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二框 山地之国(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二框 山地之国(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框 山地之国[见学生用书P48]

1.阿尔卑斯山
(1)位置:阿尔卑斯山位于欧洲腹地,是欧洲__最高大__、__最雄伟__的山脉。
(2)范围:阿尔卑斯山西起__法国__东南部的__尼斯__,东至__维也纳盆地__。它绵延1 200千米,平均海拔在3 000米左右。
(3)河流发源地:阿尔卑斯山是一个巨大的分水岭。欧洲的许多大河,如莱茵河、多瑙河、波河等,都发源于这里,水力资源丰富。
2.山地之国——瑞士
(1)概况
瑞士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区,是个典型的山地之国。瑞士人因此被称为“__大山之子__”。瑞士的__山区__占到了国土面积的60%,__耕地__只占国土面积的6%。矿产资源__奇缺__,缺乏发展__工农业__的自然资源。
(2)瑞士发展旅游业的条件
__多样的地形__、__奇特的景观__,以及__古老的城镇__和__纯朴的乡村生活__,成就了瑞士丰厚的__旅游资源__;阿尔卑斯山区旅游的内容丰富多彩,设施先进齐备,服务细致入微,一年四季皆为旅游者的天堂。
①丰富的__旅游资源__。
a.__夏季登山__:夏日,人们选择去湖边、山间尽情享受美好时光。众多的山峰吸引着大批登山爱好者。
b.__冬季滑雪__:冬季是瑞士山区最重要的旅游季节。滑雪项目众多:花样滑雪、雪上芭蕾、越野滑雪、跳台滑雪、乘雪橇等。
c.温泉疗养地。
d.“__冰川快车__”:连接阿尔卑斯山区两大著名的旅游胜地,穿行90多座隧道,跨越290多座桥梁。乘坐火车,千年雪峰、万年冰川,尽收眼底。
②先进齐备的__旅游设施__。
当地人为迎接游客,修建了许多旅馆、饭店等供旅游者享用,还建造滑雪场以及专门治疗骨折、摔伤的医院等。
③便捷的__交通运输__。
这里有众多的铁路和公路,有供人们游览时乘坐的电缆车,有专门为遇到危险的游人提供救助的直升机。早在100多年前,瑞士就开通了贯穿阿尔卑斯山的__铁路隧道__,其中最著名的是“冰川快车”。
(3)旅游业对瑞士的影响
①利:旅游业为瑞士创造了财富,提高了__国民生活__水平,人们对__生态环境__厚爱有加。
②弊: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__生态环境__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一些高山动物和植物__濒临灭绝__或受到严重威胁。
③瑞士__严格立法__保护环境。
a.原因:瑞士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
b.措施:制定了森林法,保障森林资源的养护和合理开发。修建了阿尔卑斯山区自然保护区,禁止打猎、伐木、放牧、采花,为许多濒危动物提供了安全的生存地。
?思维延伸
“世界公园”
瑞士山清水秀,山势雄伟,谷地幽深,森林郁郁葱葱;高山终年积雪,景象万千;河流纵横、湖泊棋布,自然风光十分秀丽迷人,有“世界公园”之称。
“滑雪天堂”
瑞士是世界闻名的滑雪天堂。每年冬季,这里受西风带控制,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含有大量的水汽,在山地的迎风坡产生了大量的降雪,使这里的山地在冬季银装素裹,天气晴朗而稳定,再加上阳光充足,发展滑雪运动的条件十分理想。
?知识巧记
瑞士概况
阿尔卑斯,“欧洲屋脊”;
山地之间,最美瑞士;
勤俭耐劳,“大山之子”;
钟表金融,闻名于世;
滑雪登山,旅游胜地。

一、选择题
1.寒假里,七年级的张桐同学跟随父母去瑞士旅游,你认为张桐同学在瑞士不可能见到的景象是( A )
A.所到之处皆是大片稻田,一望无际
B.高山峡谷、险峰深涧,奇绝瑰丽
C.滑雪场上人如潮涌,蔚为壮观
D.乡村生活纯朴、美好,令人流连忘返
2.成就瑞士丰厚的旅游资源的原因有( B )
①多样的地形 ②奇特的景观 ③古老的城镇 ④古朴的乡村生活 ⑤丰富的矿产资源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3.连接了阿尔卑斯山脉两大著名的旅游胜地,被称为“世界上行驶最慢的观景快车”,其行程近7个半小时,跨越290多座桥梁,穿过90多条隧道,是瑞士最受欢迎的全景观列车游览路线的是( D )
A.伯尔尼纳快车 B.金色山口快车
C.黄金列车 D.冰川快车
4.为了保护生态,瑞士修建了阿尔卑斯山区自然保护区,这里禁止( D )
①打猎 ②伐木 ③放牧 ④采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下列观点你赞同的是( C )
A.发展山区必然要破坏环境
B.我国所有的山区都可以吸取阿尔卑斯山区的发展模式
C.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D.修筑梯田可以解决我国山区农民的增收问题
6.阿尔卑斯山区的人们发展旅游业,带来的影响是( D )
①能在家乡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避免外出打工的辛劳 ②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③带动当地的相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④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山区的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7.瑞士之所以选择发展旅游业、金融业,其自然因素有( B )
①山区面积广大,耕地面积少 ②瑞士人吃苦耐劳、工作勤奋 ③拥有古老的城镇和纯朴的乡村生活 ④矿产资源奇缺,自然景观秀丽
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生态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少动物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相继灭绝。为此,瑞士人( C )
A.严格立法保护环境 B.禁止开发资源
C.修建自然保护区 D.控制人口数量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阿尔卑斯山区利用自然条件发展旅游业,旅游业的繁荣为当地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例如,为了建设滑雪道,砍伐了大量的森林,致使山上的碎石和泥土被洪水冲走,造成房屋、道路毁坏,河道淤塞。
(1)阿尔卑斯山区有哪些旅游项目?其发展旅游业有哪些成功经验?
【答案】夏季,利用山麓到山顶各异的景色,发展观光和避暑;冬季,利用高山积雪和充足的日光,发展滑雪运动。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特色旅游业。
(2)针对阿尔卑斯山区存在的上述问题,甲、乙两位同学有不同的观点:甲认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总是矛盾的,乙认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是不矛盾的。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赞同乙,不矛盾。因为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必须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如果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后就会大大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花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治理。优美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提高地区品位,提高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质量,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提高环保的投入,从而进一步美化环境。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第二课 与山为邻
第一框 垂直的生计[见学生用书P46]

1.安第斯山脉概况
(1)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大陆西侧,从__北__到__南__纵贯__南美洲__大陆,全长近9 0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素有“__南美洲脊梁__”之称。
(2)__秘鲁__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 000多米。
(3)安第斯山脉属美洲__科迪勒拉山系__,是科迪勒拉山系的__主干__部分。
2.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1)地形:地形__复杂__,海拔__高__,地势起伏__很大__。
(2)气候:气候类型__复杂多样__,从山麓到山顶气候__差异显著__。山脉北段地处低纬,低地和低坡地带终年高温,降水较多。由山下到山上,气候类型依次更替,直至高山冰雪带,气候极为寒冷。南段地处中纬,体现温凉湿润的特征。东西两侧气候差异明显。
(3)自然景观
①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由于__气候__的垂直差异,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海拔 自然景观
1 500米以下 热带雨林
1 500—3 000米 灌木和林地
3 000—4 500米 草原
4 500米以上 终年积雪

②自然景观垂直变化的原因:一般而言,海拔__越高__,气温__越低__;海拔每升高__1__000__米,气温下降约__6__℃;随着海拔的变化,降水多少也会随之改变。因此,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3.安第斯山区的农业活动
(1)印第安人早期的农业文明
__印第安人__是南美洲的土著居民。安第斯山脉__中段__地带是南美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15世纪农业已相当发达,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部族——印加人,在沿河谷两旁的山坡修建梯田和灌溉系统,栽培__玉米__、__马铃薯__、__豆类__和__西红柿__等农作物,并驯养__骆马__和__羊驼__。
(2)安第斯山区生产、生活景观: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下山上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景观。
地段 农业活动
海拔较低的山谷平地 种植水稻、甘蔗等
海拔较低的山坡 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__玉米__和__马铃薯__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山区高海拔处 气候极为寒冷,经常遭受霜冻,形成了广阔的干寒草地,居民以放牧驯养的__羊驼__和__骆马__为生。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__衣食来源__

(3)印第安人的发展成就
①勤劳智慧的印第安人,不仅培育了多种农作物,而且创造了古老灿烂的文明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如今,在严酷的高寒山区,他们仍在辛勤劳作,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一、选择题
1.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 000千米,被称为( D )
A.科迪勒拉山系 B.南美洲桥梁
C.大地的骨架 D.南美洲脊梁
2.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在低海拔的地方开辟梯田,种植作物;在高海拔地区放牧羊驼和骆马。这主要是利用安第斯山区的( D )
A.地形复杂多样
B.海拔较低,气候温暖
C.优越的地理位置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读“某大洲沿23.5°S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3—4题。

某大洲地形剖面图
3.甲水域是( D )
A.大西洋 B.印度洋
C.北冰洋 D.太平洋
4.下列描述与该大洲实际相符的是( C )
A.黑色人种主要集中在该大洲
B.佛教主要分布在该大洲
C.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
D.陆地面积最小的洲
读安第斯山脉南段图及A、B两地的气候资料图,回答5—6题。

5.图中A地的气候类型是( A )
A.地中海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解析】 由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可知,图中A地最高气温出现在1月,因此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12、1、2月是夏季,6、7、8月是冬季;因此可知,该地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A项正确。
6.造成A、B两地降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B )
A.纬度因素 B.地形因素
C.海陆分布 D.太阳辐射
【解析】 山脉对低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使降水有迎风坡和背风坡之分。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南段“拦截”了来自太平洋的大量水汽,西部迎风坡降水丰富,东部背风坡降水稀少。B项符合题意。
读“秘鲁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回答7—8题。

秘鲁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7.关于秘鲁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南多北少 B.西多东少
C.东北多西南少 D.西北多东南少
【解析】 由图中图例和“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判断法可知,降水量东北多西南少。
8.被印加人称为“粮食之母”的藜(lí)麦原产于秘鲁等国海拔3 000—4 000米、年降水量300—600毫米的高原或山地。其原产地最有可能在( B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解析】 由题干中“年降水量300—600毫米”可判断出,乙地位于这个区间内。
二、非选择题
9.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安第斯山北段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示意图
(1)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是怎样变化的?
【答案】热带雨林—草地和林地—高山森林—高山草地—积雪
(2)安第斯山山顶为什么终年白雪皑皑?
【答案】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会下降,安第斯山区海拔在4 000米以上,气温较低,所以终年白雪皑皑。
(3)居住在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地的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其中蕴涵着哪些道理?
【答案】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区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开辟梯田,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在高海拔的草原地带,放牧驯养羊驼和骆马。印第安人充分掌握了安第斯山区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趋利避害,使自然环境有利于人类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