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知识点

资源简介

2019年秋季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二单元知识点
(本人是完全按照教师教学用书的思路整理归纳出来的,有不当指出,请指教!)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第一框 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
民主的价值及其实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是中国民主价值追求的重要思想源头。
现代社会民主的价值及其实现。
①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②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价值的历史进程。
(1)1840年以来,抗击侵略、反对专制、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伸张人民权利,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最强心声。
(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
(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①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
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和教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
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
①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②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4、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
(1)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2)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真谛和形式:
①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②我国实行人民民主,既发展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又发展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内部各方面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4)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是落实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的。
①国家政治生活方面:(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保障)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D、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②社会生活方面:在我国,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的利益得到越来越切实的保障,人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民主管理。
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①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②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实现,人民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
第二框 参与民主生活
公民参与的必要性。
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
国家是如何保证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
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主要形式。(我国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形式。
我国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意义、形式和要求。
①意义: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②形式:民主选举的形式有多种,如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等。
③要求:民主选举要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同时,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
我国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和制度保障。
意义:
①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②民主决策的过程,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2)制度保障: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有力保证。
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意义。
①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②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
③实行民主监督,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为什么要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
①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②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意义)
参与民主生活需要公民具备哪些能力?
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明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9、如何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
①首先,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②其次,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协商的民主态度。
③最后,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建设法治中国
第一框 夯实法治基础
法治的内涵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我国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法治对社会生活的意义)
②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③1840年以后,许多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
④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法治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法治的要求。
①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②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良法的内涵。
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5、法治与民主的关系。
①法治是民主的保障。
②民主是法治的基础。
6、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
(1)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地位)
(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7、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8、如何建设法治中国?(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①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个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③要建设法治政府。
④要坚持厉行法治,建设法治社会。
第二框 凝聚法治共识
1、政府的作用。
①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
②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宗旨和工作要求。
①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②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③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3、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4、法治政府的运作原则。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5、依法行政的地位、要求和核心。
①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②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③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6、如何落实我国政府依法行政?
①我国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②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7、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8、厉行法治的内涵。
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厉行法治的具体要求。
①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②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③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④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⑤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10、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①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②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11、为什么说“建设法治中国,任重道远”?
法治既是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伟大的社会实践和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