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部编《金色的鱼钩》第一课时 课件+教案+素材(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下部编《金色的鱼钩》第一课时 课件+教案+素材(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金色的鱼钩》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部编版
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
教学主题:革命品质
课 时:1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基于识字写字: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基于阅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憧憬、向往、同情等感受。
基于口语交际: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学情分析
基于阅读:《金色的鱼钩》以前学过,所以对内容的把握不是难题,这单元的单元要素有两点,其中关注人物语言、动作,体会精神品质,对学生来说并非难事,但是查阅资料,分析资料,加深理解确有一定困难,教师要着重引导。
基于口语交际:学生能认真倾听,把握主要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但达到具体生动有一定难度。
3. 教材分析《金色的鱼钩》课文是一篇小说.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强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栖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颂扬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题“金色的鱼钩”既是行文的重要线索.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历程.同时又彰显课文的主旨.“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评价任务
1. 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达成目标一)
2. 能够在文章中画出人物言行的句子,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达成目标二)
3. 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感受到“金色的鱼钩”象征的是所有革命先辈,说一说自己领悟到的革命精神(达成目标三)





课题 金色的鱼钩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
学习 目标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关注人物的言行.体会以老班长为代表的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导入新课 活动一直接导入(课件1)在第4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根据单元导语页中的提示,学习了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懂得了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我们继续运用这些方法,一起学习略读课文,金色的鱼钩。课文讲述的故事是以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说到长征,同学们并不陌生,在上个学期第2单元七律长征一课的学习中,长征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跟随这个视频一起去回顾(播放视频) 红军战士们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5千里,用毅力、勇气和实力书写了一部中国革命的史诗,一个传扬世界的神话。金色的鱼钩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5分钟)
圈划批注感受人物形象 一.明确阅读任务1. 课题下方的阅读提示我们早已不陌生了,它是学习略读课文的金钥匙。仔细读一读,明确接下来的学习要求,将学习要求画出来。二. 梳理文章结构1. 课文篇幅比较长,下面先给大家一些时间,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什么内容?可以用简练的语言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在书上。(学生默读4分钟+展示交流3分钟) 2. 让我们一起交流。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6个部分第一自然段简要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和起因。第二自然段对老班长的外貌进行了简单而传神的刻画。3~5自然段,为解决战士们的饥饿问题,老班长用弯针钓鱼,让战士们喝上了鱼汤,自己从来没有吃过一点鱼。6~19自然段,我发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的真相,与老班长发生争论,20~23自然段,我因为知道真相咽不下鱼汤,却不得不在老班长的命令下大口喝下。第24~34自然段,老班长在大家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对照这个梳理思路,修改一下自己刚才所写的内容,再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儿?(请五位同学发语音)[课文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老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的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你一定发现了最后三个部分,写的正是课文中三个主要的事件。下面我们就带着最开始明确的学习任务,走进这三个主要事件,走进故事的主人公老班长,运用在前面课文中学习到的方法,说说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他的哪些言行中看出来的?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你可以拿起笔边读边在练习纸上记录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针对回答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指点] 让我们一起交流。第2段的外貌描写:第1个主要事件,也就是我发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的真相这一部分,你也许会觉得让文中的我呆住的情景特别令人感动。让战士们吃鱼,自己却吃剩下的鱼骨头, “嚼”“皱着眉头下咽”可见鱼骨头难以下咽,老班长这样的举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舍己为人的老班长。正是这样的情景,让文中的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你一定也关注到了这一部分中老班长的很多语言,其中他善意的谎言令人感动,从这两句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出老班长的大公无私,“我早就吃过了,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这句话表现了老班长的忠于党,努力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第13自然段,老班长的心愿就是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这都是老班长的真情流露。从这一段中我们体会到了老班长的舍己为人,忠诚于党第15自然段,他的语言中我们得知了他寻找食物的艰难,还有一处语言描写和前几处大不一样,老班长的语气变了,变得那样的严厉。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这样的语言描写还出现在第2个主要事件中,也就是我因为知道真相,咽不下鱼汤时,老班长说话时也是非常严厉的。小梁你不要太脆弱,也许感动你的还有第3个主要事件中老班长临终前的语言。生命最后一刻,他仍然不忘指导员交给自己的任务,不忘关心三个年轻的战友,这都体现着他身上崇高的革命精神。二. 结合资料,说一说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 也许你找到的还不止这些,透过人物的言行,我们体会到了老班长的革命精神,也被这种精神深深感动着。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查阅资料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查阅资料时,你一定发现关于长征的资料太多了。那么在查阅的过程中,你是怎样筛选资料的呢?这是一位同学查阅到的关于红军的资料,快速的读一读。就本课而言,你能给他一些筛选小建议吗?聪明的你一定发现了,资料4和本科课文联系最为紧密,因为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红军过草地的途中,诸多资料会让人眼花缭乱,但只要我们明确查阅资料的目的,就可以迅速提取出最有效的信息,借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文本。2. 现在结合资料4,你觉得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老班长面临着伤病严重、路途遥远、粮食缺乏、信心缺乏等数不清的困难,然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仍尽职尽责的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这真是一位忠于革命,处处为他人着想的老班长。]文章就是用这种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老班长的形象的 如果让你为这个故事你一个题目,你会怎么起呢?你也许想到了这样的题目,,不过本课为什么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呢?把你的想法写一写。 [既是行文的重要线索,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历程,同时又彰显着课文的主旨。]因为鱼钩上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金色的鱼钩正象征着老班长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就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再来缅怀这位老班长吧。 在红军长征路上,动人的故事还有很多,这样的资料也是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的。读这两个故事,你对课题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呢?你觉得金色的鱼钩象征着什么呢?同学们,金色的鱼钩不仅象征着故事中的那一位老班长身上的精神品质,更象征着以老班长为代表的千万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让我们在革命先烈的精神感召下,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达成目标一) 能够在文章中画出人物言行的句子,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达成目标二) 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感受到“金色的鱼钩”象征的是所有革命先辈,说一说自己领悟到的革命精神(达成目标三)
课堂小结 作业:53天天练13课课堂笔记PPT 提前预习《语文园地》
板书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23张PPT)


红军战士们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余里,用毅力、勇气和实力书写了一部中国革命的史诗,一个传扬世界的神话。



这篇小说讲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事。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然后和同学交流: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他的哪些言行中看出来的?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任务一: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2
发现真相起争执( )
简单介绍老班长
千辛万苦找食物( )
3-5
6-19
命令战士喝鱼汤 (20-23)
交代事件的起因、时间、地点
1
( )
壮烈牺牲(24-34)
课文主要讲述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老班长牢记部队指挥员的嘱托,尽心尽力照顾三位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
任务二:
默读课文,运用之前课文学习到的分析方法,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老班长?你是从哪些言行中看出来的,画下来,写下你的感受。


2
15
3
7
13
8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

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这样显老的外貌特征?

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饱经风霜。
外貌
描写
2
15
3
7
13
8
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他这些天瘦得比我们还厉害呢。
担心我们的身体,愁得睡不着

高度的责任感

千辛万苦找食物
2
15
3
7
13
8






动作、神态描写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硬咽草根鱼骨头
动作、神态:老班长舍己为人
2
15
3
7
13
8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大公无私


舍己为人
2
15
3
7
13
8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疼爱小战士,牢记党员职责
动作、语言描写

耐心劝导小梁




“不要紧,我身体还硬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啊,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啦!”
2
15
3
7
13
8

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神态、语言描写

一心只想他人
2
15
3
7
13
8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神态 描写

对比
只有战友,没有自己
命令战士喝鱼汤
他说:“怎么了,……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语言描写

语言:牢记使命、关心战友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你是如何筛选资料的呢?
红军曾四次由毛泽东率领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剿”。但由于王明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为保存充分的实力,中国红军被迫退出根据地瑞金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期间,四路红军共进行各种战役战斗600余次,其中师以上规模120多次。最为惨烈的是湘江战役,当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4 红军过草地的相关资料
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在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行军时,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红军战士凭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
长征中的战役

遵义会议
红军长征的开端



4 红军过草地的相关资料
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在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行军时,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红军战士凭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
老班长是一个
忠于党
忠于革命
关心战士
舍己为人
的人
牢记使命

……
革命乐观主义
本文作者描写老班长用了大量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
如果让你为这个故事拟一个题目,你会怎么拟呢
《记忆深处的老班长》
《长征路上的回忆》
《舍己为人的老班长》
《忠于革命的老班长》
本课为什么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呢?
“鱼钩”,既是行文的重要线索,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历程,同时又彰显着课文的主旨,因为“鱼钩”上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金色的鱼钩”正象征着老班长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金色的鱼钩”不仅象征着故事中的那位老班长身上的精神品质,更象征着回“老班长”为代表的千万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资料1:1935年8月底,红军从毛尔盖过草地陆续到达班佑一带,当时彭德怀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三军团担任后卫任务,病重的周恩来、王稼祥随军行动。由于草原海拔高、气候恶劣,红军队伍装备简陋,许多战士因饥饿、疾病、寒冷而掉队。8月28日,彭德怀率部队走出草地并驻扎在若尔盖阿西茸乡的牙弄塞,命令十一团政委王平带上一个营的兵力以及刚刚筹集的粮食返回班佑草地,接应滞留在班佑热曲河边的伤病员。王平一行赶到热曲河边,用望远镜看去,只见河对岸有700多名红军战士背靠背坐着,一动不动。王平过河查看,发现他们绝大部分已经牺牲了。大家不愿放弃一线希望,挨个摇晃,最后发现有个小战士还有一口气,但没等把他背过河,小战士也牺牲了。那可是700多个人呀!王平摇-个倒一个,以致后来他不敢再去摇了…
资料2:1931年冬,16岁的邬家珍软磨硬泡加入红四方面军第31军当医院护士,而且对长征中的几处小细节印象深刻:夜行军漆黑一片,她们把吃饭的白搪瓷碗别在腰后,给后面的战友当光源;药品极其匮乏,她们只能用盐水就着当地一种黄纸给伤员当膏药,眼睁睁看着伤口流脓;队伍断粮时先杀马,把肉和草根拌在一起吃,再把马皮、骨头和野草煮成一锅汤,之后啃草根、吃皮带,“一小段一小段的皮带丝,漂在稀溜溜的汤水里。她记得,部队一次要过铁桥,桥板全被敌人拆光了,对岸还架起机枪,战友们边打枪边铺桥板。冲到最后,就在敌人枪口下,战士们前仆后继,就用身体扑上去、垫上去,让后续部队踩过去!她记得,二过草地时几天没吃,视线模糊,看人全成了影一位传令排的排长见她摇摇欲坠,塞来两小块牛肉干,有人说长征中吃皮带是杜撰,因为经试验难以下咽,邬家珍很痛心:“趁我们还健在,要把亲身经历告诉后人,永远记着这种精神和信念。”
支吾:说话含混躲闪。
弥漫:充满。
鱼饵:钓鱼用的鱼食。
收敛:减弱或消失。本课指老班长的笑容消失。
词语解释


欣喜若狂 大喜过望 喜从天降乐不可支 喜不自胜
?
词语积累(表示高兴的词语)
宿营地:军队在行进或战斗后住宿的地方。
奄奄一息:形容呼吸微弱,生命垂危。本课指老班长的生命已经走到最后时刻。
奄奄一息的老战士,依旧对战争的胜利充满了希望。
无边无际:没有边际。本课指草地无边际,没尽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