金。(2分)
(3)1492年哥伦布开始航行,经过两个多月,哥伦布到达了古巴、海地,开辟了到美洲的新航路。(2分)
(4)一方面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强了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世界开始走向整体;另一方面给美洲地区带来了屠杀和奴役,造成了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每个方面2分,共4分)
27.【答案】(1)英国工业发展迅速。英国工业革命。
(2)鸦片战争。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处心积虑地要打开中国市场,悍然发动鸦片战争。
(3)“西学东渐”。洋务运动。
【考点】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结识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的有关知识。由材料一图表“英国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工业生产情况”可以看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工业发展迅速,这主要得益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的有关知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西方人“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指的是鸦片战争。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处心积虑地要打开中国市场,悍然发动鸦片战争。
(3)本题考查的是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的有关知识。由材料三“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这些西方文明的样本,但…只是代表了西学的一缕微弱之光,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间隐约闪亮。’”可知, 这反映了“西学东渐”。在西方的影响下,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了洋务运动,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迈出了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
(4)本题考查的是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影响、鸦片战争、西学东渐、洋务运动的识记。
28.【答案】(1)丝绸之路;阿拉伯人.
(2)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
(3)一方面,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对科技发展的利用不当,有时又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等.
(4)中国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启示:我们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三项伟大发明”是经过丝绸之路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
(2)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运动和新航路开辟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提到的“印刷术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指的是印刷术在欧洲改变了只有教士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为文艺复兴的出现了奠定了基础。“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指的是指南针对西欧的影响,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成就了新航路开辟的史实,使他们发现了美洲和实现了环球航行,为西方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3)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回答合理即可,如:一方面,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对科技发展的利用不当,有时又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等。
(4)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新四大发明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给世界带来的新四大发明是指中国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这告诉我们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开辟、中国新四大发明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9.【答案】(1)南美。甘薯高产且适应性强。? 为粮食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5世纪以来中国因人口不断增长而产生的粮食紧张问题。
(2)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达。
(3)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许多原来的农村逐步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4)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工商业市镇逐步形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甘薯引种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甘薯原产地在南美,具有高产且适应性强的优点。广种甘薯在当时为粮食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5世纪以来中国因人口不断增长而产生的粮食紧张问题。
(2)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可知,明朝时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达。
(3)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湖州某镇在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十里以内,民居相接”,“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许多原来的农村逐步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4)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一反映的是明朝时甘薯的广泛种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粮食的增产;材料二反映的是江南地区棉纺织发达;材料三反映出江南地区商业繁荣,工商业市镇经济逐步形成壮大。分析三则材料可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工商业市镇逐步形成。
【点评】本题难度较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
30.(1)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编了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1分);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1分)
(2)①楔形文字(1分);②长城(其它代表性建筑也可,1分)
(3)阿拉伯人学会印度人发明的计数法,并加以改造传播到了全世界,所以叫做阿拉伯数字。(1分)
(4)唐太宗时高僧玄奘历经艰难到达天竺求取佛经精义,返回长安后翻译经论多部,传播了佛教文化。(2分)唐玄宗时僧人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一生在日传播佛教和唐文化。(2分)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