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课标要求】
1、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学习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经过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奋斗,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外部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威胁;内部由于多年战乱,经济残破,困难重重。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
【学情分析】
教材虽然将课程标准的内容纳入其中,但是教材简略,历史事件介绍得不够详细完整,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完整的概念。
学生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基础知识不过关,阅读理解能力差,深层次的文本意蕴无法自我探究,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水平都很薄弱。因为要实现课标的要求,课堂行为和教学设计要始终围绕课标来展开。在教学方式上,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参与进来,避免满堂灌,让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习目标】
1、能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
3、认识了解土地改革。
【重难点】
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史实;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出兵的目的与意义。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土地改革后土地制度的性质。
【主干问题及突破策略】
主干问题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突破策略:阅读教材内容,在课本该段上按照顺序标注并背诵,教师点拨内容、意义,并强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代全国人大的职能,《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主干问题2: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突破策略:阅读教材内容,逐条概括要点并背诵,教师点拨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主干问题3:中国抗美援朝的目的、原因、时间、领导者、抗美援朝胜利的重要意义。
突破策略:阅读教材内容,逐条概括要点并背诵,教师根据材料研读和课本、材料点拨原因和意义,其意义主要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来分析归纳总结。
主干问题4:为什么把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列举志愿军中涌现出来的战斗英雄并说出其英雄事迹。
突破策略:阅读教材内容,指出为什么把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教师点拨主要战役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及事迹,从而感受其精神品质。
主干问题5:土地改革的原因、内容、意义。
突破策略:阅读教材内容,逐条概括要点并背诵,教师根据课本和图片及材料点拨土改的原因及意义,意义主要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归纳。
主干问题6: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中为何要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同时又保留富农经济,而不是消灭富农。
突破策略:阅读教材《材料研读》、《相关史实》回答。教师点拨新中国刚成立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采用此措施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
【课时教学内容安排】
每课1课时
【单元知识思维导图】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