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02 溶解度(讲练)考点设置 名师点拨溶解度 考点一 固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该考点常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等联系起来考查,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 考点二 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该知识点是重要的中考考点,并且还是中考化学的热点,重点是对查找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判断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判断结晶方法及析出晶体的多少、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的综合考查 考点三 溶解度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要熟记和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关系,根据某物质的溶解度计算该溶质的质量分数,或者根据某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该溶质的在此时的溶解度,但一定要先确认该溶质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考点四 结晶现象 该考点常与“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变化的规律”等联合考查,要熟记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结晶的方法、原理,以及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变化的规律等相关知识【考点一】固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要点梳理】1.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其单位是克(符号为g)。在未注明溶剂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2.固体溶解度的意义对于溶解度的意义的表达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某温度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某物质;另一种是在某温度时,100g水里溶解多少克某物质,溶液达到饱和状态。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3.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指温度。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少部分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典型例题】(2019?盐城)下表是KC1、NH4Cl、KNO3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KC1 27.6 34.0 40.0 45.5 51.1 56.7 NH4C1 29.4 37.2 45.8 55.2 65.6 77.3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根据表格信息,可以推知( )A.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KCl B.40℃时,100g 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63.9g KNO3 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最大的是KNO3 D.在0℃﹣100℃以内的相同温度下,KCl和NH4Cl的溶解度可能相等【答案】C【解答】解:A.比较物质溶解度大小的时候。要指明温度,否则没有意义,故A错误;B.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40℃时,KNO3的溶解度是63;40℃时,应该是163.9g KNO3饱和溶液中才含有63.9g KNO3,故B错误;C.根据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表格可以看出: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最大的是KNO3,故C正确;D.根据从表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在0℃﹣100℃以内的相同温度下,KCl和NH4Cl的溶解度不可能相等,故D错误。故选:C。【变式训练】(2018?淄博)在20℃时,某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经历如图变化( )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 )A.溶液甲是饱和溶液 B.20℃时,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40g C.溶液丙若蒸发10g水,析出的晶体一定大于4g D.溶液乙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溶液丙溶质的质量分数【答案】B【解答】解:A、第一次蒸发10g水,析出2g晶体析出,甲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故选项说法错误。B、20℃时,蒸发10g水,其饱和溶液能析出4g晶体,则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该物质40g,则20℃时,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故选项说法正确。C、溶液丙若蒸发10g水,析出的晶体一定等于4g,故选项说法错误。D、溶液乙和丙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液乙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溶液丙溶质的质量分数,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考点二】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要点梳理】1.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曲线的意义: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及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②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是饱和溶液。③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④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⑤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溶液是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相同或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典型例题】(2019?烟台)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t2℃时,100gb的饱和溶液中含有b物质25g B.t3℃时,分别将等质量的a、b饱和溶液降温至t2℃,析出的固体质量关系是:a>bC.分别将t1℃时a、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均变为不饱和溶液 D.a中含有少量b时,可采用冷却a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答案】BD【解答】解:A、t2℃时,b物质的溶解度是25g,所以125gb的饱和溶液中含有b物质25g,故A错误;B、t3℃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分别将等质量的a、b饱和溶液降温至t2℃,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析出的固体质量关系是:a>b,故B正确;C、分别将t1℃时a、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a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c物质的溶解度减小,仍为饱和溶液,故C错误;D、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a中含有少量b时,可采用冷却a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故D正确。故选:BD。【变式训练】(2019?日照)如图1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2)P点表示,t2℃时,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相等,均为 。(3)t2℃时,取甲、乙两种固体各15g分别加入40g水中充分溶解,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则烧杯a中溶解的物质是 (填“甲”或“乙”),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4)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和丙(甲、乙、丙相互间均不发生化学反应)时,可采用 (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A.将甲物质的溶液由t3℃降温到t2℃,一定有晶体析出B.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2℃升温至t3℃时,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C.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D.将t3℃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答案】(1)丙>乙>甲;(2)1:4;(3)甲;50;(4)降温;(5)C;【解答】解:(1)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丙>乙>甲;故答案为:丙>乙>甲;(2)P点表示,t2℃时,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相等,均为:25g:100g=1:4;故答案为:1:4;(3)t2℃时,取甲、乙两种固体各15g分别加入40g水中充分溶解,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则烧杯a中溶解的物质是甲,设40g水需要溶质的质量为x,,x=10g,所得溶液的质量=10g+40g=50g;故答案为:甲;50;(4)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和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故答案为:降温;(5)说法正确的是: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因为A中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B中甲溶质质最分数不变;D中将t3℃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故答案为:C;【考点三】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要点梳理】1.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其含义是指100份质量的某溶液中含多少份质量的该溶质。2.溶解度是用来表示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的,常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一般是水)里溶解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气体的体积)来准确地表示。3.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其溶解度之间存在着这样的等量关系: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典型例题】(2019?青岛)t1℃时,将 a、b 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各 25g,分别加入盛有 l00g 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所示;升温到 t2℃时,忽略水分蒸发,现象如图乙所示。图丙是 a、b 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两烧杯内a、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图乙中烧杯内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 C.图丙中曲线M表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D.若a中混有少量b,可将其溶液蒸发结晶、趁热过滤以提纯a【答案】AD【解答】解:A、t1℃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图甲中两烧杯内a、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A正确;B、图乙中烧杯内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0%,故B错误;C、升高温度,b烧杯中的固体减少,所以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图丙中曲线N表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故C错误;D、若a中混有少量b,可将其溶液蒸发结晶、趁热过滤以提纯a,故D正确。故选:AD。【变式训练】(2018?贵港)下表是NaCl和Na2C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温度/℃ 0 10 20 30 40溶解度/g NaCl 35.0 35.5 36.0 36.5 37.0 Na2CO3 6.0 10.0 18.0 36.5 50.0A.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30℃ B.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 C.40℃时,5gNaCl中加10g水可得溶质质量分数为26.3%的溶液 D.40℃时,9g Na2CO3中加20g水,充分溶解后再降温到10℃,析出固体的质量为7g【答案】C【解答】解:A、由NaCl和Na2C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表,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30℃,故选项说法正确。B、由溶解度表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夏天温度高,水分蒸发快,氯化钠易结晶析出;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溶冬天气温低,碳酸钠的溶解度减小,碳酸钠易结晶析出;故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故选项说法正确。C、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7.0g,40℃时,5gNaCl中加10g水中,最多溶解3.7g,可得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7.0%的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D、10℃,碳酸钠的溶解度为10.0g,20g水中最多能溶解碳酸钠2g,40℃时,9g Na2CO3中加20g水,充分溶解后再降温到10℃,析出固体的质量为9g﹣2g=7g,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考点四】结晶现象【要点梳理】1.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2.从溶液中析出晶体常用的两种方法冷却结晶法(即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当在较高温度时形成的饱和溶液因降温超过其溶解量的限度,就会析出一定形状的固体,这就是冷却结晶法。一般适用于溶解度随降温改变明显的溶质。硝酸钾、硫酸铜等都适宜用此类方法结品。蒸发溶剂结晶法(即恒温蒸发溶剂)——像氯化钠等物质的溶解度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并没有显著的变化,采用蒸发水分的办法,这种方法称为蒸发溶剂结晶法。一般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改变不明显的溶质。【典型例题】(2019?泸州)以下是Na2CO3、NaHCO3的溶解度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0℃ 10℃ 20℃ 30℃ 40℃ 50℃ 60℃Na2CO3的溶解度(g/100g水) 7.1 12.5 21.5 39.7 49.0 48.5 46.0NaHCO3的溶解度(g/100g水) 6.9 8.1 9.6 11.1 12.7 14.5 16.4A.40℃的饱和Na2CO3溶液升温到60℃,会析出晶体 B.60℃的NaHCO3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可得到NaHCO3晶体 C.30℃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Na2CO3溶液降温到20℃,有晶体析出 D.20℃的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足量CO2,生成的 NaHCO3会部分析出【答案】B【解答】解:A、40℃到6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而减小,所以40℃的饱和Na2CO3溶液升温到60℃,会析出晶体,故正确;B、碳酸氢钠受热会分解,所以NaHCO3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得到的是碳酸钠,故错误;C、20℃时碳酸钠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7.7%,所以30℃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Na2CO3溶液降温到20℃,有晶体析出,故正确;D、Na2CO3溶液中通足量CO2生成NaHCO3,由化学方程式可知Na2CO3转化为NaHCO3质量会增加,而20℃时Na2CO3的溶解度大于NaHCO3的溶解度,所以20℃的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足量CO2,生成的 NaHCO3会部分析出,故正确;故选:B。【变式训练】(2019?鄂州)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所示:温度/℃ 0 20 40 60 80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回答下列问题:(1)20℃时,将18g硝酸钾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2)80℃时,将269g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60℃,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g。(3)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结果精确到0.1%)(4)将4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是 。【答案】(1)65.8;(2)59;(3)11.7%;(4)加水或升温。【解答】解:(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20℃时,将18g硝酸钾加入到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5.8g,所得溶液的质量是65.8g。(2)8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69g,将269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水100g;6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6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10g硝酸钾,则析出晶体的质量是169g﹣110g=59g。(3)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11.7%。(4)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4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是加水或升温。1.(2019?永州)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Y的溶解度比X的溶解度大 B.t1℃时,X、Y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是20% C.若烧杯内有晶体析出,则烧杯中饱和溶液的溶质为Y D.t2℃时,若X、Y 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X<Y【答案】D【解答】解: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A错误;B、t1℃时,X、Y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是×100%≠20%,故B错误;C、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若烧杯内有晶体析出,X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烧杯中饱和溶液的溶质为X,故C错误;D、t2℃时,Y物质的溶解度大于X物质的溶解度,所以若X、Y 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X<Y,故D正确。故选:D。2.(2019?成都)根据图示实验、部分记录和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法判断a中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B.c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3.3% C.b中溶液在加热过程中始终为饱和溶液 D.常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氯化钠晶体【答案】C【解答】解: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20g水中溶解氯化钠7.2g,所以a中溶液是为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B、10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40g,所以20g水中溶解氯化钠8g,所以c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8.6%,故B错误;C、b中溶液在加热过程中,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始终为饱和溶液,故C正确;D、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常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得氯化钠晶体,故D错误。故选:C。3.(2018?聊城)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由t2℃降温到t1℃,甲饱和溶液比乙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多 C.t2℃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90g D.t2℃时,用甲、乙配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甲所需要水的质量比乙多【答案】A【解答】解: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则它们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说法正确;B、由t2℃降温到t1℃,同质量的甲饱和溶液比乙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多,故说法错误;C、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只有25g甲物质溶解,所以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75g,故说法错误;D、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所以配制等质量2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甲所需要的水最少,故说法错误。故选:A。4.(2019?东营)硝酸钾、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1)P点的含义是 。(2)当温度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3)t2℃时,分别将30g硝酸钾和氯化钾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一定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4)图2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若保持溶液的质量不变,操作Ⅰ为 。(5)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可能相等B.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等温度、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的晶体质量:硝酸钾>氯化钾D.等温度、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降低相同的温度,析出的晶体质量:硝酸钾>氯化钾【答案】(1)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同;(2)小于t1℃;(3)氯化钾,28.6%;(4)降低温度;(5)C。【解答】解:(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P点的含义是: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同。(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当温度小于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3)t2℃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分别是63.9g、40.0g,分别将30g硝酸钾和氯化钾加入到50g水中,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充分溶解后一定形成饱和溶液的是氯化钾,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8.6%。(4)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图2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若保持溶液的质量不变,操作Ⅰ为降低温度。(5)A.由于溶液的质量不变,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可能相等,故A正确;B.②与③都是该温度下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故B正确;C.由于温度不同,溶解度不同,等温度、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的晶体质量无法判断,故C错误;D.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幅度大于氯化钾,所以等温度、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降低相同的温度,析出的晶体质量:硝酸钾>氯化钾,故D正确。故答为:(1)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同;(2)小于t1℃;(3)氯化钾,28.6%;(4)降低温度;(5)C。5.(2018?莱芜)下表是氯化钠和碳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温度(℃) 10 20 30 40溶解度(g) NaCl 35.8 36.0 36.3 36.6 Na2CO3 12.2 21.8 39.7 53.2(1)氯化钠与碳酸钠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是 ;40℃时,分别配制表中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物质是 。(2)写出一种将碳酸钠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 。(3)碳酸钠固体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提纯碳酸钠的操作是:加水溶解→ → →过滤、洗涤、烘干。(4)20℃时,取1.8g碳酸钠粉末加入试管中,先滴入几滴水,观察到粉末结块;再继续加入10mL水,振荡,用手触摸试管壁,感觉到发烫。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d (填序号)。a.滴入几滴水,粉末结块是由于生成了晶体(Na2CO3?10H2O),该晶体属于混合物b.碳酸钠溶于水时放热c.加入10mL水,振荡,会观察到固体部分溶解d.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答案】(1)20℃~30℃;碳酸钠;(2)加碳酸钠(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水分);(3)蒸发浓缩;冷却结晶;(4)bd。【解答】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氯化钠与碳酸钠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是20℃~30℃;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由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知,溶解度越大,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故填:20℃~30℃;碳酸钠;(2)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碳酸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将碳酸钠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加碳酸钠、降低温度或蒸发水分的方法;故填:加碳酸钠(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水分);(3)因为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所以碳酸钠固体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提纯碳酸钠的操作是:加水溶解→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烘干;故填:蒸发浓缩;冷却结晶;(4)a.滴入几滴水,粉末结块是由于生成了晶体(Na2CO3?10H2O),该晶体属于纯净物,故错误;b.由实验现象可知,碳酸钠溶于水时放热,故正确;c.由2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可知,此温度的100g水中能完全溶解21.8g碳酸钠,设此温度的1.8g碳酸钠完全溶解需要水的质量为x,则:,x=8.3g,所以加入10mL水,振荡,会观察到固体全部溶解,故错误;d.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故正确。故选:bd。6.(2018?安顺)根据表中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温度/℃ 溶解度/g 物质 0 20 40 60 80KNO3 13.3 31.6 63.9 110 169NaCl 35.7 36.0 36.6 37.3 38.4Ca(OH)2 0.173 0.165 0.121 0.116 0.094(1)随温度升高,Ca(OH)2溶解度的变化趋势是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根据上表推断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范围是 。(3)取KNO3、NaCl两种固体各36g分别放入20℃时的100g水中充分溶解,20℃时存在如图1所示的实验现象,烧杯b中溶解的物质是 ;烧杯a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结果精确到1%),若要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是 。(4)如图2所示,若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铵固体并使之充分溶解,在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答案】(1)减小;(2)20℃~40℃;(3)氯化钠;24%;升温;(4)烧杯内水温下降,试管中有晶体析出。【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表可知,随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趋势是减小;故填:减小;(2)根据表格可以看出,在温度在20℃~40℃范围之内时,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度相等,故填:20℃~40℃;(3)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取KNO3、NaCl两种固体各36g分别放入20℃时的100g水中充分溶解,20℃时有如图1所示的实验现象,烧杯b中溶解的物质氯化钠;则烧杯a中溶解的是硝酸钾,此时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若要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可以升高温度;故填:氯化钠;24%;升温;(4)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所以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铵使之充分溶解,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内水温下降,试管中有晶体析出;故填:烧杯内水温下降,试管中有晶体析出。7.(2019?铁岭)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P点表示的含义是 。(2)t1℃时,将甲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该温度下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3)t3℃时将90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g。(4)t3℃时,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下列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A.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B.溶剂的质量关系是甲=乙>丙 C.溶液的质量关系是丙>乙>甲【答案】(1)t1℃时,乙和丙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2)加入甲物质(或蒸发溶剂);(3)25;(4)AC。【解答】解:(1)P点表示的含义是:t1℃时,乙和丙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故答案为:t1℃时,乙和丙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2)t2℃时,将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在不改变温度的前提下,可采取的方法是:加入甲物质或蒸发溶剂的方法;故答案为:加入甲物质(或蒸发溶剂);(3)t3℃时甲的溶解度为80g,则9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40g甲和50g水,t1℃时甲的溶解度为30g,即t1℃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0g甲物质,50g水中最多溶解15g甲物质,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是40g﹣15g=25g,故填25;(4)t3℃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A.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降低温度没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正确;B.降温过程中溶剂的质量不变,t3℃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解度大的需要水少,故溶剂质量关系甲<乙<丙,故错误;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降温到t2℃,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然后是乙,而丙没有晶体析出,故溶液的质量关系是丙>乙>甲,故正确;故填:A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