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的奖励机制研究[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对学生的奖励机制研究[下学期]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高一<348>班
成员:阳中华、廖洋敏、刘卉梦、 周艳、刘炬、黄星星、阳倩倩
刘俊腾
指导老师:李伍莲
选 题 背 景
这期开学后,学校公布了上期各项获奖名单,并且分发了各类奖品,而且对期末成绩名列全校前列者颁发了奖学金。对此,引起了大部分同学们发牢骚。当然,佼佼者倒还开心,但也有了部分佼佼者抱怨奖项太单调、老套。诚然,考分较低没有任何奖项的同学就更不畅意,他(她)们有的垂头丧气、甚至自卑;有的却心不在焉,继续堕落。作为不层阶级或进步较快的同学却更是哭笑不得,有同学发牢骚,“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又有啥新鲜!”“我进步的速度已超‘深圳速度’,为何却只有一张奖状。”
面对如此现象,我班不竟萌芽了进行奖励机制调查这一念头。可因种种原因,却迟迟没有行动。
不久后,部分进步较快班级举行了集体远足进行奖励,以鼓励同学们的斗志。可游玩之后,又出现了不少早知尴尬局面,有部分家长反映花费奢侈,甚至有学生开始减餐制度,扰得“奖励”成了“惩罚”,招了不少麻烦。
因此,我们觉得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进行研究的课题,又后来恰逢学校举行第三届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于是,班委会向全班同学提出了这个课题,得到了积极响应。因而,班委会就从20来位选手中挑出了8位同学组成了学生奖励机制研究小组。
学会开展调查活动,掌握正确调查方法;
培养学生对事物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
通过调查研究,写出关于校园内对学生的奖励机制调查研究的总结报告,给校园内对学生的奖励机制以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及提出可行性建议;
让学生与他人、社会接触,培养学生鉴赏语言、运用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使学校学生对奖励机制能有客观看法 。
研 究 目 的
课题可行性论证
1、 校外论证
①对外校教师、外校学生及家长均在五一期间进行访问,便于小组成员行动,无需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
②小组成员家长有在校教师,且外校学生、家长欣然接受采访,构建了沟通纽带。
2、 校内论证
①隆回二中有 80多个班,五千多学生,三百余名教职工,并且,校内还设有默深小学,为学生奖励机制研究准备了一支数量可观的创作队伍;
②隆回二中有强大的网络设备,各处室齐全,便于资料进一步深入搜集。
课题调查研究过程
1、成立调查研究小组,在班内挑选,以“自愿参加”为原则,然后在报名者中择优挑选8位同学。
2、召开小组成员会议
①选举阳中华为小组长;
②抽小组成员再次声明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③制定调查方案
调查方案
A、调查形式:校外调查为辅,校内调查为主
B、具体分工及调查时间
1、校外调查(5.2——5.6)
全体——广泛搜集资料,为研究提供有力基础
廖洋敏、赵健——邀请校外有关老师、学生及家长论谈
阳中华、刘俊腾——整理媒体上搜集的资料和论谈资料
全体——总结校外调查结果
2、校内调查(5.7——5.9)
校内调查(5.7——5.9)

A
B
全体
成员及成员分工
采访
阳中华、阳倩倩
周艳、刘炬
制定“奖励机制”
笔录
黄星星
刘卉梦
问卷调查表
摄影
廖洋敏
刘俊腾
如图1


采访对象
陈校长、贺校长
137C、338C

胡校长、庞凤云
351C、352C

阳银华、孙立安
302C、308C

李冰泉、谭日珍
318C、321C

王丽娜


附:校内调查新增了小组成员,分为A、B两组分头进行
问卷调查结果(数据)
“奖励机制”问卷调查表
你对下列奖励形式是否满意?在相应方格内划∨,并说明理由。
项目 内容
满意
不满意
理由(利与弊)
弃权
奖小红花
20.5%
71.5%

8%
奖奖状
62.6%
37.4%

0
奖笔记本\钢笔
50.0%
50%

0
免做家庭作业
33.3%
66.7%

0
颁发奖学金
64.1$
33.9%

2%
举行晚会
62.8%
37.2%

0
集体远足
60.2%
39.8%

0
奖吃臭豆腐
34.6%
52.4%

13%
奖贪睡一天
42.3%
57.7%

0
奖拼图魔方
44.9%
51.1%

4%
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项目
原因


奖学金
实用价值强,可以使同学们自由支配资金,建立起自己的储蓄,解决一些经济问题,特别对于贫困学生可减轻其家庭负担,缓解生活压力,而且有利于促进校园竞争


奖奖状
既代表了荣誉,又代表了精神鼓励.到目前,大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率比较低,大都对于笔记本,钢笔之类不感兴趣,却独敬于一张小奖状,父母,爷爷奶奶见了乐滋滋的

集体远足与举行晚会
有利于身心健康,陶冶情操,让所有同学都能施展各自的才华;劳役结合,便于精神放松,活化学习;增加团结意识,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访谈摘要
研究总结
对学生的奖励机制一直被认为是能起到“表彰和鼓励以期引起广泛效仿和良好学习氛围”的好办法,是重精神而非物质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对于“荣誉”这一精神高度的追求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