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操作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网页操作题

资源简介

第一批非遗名录——越剧
 一、 越剧的简要描述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许多省、市、地区,它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州一带,清末在曲艺“落地唱书”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簧、绍剧等曲种、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成型,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1916年进入上海时称为“绍兴文戏”,1930年以后又发展成为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女子绍兴文戏”。1938年改称越剧 ,以后在发展中进一步走向成熟,形成优美抒情的艺术风格。
  二、 越剧的发展历史
  越剧是从说唱形式的唱书衍化而来的。大约在1852年,即清咸丰二年,嵊州马塘村的贫苦农民金其炳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的曲调,唱眼前景物、当地新闻和简单故事,吸引了不少人向他学唱。由于每句唱的后面都带有“四工合上尺”的衬字拖腔,所以称作[四工合调]。起初唱书是农民劳动之余的自娱自乐,故称田头唱书,后发展成农闲时讨年糕、粽子的谋生补充手段,称沿门唱书;再后来出现半农半艺、带有职业性的落地唱书和走台书,唱腔也吸收湖州[三跳]演变成[呤哦调],唱书内容也不断丰富,出现根据民间故事和弹词等改编的长篇书目。
  1906年春节期间,唱书艺人在浙江余杭进行了分角色演出的初次尝试,清明节时在嵊州东王村用稻桶、门板搭成的草台上正式以戏曲形式演出,从此诞生了一个新的剧种。1910年进入省城杭州 ,1917年5月13日,初次进入上海。从1920年起,小歌班集中了几乎所有较知名的演员,编演了一些有自己特色、引人入胜的新剧目,如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编为连台本戏,又如编演了《孟丽君》,重新改编移植自东阳班(婺剧)的《碧玉簪》。这些剧目,正适应了五四运动后争取女权和男女平等思潮的兴起,因而受到广大观众欢迎。
  1921年在上海升平歌舞台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乐队,用丝弦演奏取代人声帮腔接调,因板胡定弦为1-5两音,在工尺谱上是“正”、“宫”,故称[正宫调],简称“正调”,从此[丝弦正调]成了男班的主腔,并初步建立起板式变化体的音乐框架。1921年9月到1922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他们吸收京剧、绍剧的表演程式、锣鼓经,剧目则受当时盛行的“海派京剧”影响,主要编演连台本戏。   
  三、 越剧的艺术特色
  越剧是一个晚出的剧种,它善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越剧唱腔属板腔体,早期曲调单一,后来吸收其他剧种、曲种音乐,逐渐丰富起来。越剧曲调清悠婉转,优美动听,长于抒情,主要有尺调、四工调、弦下调三大类,其中尺调又分慢板、中板、连板、散板等。
  越剧的脚色行当分为小旦、小生、老生、小丑、老旦、大面六大类,其中小旦又分为悲旦、花旦、闺门旦、花衫、正旦、武旦六种,小生又分为书生、穷生、官生、武生四种,老生又分为正生、老外两种,小丑又分为长衫丑、官丑、短衫丑、女丑四种。1942年,在袁雪芬等的倡导下,越剧一方面吸收话剧、电影的表演方法,真实、细致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一方面学习昆曲、京剧优美的舞蹈身段和表演程式,使外部动作更细致、更具节奏感。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了越剧表演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独特艺术风格。
  舞台美术也是越剧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越剧就开始采用带有中国画特色的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服装样式结合剧情进行设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古代仕女画,款式清新自然,色彩、质料柔和淡雅,对传统戏曲服装作了很好的发展。
  四、 越剧的现状
  越剧在短短百年内发展成熟起来,成为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迅速传播到华东、西南、华北、西北、中南、东北等地,并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开展,以其典型的东方艺术特征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定的赞誉。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和文化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越剧的生存发展出现危机。中国戏曲的特色
来源:中华文化信息网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徵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徵,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徵。这些特徵,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第一批非遗名录——越剧
 一、 越剧的简要描述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许多省、市、地区,它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州一带,清末在曲艺“落地唱书”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簧、绍剧等曲种、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成型,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1916年进入上海时称为“绍兴文戏”,1930年以后又发展成为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女子绍兴文戏”。1938年改称越剧 ,以后在发展中进一步走向成熟,形成优美抒情的艺术风格。
  二、 越剧的发展历史
  越剧是从说唱形式的唱书衍化而来的。大约在1852年,即清咸丰二年,嵊州马塘村的贫苦农民金其炳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的曲调,唱眼前景物、当地新闻和简单故事,吸引了不少人向他学唱。由于每句唱的后面都带有“四工合上尺”的衬字拖腔,所以称作[四工合调]。起初唱书是农民劳动之余的自娱自乐,故称田头唱书,后发展成农闲时讨年糕、粽子的谋生补充手段,称沿门唱书;再后来出现半农半艺、带有职业性的落地唱书和走台书,唱腔也吸收湖州[三跳]演变成[呤哦调],唱书内容也不断丰富,出现根据民间故事和弹词等改编的长篇书目。
  1906年春节期间,唱书艺人在浙江余杭进行了分角色演出的初次尝试,清明节时在嵊州东王村用稻桶、门板搭成的草台上正式以戏曲形式演出,从此诞生了一个新的剧种。1910年进入省城杭州 ,1917年5月13日,初次进入上海。从1920年起,小歌班集中了几乎所有较知名的演员,编演了一些有自己特色、引人入胜的新剧目,如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编为连台本戏,又如编演了《孟丽君》,重新改编移植自东阳班(婺剧)的《碧玉簪》。这些剧目,正适应了五四运动后争取女权和男女平等思潮的兴起,因而受到广大观众欢迎。
  1921年在上海升平歌舞台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乐队,用丝弦演奏取代人声帮腔接调,因板胡定弦为1-5两音,在工尺谱上是“正”、“宫”,故称[正宫调],简称“正调”,从此[丝弦正调]成了男班的主腔,并初步建立起板式变化体的音乐框架。1921年9月到1922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他们吸收京剧、绍剧的表演程式、锣鼓经,剧目则受当时盛行的“海派京剧”影响,主要编演连台本戏。   
  三、 越剧的艺术特色
  越剧是一个晚出的剧种,它善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越剧唱腔属板腔体,早期曲调单一,后来吸收其他剧种、曲种音乐,逐渐丰富起来。越剧曲调清悠婉转,优美动听,长于抒情,主要有尺调、四工调、弦下调三大类,其中尺调又分慢板、中板、连板、散板等。
  越剧的脚色行当分为小旦、小生、老生、小丑、老旦、大面六大类,其中小旦又分为悲旦、花旦、闺门旦、花衫、正旦、武旦六种,小生又分为书生、穷生、官生、武生四种,老生又分为正生、老外两种,小丑又分为长衫丑、官丑、短衫丑、女丑四种。1942年,在袁雪芬等的倡导下,越剧一方面吸收话剧、电影的表演方法,真实、细致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一方面学习昆曲、京剧优美的舞蹈身段和表演程式,使外部动作更细致、更具节奏感。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了越剧表演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独特艺术风格。
  舞台美术也是越剧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越剧就开始采用带有中国画特色的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服装样式结合剧情进行设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古代仕女画,款式清新自然,色彩、质料柔和淡雅,对传统戏曲服装作了很好的发展。
  四、 越剧的现状
  越剧在短短百年内发展成熟起来,成为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迅速传播到华东、西南、华北、西北、中南、东北等地,并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开展,以其典型的东方艺术特征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定的赞誉。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和文化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越剧的生存发展出现危机。中国戏曲概述
来源:中国文化网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一同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影响很广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统称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中国戏曲在12世纪才形成完整形态,走向成熟。经800多年推陈出新、繁荣发展至今,300多个戏曲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至今仍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演,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 运用歌舞形式表现生活是中国戏曲的主要手段,宋代的南戏和元代的杂剧,在不断吸收诗歌、音乐、舞蹈、绘图、说唱、杂技、武术等姊妹艺术的基础上,相互兼容,最终形成了以唱、做、念、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其音乐性的对话——“唱”、“念”(说),舞蹈化的动作——“做”、“打”和舞台时空的虚拟性,表演的程式化,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
为了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中国戏曲的各种角色均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从脸谱、服装、唱腔等诸多方面进行划分,高度概括为生、旦、净、丑等四类。
生:戏曲表演的行当主要类型之一,主要是男性人物的扮演者,有老生、小生与武生之别。 旦: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主要是女性人物的扮演者。有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和彩旦等五个分支。
净: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有大花脸、二花脸、武二花等分支。净角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主要表现或粗扩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辣;或卤莽诚朴等不同性格的男性角色。
丑: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属喜剧角色,因化妆的特点是用白粉在鼻梁眼窝之间勾画小块脸谱,所以也称小花脸,可扮演各种类型的角色行当。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分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20世纪的中国始终处于剧烈动荡的变革时期,西学东渐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之间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撞击与融合,致使中国戏曲的存留出现了空前的窘困,但同时也为其弘扬发展提供了必要和可能。辛亥革命所提倡的民主观念;期刊报纸为宣传戏曲的改良所开辟的阵地;新型的剧场、剧团应运而生;这一切使戏曲艺术达到了新的繁荣。尤其被称为"国剧"的中国京剧艺术,一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京剧,不同的剧中人物有着严格的不同脸谱,表演时唱、念、做、打俱全,使用富于夸张和象征性的虚拟动作,开门、上楼、划船、骑马等情节没有实物道具,完全靠演员的舞蹈动作,却能给人十分逼真的印象。
50年代以后,在政府文化机构的扶植与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参与下,一些原本属于民间小戏的新兴剧种迅速朝着地方大戏的方向发展。如评剧、越剧、昆剧、粤剧、沪剧、黄梅戏、豫剧等,均日渐兴盛发展。同时,各剧种创作出的《杨三姐告状》、《白蛇传》、《十五贯》、《关汉卿》等大批优秀作品成为一时传唱的大手笔。少数民族历史剧,也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推陈出新,不断繁荣。新编历史剧题材成为8O年代以后中国戏曲创作的一种趋势,尤以上海京剧院的《曹操与杨修》等剧目为主要代表。中国戏曲艺术工作者还在实践中尝试将中国古典戏曲形式用于反映当代现实生活;沪剧《罗汉钱》和京剧《白毛女》均是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川剧《山杠爷》和江西采茶戏《榨油坊风情》等剧作,具有浓郁的乡土地域风情特色,在继承中国诗歌优良传统的同时,吸收当代民间口头文学精华,使反映现实的戏曲艺术呈现出了浪漫化的舞台场景。
中国戏曲正是在对未来的热烈憧憬和对传统不绝的缅怀眷恋之中,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纠缠交织之间,发展和更新着新的戏曲文化。
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逐步成熟,演出和观看场所的建筑化也日渐完备,中国戏曲的观演场所越来越显示出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戏曲的舞台美术,是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的统一,并以人物造型为主,从而具备了可舞性、装饰性和程式性的艺术特点。网页制作操作题(一) (本题有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打开考生文件夹,对"web2009\01"文件夹中的"jingju.htm"文件作如下修改:
1.为网页下方"中国京剧网"五个文字设置超链接,链接到http://dx./。
2.将网页下方"中国戏曲网"文字所在表格的边框粗细设置为"1",单元格间距设置为"1"。
3.为网页设置背景图片,图片来自images文件夹中的"bg.gif"文件,并使其成为水印。
4.先将images文件夹中的图片文件"guocui.bmp"转换为JPEG格式,文件名为"gc.jpg",仍然存放在images文件夹中;再将gc.jpg图片插入到网页中"[1]"所在单元格内,并将"[1]"字样删除。保存"jingju.htm"文件。
网页制作操作题(二) (本题有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打开考生文件夹,对"web2009\01"文件夹中的"index.htm"文件作如下修改:
1.为网页下方"中国戏曲网"五个字设置超链接,链接到http://www./index.html。
2.将"[1]"所在单元格的背景颜色设置为"银白色",并将"[1]"字样删除。
3.将"[2]"所在单元格内的图片替换为images文件夹里的图片"muouxi.jpg" ,并将"[2]"字样删除。
4.为网页设置背景音乐,音乐来自sound文件夹中的"bg.mid"文件,并将循环次数设置为"1"。保存"index.htm"文件。
网页制作操作题(三) (本题有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打开考生文件夹,对"web2009\01"文件夹中的"jingju.htm"文件作如下修改:
1.为含有"京剧"字样的图片设置超链接,链接到http://dx./。
2.审查网页正文中的文字内容,将"四、京剧的现状"所在单元格中的所有文字移动到网页下方[1]所在单元格中,并将"[1]"字样删除。
3.将网页下方"链接"文字所在表格的背景颜色设置为"自动"。
4.将网页的标题设置为"京剧"。保存"jingju.htm"文件。中国戏曲的特色
来源:中华文化信息网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徵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徵,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徵。这些特徵,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中国戏曲的特色
来源:中华文化信息网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徵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徵,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徵。这些特徵,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中国戏曲发展概况
来源:中华文化信息网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萌芽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 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 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革新
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著名的有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等,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现代戏曲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段时期,一些有志之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邓霞姑》、《一缕麻》等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都创作了不少的作品。
◆星宿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各个剧种都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演员。京剧有馀叔岩、言菊朋、梅兰芳等,川剧有周慕莲,汉剧有董瑶阶,湘剧有吴绍芝,秦腔有刘毓中,蒲剧有王存才,等等。
◆争辉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著名历史学家吴 还撰写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以后,又陆续推出一系列优秀作品,如京剧《白毛女》、《红灯记》、《奇袭白虎团》,评剧《刘巧儿》,沪剧《芦荡火种》, 豫剧《朝阳沟》等。粉碎“四人帮”后,重建了戏曲艺术队伍,为群众喜爱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传统剧目,如京剧《谢瑶环》、蒲仙剧《春草闯堂》、吕剧《姊妹易嫁》等也得以重新上演。
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戏曲艺术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讨和积极实践的问题。第一批非遗名录——越剧
 一、 越剧的简要描述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许多省、市、地区,它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州一带,清末在曲艺“落地唱书”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簧、绍剧等曲种、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成型,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1916年进入上海时称为“绍兴文戏”,1930年以后又发展成为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女子绍兴文戏”。1938年改称越剧 ,以后在发展中进一步走向成熟,形成优美抒情的艺术风格。
  二、 越剧的发展历史
  越剧是从说唱形式的唱书衍化而来的。大约在1852年,即清咸丰二年,嵊州马塘村的贫苦农民金其炳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的曲调,唱眼前景物、当地新闻和简单故事,吸引了不少人向他学唱。由于每句唱的后面都带有“四工合上尺”的衬字拖腔,所以称作[四工合调]。起初唱书是农民劳动之余的自娱自乐,故称田头唱书,后发展成农闲时讨年糕、粽子的谋生补充手段,称沿门唱书;再后来出现半农半艺、带有职业性的落地唱书和走台书,唱腔也吸收湖州[三跳]演变成[呤哦调],唱书内容也不断丰富,出现根据民间故事和弹词等改编的长篇书目。
  1906年春节期间,唱书艺人在浙江余杭进行了分角色演出的初次尝试,清明节时在嵊州东王村用稻桶、门板搭成的草台上正式以戏曲形式演出,从此诞生了一个新的剧种。1910年进入省城杭州 ,1917年5月13日,初次进入上海。从1920年起,小歌班集中了几乎所有较知名的演员,编演了一些有自己特色、引人入胜的新剧目,如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编为连台本戏,又如编演了《孟丽君》,重新改编移植自东阳班(婺剧)的《碧玉簪》。这些剧目,正适应了五四运动后争取女权和男女平等思潮的兴起,因而受到广大观众欢迎。
  1921年在上海升平歌舞台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乐队,用丝弦演奏取代人声帮腔接调,因板胡定弦为1-5两音,在工尺谱上是“正”、“宫”,故称[正宫调],简称“正调”,从此[丝弦正调]成了男班的主腔,并初步建立起板式变化体的音乐框架。1921年9月到1922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他们吸收京剧、绍剧的表演程式、锣鼓经,剧目则受当时盛行的“海派京剧”影响,主要编演连台本戏。   
  三、 越剧的艺术特色
  越剧是一个晚出的剧种,它善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越剧唱腔属板腔体,早期曲调单一,后来吸收其他剧种、曲种音乐,逐渐丰富起来。越剧曲调清悠婉转,优美动听,长于抒情,主要有尺调、四工调、弦下调三大类,其中尺调又分慢板、中板、连板、散板等。
  越剧的脚色行当分为小旦、小生、老生、小丑、老旦、大面六大类,其中小旦又分为悲旦、花旦、闺门旦、花衫、正旦、武旦六种,小生又分为书生、穷生、官生、武生四种,老生又分为正生、老外两种,小丑又分为长衫丑、官丑、短衫丑、女丑四种。1942年,在袁雪芬等的倡导下,越剧一方面吸收话剧、电影的表演方法,真实、细致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一方面学习昆曲、京剧优美的舞蹈身段和表演程式,使外部动作更细致、更具节奏感。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了越剧表演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独特艺术风格。
  舞台美术也是越剧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越剧就开始采用带有中国画特色的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服装样式结合剧情进行设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古代仕女画,款式清新自然,色彩、质料柔和淡雅,对传统戏曲服装作了很好的发展。
  四、 越剧的现状
  越剧在短短百年内发展成熟起来,成为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迅速传播到华东、西南、华北、西北、中南、东北等地,并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开展,以其典型的东方艺术特征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定的赞誉。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和文化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越剧的生存发展出现危机。vti_encoding:SR|utf8-nl
vti_timelastmodified:TR|20 Apr 2009 00:57:20 -0000
vti_extenderversion:SR|4.0.2.2717中国戏曲概述
来源:中国文化网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一同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影响很广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统称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中国戏曲在12世纪才形成完整形态,走向成熟。经800多年推陈出新、繁荣发展至今,300多个戏曲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至今仍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演,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 运用歌舞形式表现生活是中国戏曲的主要手段,宋代的南戏和元代的杂剧,在不断吸收诗歌、音乐、舞蹈、绘图、说唱、杂技、武术等姊妹艺术的基础上,相互兼容,最终形成了以唱、做、念、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其音乐性的对话——“唱”、“念”(说),舞蹈化的动作——“做”、“打”和舞台时空的虚拟性,表演的程式化,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
为了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中国戏曲的各种角色均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从脸谱、服装、唱腔等诸多方面进行划分,高度概括为生、旦、净、丑等四类。
生:戏曲表演的行当主要类型之一,主要是男性人物的扮演者,有老生、小生与武生之别。 旦: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主要是女性人物的扮演者。有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和彩旦等五个分支。
净: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有大花脸、二花脸、武二花等分支。净角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主要表现或粗扩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辣;或卤莽诚朴等不同性格的男性角色。
丑: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属喜剧角色,因化妆的特点是用白粉在鼻梁眼窝之间勾画小块脸谱,所以也称小花脸,可扮演各种类型的角色行当。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分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20世纪的中国始终处于剧烈动荡的变革时期,西学东渐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之间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撞击与融合,致使中国戏曲的存留出现了空前的窘困,但同时也为其弘扬发展提供了必要和可能。辛亥革命所提倡的民主观念;期刊报纸为宣传戏曲的改良所开辟的阵地;新型的剧场、剧团应运而生;这一切使戏曲艺术达到了新的繁荣。尤其被称为"国剧"的中国京剧艺术,一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京剧,不同的剧中人物有着严格的不同脸谱,表演时唱、念、做、打俱全,使用富于夸张和象征性的虚拟动作,开门、上楼、划船、骑马等情节没有实物道具,完全靠演员的舞蹈动作,却能给人十分逼真的印象。
50年代以后,在政府文化机构的扶植与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参与下,一些原本属于民间小戏的新兴剧种迅速朝着地方大戏的方向发展。如评剧、越剧、昆剧、粤剧、沪剧、黄梅戏、豫剧等,均日渐兴盛发展。同时,各剧种创作出的《杨三姐告状》、《白蛇传》、《十五贯》、《关汉卿》等大批优秀作品成为一时传唱的大手笔。少数民族历史剧,也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推陈出新,不断繁荣。新编历史剧题材成为8O年代以后中国戏曲创作的一种趋势,尤以上海京剧院的《曹操与杨修》等剧目为主要代表。中国戏曲艺术工作者还在实践中尝试将中国古典戏曲形式用于反映当代现实生活;沪剧《罗汉钱》和京剧《白毛女》均是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川剧《山杠爷》和江西采茶戏《榨油坊风情》等剧作,具有浓郁的乡土地域风情特色,在继承中国诗歌优良传统的同时,吸收当代民间口头文学精华,使反映现实的戏曲艺术呈现出了浪漫化的舞台场景。
中国戏曲正是在对未来的热烈憧憬和对传统不绝的缅怀眷恋之中,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纠缠交织之间,发展和更新着新的戏曲文化。
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逐步成熟,演出和观看场所的建筑化也日渐完备,中国戏曲的观演场所越来越显示出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戏曲的舞台美术,是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的统一,并以人物造型为主,从而具备了可舞性、装饰性和程式性的艺术特点。中国戏曲发展概况
来源:中华文化信息网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萌芽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 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 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革新
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著名的有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等,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现代戏曲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段时期,一些有志之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邓霞姑》、《一缕麻》等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都创作了不少的作品。
◆星宿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各个剧种都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演员。京剧有馀叔岩、言菊朋、梅兰芳等,川剧有周慕莲,汉剧有董瑶阶,湘剧有吴绍芝,秦腔有刘毓中,蒲剧有王存才,等等。
◆争辉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著名历史学家吴 还撰写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以后,又陆续推出一系列优秀作品,如京剧《白毛女》、《红灯记》、《奇袭白虎团》,评剧《刘巧儿》,沪剧《芦荡火种》, 豫剧《朝阳沟》等。粉碎“四人帮”后,重建了戏曲艺术队伍,为群众喜爱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传统剧目,如京剧《谢瑶环》、蒲仙剧《春草闯堂》、吕剧《姊妹易嫁》等也得以重新上演。
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戏曲艺术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讨和积极实践的问题。中国戏曲概述
来源:中国文化网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一同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影响很广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统称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中国戏曲在12世纪才形成完整形态,走向成熟。经800多年推陈出新、繁荣发展至今,300多个戏曲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至今仍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演,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 运用歌舞形式表现生活是中国戏曲的主要手段,宋代的南戏和元代的杂剧,在不断吸收诗歌、音乐、舞蹈、绘图、说唱、杂技、武术等姊妹艺术的基础上,相互兼容,最终形成了以唱、做、念、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其音乐性的对话——“唱”、“念”(说),舞蹈化的动作——“做”、“打”和舞台时空的虚拟性,表演的程式化,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
为了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中国戏曲的各种角色均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从脸谱、服装、唱腔等诸多方面进行划分,高度概括为生、旦、净、丑等四类。
生:戏曲表演的行当主要类型之一,主要是男性人物的扮演者,有老生、小生与武生之别。 旦: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主要是女性人物的扮演者。有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和彩旦等五个分支。
净: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有大花脸、二花脸、武二花等分支。净角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主要表现或粗扩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辣;或卤莽诚朴等不同性格的男性角色。
丑: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属喜剧角色,因化妆的特点是用白粉在鼻梁眼窝之间勾画小块脸谱,所以也称小花脸,可扮演各种类型的角色行当。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分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20世纪的中国始终处于剧烈动荡的变革时期,西学东渐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之间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撞击与融合,致使中国戏曲的存留出现了空前的窘困,但同时也为其弘扬发展提供了必要和可能。辛亥革命所提倡的民主观念;期刊报纸为宣传戏曲的改良所开辟的阵地;新型的剧场、剧团应运而生;这一切使戏曲艺术达到了新的繁荣。尤其被称为"国剧"的中国京剧艺术,一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京剧,不同的剧中人物有着严格的不同脸谱,表演时唱、念、做、打俱全,使用富于夸张和象征性的虚拟动作,开门、上楼、划船、骑马等情节没有实物道具,完全靠演员的舞蹈动作,却能给人十分逼真的印象。
50年代以后,在政府文化机构的扶植与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参与下,一些原本属于民间小戏的新兴剧种迅速朝着地方大戏的方向发展。如评剧、越剧、昆剧、粤剧、沪剧、黄梅戏、豫剧等,均日渐兴盛发展。同时,各剧种创作出的《杨三姐告状》、《白蛇传》、《十五贯》、《关汉卿》等大批优秀作品成为一时传唱的大手笔。少数民族历史剧,也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推陈出新,不断繁荣。新编历史剧题材成为8O年代以后中国戏曲创作的一种趋势,尤以上海京剧院的《曹操与杨修》等剧目为主要代表。中国戏曲艺术工作者还在实践中尝试将中国古典戏曲形式用于反映当代现实生活;沪剧《罗汉钱》和京剧《白毛女》均是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川剧《山杠爷》和江西采茶戏《榨油坊风情》等剧作,具有浓郁的乡土地域风情特色,在继承中国诗歌优良传统的同时,吸收当代民间口头文学精华,使反映现实的戏曲艺术呈现出了浪漫化的舞台场景。
中国戏曲正是在对未来的热烈憧憬和对传统不绝的缅怀眷恋之中,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纠缠交织之间,发展和更新着新的戏曲文化。
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逐步成熟,演出和观看场所的建筑化也日渐完备,中国戏曲的观演场所越来越显示出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戏曲的舞台美术,是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的统一,并以人物造型为主,从而具备了可舞性、装饰性和程式性的艺术特点。中国戏曲发展概况
来源:中华文化信息网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萌芽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 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 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革新
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著名的有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等,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现代戏曲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段时期,一些有志之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邓霞姑》、《一缕麻》等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都创作了不少的作品。
◆星宿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各个剧种都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演员。京剧有馀叔岩、言菊朋、梅兰芳等,川剧有周慕莲,汉剧有董瑶阶,湘剧有吴绍芝,秦腔有刘毓中,蒲剧有王存才,等等。
◆争辉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著名历史学家吴 还撰写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以后,又陆续推出一系列优秀作品,如京剧《白毛女》、《红灯记》、《奇袭白虎团》,评剧《刘巧儿》,沪剧《芦荡火种》, 豫剧《朝阳沟》等。粉碎“四人帮”后,重建了戏曲艺术队伍,为群众喜爱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传统剧目,如京剧《谢瑶环》、蒲仙剧《春草闯堂》、吕剧《姊妹易嫁》等也得以重新上演。
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戏曲艺术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讨和积极实践的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